1 、《说文》,是东汉·许慎于公元121年写的一部著名的文字学书,里面说:“鸡,知时畜也。”因为它本能地、天生地能掌握时间啼叫。一般是每天早上,中午和傍晚各叫两次。早晨是天亮时叫一遍,不久再叫一遍,第三遍叫,天就完全大亮了。
2 、“鸡至几明皆鸣”:天刚亮时,所有的公鸡皆全部啼叫。①
3 、古书上说:“鸡知将旦(天亮了),鹤知夜半。”②又说:“鸡知将旦,鹤识夜半。”③
4 、古人写鸡叫的文章很多:因为古人没有钟表,只好听鸡叫以掌握时间,所以当时人们对于养鸡和听鸡叫就很重视,以致有人写了不少的有关于鸡叫的文章,如:①晋·习嘏:《长鸣鸡赋》,②梁·刘孝威:《正旦春鸡赞》,③唐·李翱:《截冠雄鸡志》,④宋·吴淑:《鸡赋》,⑤张耒·元-胡炳文:《鸡鸣赋》,⑥张正见:《晨鸡高树鸣》,⑦隋·岑德润:《鸡鸣篇》,⑧唐·秦系:《晓鸡》,⑨李频:《风雨闻鸡》, 10 李咸用、陈陶:《鸡鸣曲》, 11 刘兼:《晨鸡》, 12 宋·陆游:《新买啼鸡》, 13 明·高启:《鸡鸣歌》, 14 薛蕙:《鸡鸣篇》等。 4
5 、有时,有的鸡整夜啼叫:
(1)如“咸平三年(995)八月,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群鸡夜啼,至冬不止。”⑤
(2)汉·成帝时(前32-前8年)交趾(古县名,今越南河内市西北)献长鸣鸡,大约相当于每吃一餐饭的时候便啼叫一次,用当时计时的天文仪器来衡量,果然丝毫不差(即“下漏验之,晷刻无差”)。“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如“铜壶滴漏”,也借指时刻,详见1999年《辞海》1179页:“漏壶”、“漏刻”。⑥
(3)五时鸡:即“司夜鸡”,随鼓声而啼叫不歇,从夜间到天亮,一更为一声,二、三、四更也各叫二、三、四声,五更为五声,它也叫“五时鸡”。(神话)⑦
(4)“鸡潮”:三国时,吴国移风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有雄鸡鸣长旦(早晨),其声清如吹角(号角),每潮到就鸣,所以把潮水称做“鸡潮”。⑧
6 、鸡鸣狗盗:
(1)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孟尝君在秦国被扣留,赖门下擅狗盗的食客,夜入秦宫,盗出狐裘,献给幸姬,始获释放;复赖一客,装鸡啼,赚开城门,才得脱险。后多作贬义,喻指微末技能。⑨
(2)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也同孟尝君客一样,学鸡叫,带动群鸡夜鸣,于是开关放行。⑩
7 、有时公鸡叫竟张不开翅膀:
通常情况下,鸡叫是要张开翅膀的,但也有时特殊,如: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581-600)有人上书说:“近几年,鸡鸣不鼓翅,鸡的腋下似乎有什么东西妨碍着鼓翅。” 11
8 、鸡叫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元朝末年,《辍耕录》——书的作者陶宗仪在松江(今上海市郊区松江区)钟山净行庵中看到庙中有一只公鸡关在笼中。该寺和尚说:“这只鸡在庙中己养有十多年了,每天都报时很准。”当时,陶对和尚说:“我曾听人说,鸡报时有时不准,如天气很冷,鸡就懒得叫了。还有时上半夜出现了明亮的月光,群鸡当是天亮了,于是一群鸡皆鸣了。和尚说:“报时的公鸡如同小孩一样,不能坏了他的天真,否则,它就报时不准了。” 12
9 、古代有人认为半夜鸡叫不吉利:
这种迷信的说法由来已久,唐来鹏有诗说:“黯黯严城罢鼓鼙,数声相续出寒栖。不嫌惊破纱窗梦,却怕为妖半夜啼。” 13
10 、宋人张根怕听鸡叫:
张根,字知常,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市)人,很孝顺母亲。母病重,昏迷不醒,只是每到天快亮,鸡叫时,他母亲才稍为苏醒一下,所以张根不忍心听鸡叫声。 14
11 、人们唤鸡的叫声为什么是:“朱朱”、“祝祝”呢?
《风俗通》一书中的迷信说法是:人唤鸡‘朱朱’,是因为俗话说:“鸡本身是由朱公转化而来的,所以现在人唤鸡叫‘朱朱”。另一种说法是《说文解》:“唤鸡叫.祝祝,是为了引诱家禽、家畜和顺的意思。”
12. 在我国春秋时期(前770—前476),中国还没有统一,小国家很多,所以当时的思想家老子(即李耳,又名老聃,是道教的创始人)说当时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15
二、有些古代人喜欢斗鸡玩:
1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齐国斗鸡成风:
如《史记》一书中说:“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很富,有七万户人家,很多人喜欢弹琴、斗鸡、走狗。” 16
2 、唐代有些帝王斗鸡成风:
①如皇帝唐玄宗(685-762)就好斗鸡,在他的带动下,很多贵戚、大臣也都爱好斗鸡。甚至有些王公贵族为了买斗鸡和赌输赢而倾家荡产。 17
②“诸王每天早朝后便各自回家,要人替他们奏乐,他们大吃大喝,并且打球、斗鸡、放鹰犬为乐,他们整天、整月、整年地玩。” 18
3 唐玄宗乐于斗鸡,还设立了“鸡坊”,在民间搜集了上千只的好斗鸡,派五百名士兵专门饲养和训练斗鸡。他们的头儿贾昌很得皇帝宠幸,每天赏赐给他很多的金银财物,所以当时有人写诗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斗鸡的脚爪)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指他整天地跟随着皇帝)”。受玄宗宠幸四十年之久。 19
3 、唐代“扶南人也喜欢斗鸡”:
扶南国是中南半岛古国,辖境约当今柬埔寨及老挝、越南、泰国部分地区,一世纪建国与中国关系密切。
4 、古代写“斗鸡”的文章很多,如:
晋·傅元写有《斗鸡赋》,魏·曹植《斗鸡篇》,刘桢:《斗鸡》,粱·简文帝,刘孝威,陈·徐陵,北周·度信:《斗鸡》,韩偓《观斗鸡偶作》,宋·陈元己:《秦观斗鸡》,元·杨维桢:《斗鸡行》等。
以上这些斗鸡文章的内容皆反映了封建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享乐、腐朽、寄生生活情景的一个侧面。 21
5 、好的斗鸡可卖高价:
①南朝·齐·郁林王萧昭业(494)好斗鸡,一只好的斗鸡价值竟达数千钱。 22
2 唐·穆宗(821—824)有一只斗鸡比一般斗鸡的身子要高好几寸,有一天它接连战胜了十几只斗鸡,“还有余勇,无敢敌者,身价二百万。” 23
6 、唐朝人王准以斗鸡为职业,竟然做了官:
唐玄宗时王准以斗鸡为职业,经常出入皇宫,竟然在玄宗手下做了保卫皇帝的官——卫尉少卿。 24
三、有人说:“鸡有五德”(文、武、勇、仁、信):
头戴鸡冠(帽)者,“文也”。足博距(鸡附足骨,雄鸡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斗时所用刺之,1999年《辞海》2367页)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到食物,告知别的鸡,“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25
四、歌曲:《鸡叫子》: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宫廷音乐家蔚茂多根据鸡的叫声,写了一首歌曲,名叫:《鸡叫子》。 26
五、有一个人吃了很多“竹鸡”差点丢了命:
在唐朝,有一个富商在船中夜间生病“猝死”,但到天亮时他仍没有断气,附近有一个名叫梁新的医生便替他诊脉急救。并立即告诉他家的人说:“病人一定是吃了有毒的东西,以致如此!”他家的人回答道:“他最近几天是在船上生活。饮食正常,只吃了平常的东西!”梁医生又问:“他平时最喜欢吃什么东西?”家人回答说:“他最喜欢吃竹鸡(山地野鸡,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每年要吃几百只,最近还买了几只,准备做菜。”梁新说:“现在的竹鸡多是吃“半夏”(草本,“生半夏”有毒),必定是间接地被“生半夏”毒倒了,赶快替他灌生姜水,进行抢救”。不一会儿就把此人救活了。从此,梁新医名大振,不久,他还去了京城做了专门替皇帝看病的保健御医。 27
六、龚遂提倡每户人家养五只鸡以改善生活:
汉朝,渤海(古县名,今山东省滨州市东)太守(官名)龚遂劝告百姓多务农、种桑养蚕,每家最好养两头母猪、五只母鸡,以多养小猪、多下蛋。果然,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28
七、祝鸡翁养鸡发了财:
祝鸡翁家住尸乡(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北山下,家中养鸡很久,有丰富的养鸡经验,先后常期卖鸡、卖蛋获得了千万的钱。 29
八、吃了“药”的鸡就再也长不大了:(神话)
晋朝人葛洪,是今江苏省句容人,他曾经写了一本书叫《抱朴子》,他在书中说:“小鸡吃了一种叫‘往年药’以后就再也长不大了。” 30
九、火烧活鸡腿,竟能打胜仗:
东晋将军江逌(you由)同北方的姚襄打仗,江见自己兵少,便想用计破敌。于是,他下令军中准备了几百只鸡,用长绳系着鸡的一只腿,再把绑在另一只鸡腿上的线香用火点着。于是“群鸡骇散,飞集敌营,敌营火发,因其乱,随而击之。”于是江逌打了一个胜仗。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唯一奇特的战例。 31
十、对偷鸡贼怎么判断:
傅琰,灵州(今宁夏吴忠市)人,南朝·刘宋(约420—约479)时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县令,当时他以很有工作能力而闻名。有一天,有两个人同时争夺一只鸡,各说是自己的。琰就把两人分别放在两间不同的房间里询问。问他们养鸡时各用什么饲料?其中,一人说是用粟(有壳的粮食,如高梁、稻子),另一人说:是用豆子。然后,傅琰把鸡杀死,把鸡肚子打开一看,原来鸡吃的是粟。于是认定:说是用豆喂鸡的人就是偷鸡的贼了。 32
十一、曹操和鸡肋:
鸡肋就是指鸡的肋骨,用以比喻是“鸡肉很少,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心舍弃的东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刘备因险据守汉中。”曹操攻不得进,守又无功。于是他发布夜间军中口令是:“鸡肋!”主簿官杨修猜到了口令:“鸡肋”的含意,便叫手下士兵们准备行装;他还告知他人说:“鸡肋是食无所得,弃则可惜,曹公决计要回师了。”曹操忌妒扬修的聪明才智就找借口把他杀死了,时年45岁。 33
十二、有人姓鸡:
《奇姓通》一书中说:明朝正统(1436—1449)年间,在迁安(今河北省迁安市)有一人名叫“鸡鸣时,”字子信,在陕西做小官。 34
十三、唐代,一度猪肉价钱贵,而鸡价便宜:
通常是鸡价贵,猪肉价便宜,但有时两者的价格却相反。例如唐代有一个御史官名叫马周,视察各郡、县时,吃饭时必定吃鸡,却不吃猪肉,为此有一个地方小官竟向皇帝告了状。皇帝说:“我是禁止御史吃肉的,因为肉价贵,鸡价低,为了减轻郡、县地方政府的费用开支,所以如此。并因此皇帝还打了告状小官的一顿板子。” 35
十四、古人写诗讽刺官吏下乡扰民、吃鸡:
自从巡尉等官吏下乡扰民,要吃要喝,加重了百姓负担,虽监司,郡守等上级官吏也禁止不了,于是有人在饭店、旅馆的墙上写了《鸡鸣诗》一首,以嘲笑,讽刺他们:“鸡鸣喈喈(jie),鸭鸣呷呷(ga)。县尉下乡,有献则纳。鸡鸣于埘(shi时,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鸭鸣于池。县尉下乡,靡(奢侈、浪费)有孑(ie洁)余(没有残余)。鸡即鸣(杀鸡时的叫声)矣,鸭即羹(geng,做了汤)矣。逻(巡逻)鼓鸣矣,县尉行矣。” 36
十五、什么叫“鸡口牛后”?
苏秦说韩宣王。谚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正义》解释说:“鸡口虽小,尤能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也。” 37
十六、鸡犬皆仙(即“鸡犬升天”):(神话)
刘安(前179-前122)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当时有人传说:八公和刘安二人升天成仙时,把盛仙药的罐子放在院中,鸡犬舐食了之后,也一起升天成仙了。 38
十七、鸡毛信:
中国旧时有紧急传递,常在信中粘附鸡毛,表示迅速,这叫做“鸡毛信,”古称“羽檄”(xi)。那时还用木简。《说文》说:“檄以木简为书,长一尺二寸。” 39
十八、煮老鸡有窍门:
烧老鸡是不容易烧烂的,但古人有一个窍门,那就是烧老鸡时加上“山里果”或“白梅”,那就容易煮烂老鸡了。 40
十九、杜淹写了《咏鸡诗》:
唐初,杜淹写了一首《咏鸡诗》说:“寒食(“清明”前一天)东郊道,阳沟竟出笼。花冠编照日,乔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翅频扫阵,利距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城。虽言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41
二十、有关鸡的一些成语:
1 、鸡犬不宁;2、鸡犬不留;3、鸡犬不惊;4、闻鸡起舞;5、鸡鸣而起;6、鸡虫得失;7、鸡栖风食;8、鸡鹜翔舞;9、鸡飞蛋打;10、鸡零狗碎;11、鸡毛蒜皮。……等等。 42
二十一、有关鸡的一些地名:
鸡父、鸡林、鸡冠、鸡笼(即今台湾省基隆市的旧称),鸡街,鸡公山,鸡公寨,鸡叫岩,鸡头山,鸡头关,鸡足山,鸡鸣山,鸡鸣寺,鸡鸣村,鸡鸣驿,鸡笼山,鸡冠寨,……等等。 43
二十二、我国鸡的品种:
茶花鸡是家鸡的始祖,现产于云南、广西及海南等地。
我国目前鸡的品种约有二十多种,其中著名的有米易鸡(四川米易县),山牧土鸡,河南固始土鸡,江西宜丰土鸡,常吃的有芦花、三黄、红宝、东狼山鸡(原产江苏如东),泰和鸡(又称乌骨鸡),还有浦东鸡、麻鸡、珍珠鸡等等 44 。《网络·百度·鸡》 45 另参考《鸡谱》。
二十三、注释:
①《四库全书》181《春秋繁露》780页。②《四库全书》848《淮南鸿烈解》692页。③《四库全书》1059《抱朴子·外篇》210页。④《古今图书集成》63356页。⑤《宋史》卷65《五行志》1431页。⑥《四库全书》1035《西京杂记》19页。⑦《四库全书》1042《洞冥记》308页。⑧《说郛·120卷本》卷12《袖中记》599页。⑨《辞海》及《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2355页。⑩《四库全书》1047《博物志》603页。 11 《隋书》卷22《五行志》630页。 12 《说郛·120卷本》卷43《续明道杂志》2007页。 13 《说郛·续46卷》卷17。796页《檐曝偶谈》。 14 《宋史》卷156《张根传》11219页。 15 《四库全书》l055《老子·道德经》183页。 16 《史记》卷69《苏秦传》2257页。 17 《新唐书》卷34《五行志》881页。 18 《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让皇帝宪传》3597页。 19 《说郛.120卷本》卷114,《东城老父传》5243页。 20 《新唐书》卷222《扶南传》6301页。 21 《古今图书集成》63356页。 22 《南史》卷5《废帝郁林王》137页。 23 《古今图书集成》63368页下。 24 《新唐书》卷134《王鉷传》4565页。 25 《四库全书》89《韩诗外传》788页 26 《宋史》142卷《乐志》3356页。 27 《四库全书》1036《北梦琐言》70页。 28 《汉书》卷89《龚遂传》3640页。 29 《四库全书》1058《列仙传》497页。 30 《四库全书》1059《袍朴子·内篇》7页。 31 《晋书》卷83《江逌传》2172。 32 《南史》卷70《傅琰传》1706页。 33 《后汉书》卷54《杨修传》1789页。 34 《古今图书集成》41891页。 35 《新唐书》卷98《马周传》3901页。 36 《说郛·100卷》《豹隐纪谈》139页。 37 《史记》卷69《苏秦传》2253页。 38 《四库全书》1059《神仙传》285页。 39 《四库全书》852《演繁露》150页。 40 《古今图书集成》63721下。 41 《四库全书》1035《唐新语》357页。 42 《成语词海》,《汉大成语词典》。 43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648页。 44 《网络·百度·鸡》。 45 《鸡谱》不分卷,清代人抄本见《续修四库全书》1119册。2017年2月底修订。
(父亲陈登举的故事(3))著名诗人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得正激烈时,边防前线的军分区也在后方机关向全体干部战士发出了战斗动员令,思茅军分区是参战部队,所以机关的干部、战士也纷纷写下一份份的请战书或请战报告,要求到最前线的战场,挥洒自已的青春和热血、保为祖国杀敌立功。
机要科的译电员邓云同志也积极的向机要科储文哲科长提出了口头申请,当时部队前线很需要他这样有经验的译电员,机要科也在考虑是否把他调上一线部队。泽电员邓云同志是1972年从四川米易入伍的,在新兵连就表现出较其他新兵成熟稳重,集训完后,他就被澜沧边防三团选送到昆明军区主管的思茅军分区译电员培训班学习 ,他初中毕业,基础好,学习也刻苦,还总结出一些译电员学习的经验,是近几期学员中拔尖的学员,在云南省军区举办的专业竞赛中还拿过名次,荣立过三等功,毕业后经分区机要科诸文哲科长提名,把他借调到思茅分区译电员培训班当教员。
可是,当思茅军分区原政委,退居二线的老红军陈登举得知此事后,马上到机要科找到机要科的储科长说:“不要把邓云的作战请求报上去,把他的撤下来,他不能上战场,他是独生子,战场上枪炮不长眼,他在战场上有个三长两短,军队不好向他父、母交代。”战斗正在进行时,扣下请战要求是影响战斗士气、动摇军心、有违军队纪律的事,难道这个退居二线的政委仗着他是老红军就可以把一个干部从战场上拉下来吗?
原来邓云参谋的身世非常离奇。他借调到分区当教员后,党员组织关系归机要科,而时任军分区政委陈登举的党组织关系也在机要科,陈政委这个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老红军和邓云这个有2年党龄的小党员,就成了同一个党小组的成员,陈政委自觉且积极地参加党小组活动,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作他小组活动的方针,到他发言几乎都是自我批评,他会把工作中发现的其他人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来进行自我批评;把下级犯的错误变成自已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所以在上级的考核中,陈登举同志就“老好人”一个。
他和邓云在党小组活动中认识后,有天邓云对陈政委说:我爸爸也是四川红军。陈政委听后很高兴,说:你写信给我的红军战友时,代我问他好!
陈登举同志是四川阆中人,1933年10月因家中贫困不忍地主军阀的欺压,14岁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红四方面军;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陈登举同志在129师太行新编(独立)第十旅司令部电台作报务员时,参加了“百团大战”,因在战役中工作积极,完成任务好,被旅部选为"模范工作干部",并由旅政治部批准提升为电台台长。 1941年2月,陈登举同志被旅长范子侠、付旅长汪乃贵和政委朱穆之选派到129师通信科在职轮训,因此在129师司令部驻地涉县赤岸村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半年,与129师的最高领导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尤其是主管通信的李达参谋长,领导们对学员是师长也象父亲,严肃认真而又循循善诱,这次轮训不光是无线电技术培训,还给各部队选派来轮训的报务员讲日本帝国主义为何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讲社会发展史,讲中国地理,讲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宗旨,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加强党性原则教育。经过轮训后陈登举同志更坚定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决心,树立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也对人民军队对自已的培养心存感激;陈登举同志时年23岁,虽然那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见人总是笑嘻嘻的而不说话,很"木纳"的样子,l.76米的个子在当时的八路军人群中算高的了,他爱打蓝球,还代表129师司令部蓝球队出过场,与李达参谋长等首长同场竞技;在赤岸村轮训期间他也到过王堡村(129师政治部所在地)及和王堡村沿漳河而下的索铺村(129师后勤机关所在地)。因为这一区域有八路军,所以日本军队在这一带进行了疯狂而残酷的反复扫荡,他们的"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及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让八路军的粮食、生活物资及战备物资供给严重缺乏,让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造成了妻离子散,衣食无着,贫病交加的生活局面,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老百姓在抗战中的苦难和对抗战的艰苦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陈登举同志的爱人张兰芳同志也是抗日根据地河南林县人,1946年就从家中走出入抗日政府所办的“豫北联中”学习,1948年加入太行军区解放军第九纵队当战士;陈登举政委参加红军时还是孩子,他是八年抗战在八路军中成长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可以说他们夫妇两人都算是从太行老区走出的革命军人。
大约是197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邓云来到了陈政委家,他满口的河北涉县口音,使出生在太行山区河南林县的陈政委的爱人张兰芳阿姨感到非常亲切,涉县与林县相邻,口音很像,张阿姨1948年就加入解放军二野九纵队,已经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她也很想念她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邓云向他们说起了自已的身世:我有一个养父、一个生父。
养父是老红军、生父是抗日时期的民兵,他们都是伤残军人。老红军爸爸叫邓仕清,他是1933参加红军的,四川会理县人,他跟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历的大小战斗无数,特别在抗日时参加的战斗最惨烈,多次负伤,有两次几乎要了他的命,一次日军的子弹打在他的腰上,没拿出来;另一次是鬼子的炮弹片炸到他的大腿上,伤到了大动脉,幸亏救助及时,命是保住了,但也失去了生育能力。红军邓仕清同志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一路打来,所在部队是红四方面军,115师“老二团”和二野,1948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从战略防役转为战略进攻,二野邓小平政委提出“精兵简政”,红军邓仕清作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被二野就地安置在129师政治部机关原所在地,涉县王堡村相距不远的中原村生活,分了带园子的一孔窑洞和近一亩地供他使用。直到1966年他老了,需要人照顾,就娶了带着个已近成年小子(邓云)的妇女组成了家庭;1969年伤残军人邓仕清向涉县人民政府提出要带着媳妇、儿子邓云去四川老家米易(这时四川会理县分成了会理、米易两个县)探亲,得到政府批准,他看到四川米易家乡的生活条件比中原村好多了,就产生了把家搬到米易的念头,当然他还藏有另一个私心,把李爱华母子带到四川,远离原来生活的环境,可以使养子更和他贴心。1970年他找到米易县民政局,民政局在县城给他盖了房,他带着养子邓云和老伴李爱华回到了四川米易县生活。
邓云的亲生父亲李成是129师政治部所在地王堡村的村民,政治部搬到村里,李成就参加了村里的民兵排,386旅在涉县打的伏击战: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动员民兵都去支前,在响堂铺战斗中,因为排长牺牲了,李成被任命为代理排长,他在运送弹药中不幸被炮弹炸伤了小腿,当场晕了过去,醒来时天已经黑了,他爬了一夜,爬到公路边,直到天亮才被村民发现,把他抬回家,人民政府给他发了三等乙级伤残证。邓云生父因生活所迫经历了三次婚姻,只有邓云这一个亲儿子,而邓云的母亲李爱华则从童养媳转身,嫁给李成,而后一嫁再嫁、嫁给邓云养父老红军邓仕清已是嫁了5嫁,生了三男两女,因各种原因最后只剩下邓云一个儿子。
听了邓云同志对自已身事的讲述,陈政委夫妇对老区人民当前的生活介绍有欣慰也有唏嘘,对伤残军人生活的不易更是同情感慨。
1979年老红军陈登举同志叫机要科储文哲科长撤下邓云的作战请求后,给思茅分区党委汇报说:邓云同志身份特殊,他是两代伤残军人的独生子,他的养父和生父都是为新中国成立流过血、负过伤的人,我们不能让他们再流泪,应该让他们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战场上枪炮不“长”眼,如果邓云同志有个三长两短,牺牲或伤残都是对老军人的再一次伤害,部队不好向他的两个父亲和母亲交待(对不起)。就这样思茅军分区同意撤下了译电员邓云参谋的作战请求。
1983年邓云参谋的爱人报着半岁大的男孩,从攀枝花到思茅探亲后,回米易看望邓云参谋的老红军养父,路过昆明,邓云参谋的爱人还专程抱着孩子到已在昆明离休的老红军陈登举同志的家中,看望了两位老人。(完)
1.米易县医院的上班时间是上午:8时至11时30分,下午是2时30分至5时30分。因为医疗单位与行政单位不同,医疗单位是事业单位、服务单位。2、各医院除上行政班按以上时间,而其他科室24小时有人上班,如辅助科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X光室等24小时都有人值班,病房、急诊、药房每天24小时也有人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