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离重庆主城400多公里,虽有高速路相通,但车程也得四五个小时。乘火车目前没有通高铁,从重庆到秀山只能乘坐绿皮火车,需要行驶五个半小时。绿皮火车虽然慢了一点,但沿途还是有些风景是值得看的。
秀山是离重庆主城较远的一个县,它跟贵州和湖南相邻,三省市交界的地方是秀山县的洪安镇,这里距秀山县城47公里,有“一脚踏三省”之称,也是重庆“渝东南第一门”。
乘车来到景区,洪安古镇景区的入口在渝湘大桥重庆界这边,大桥中央便是重庆和湖南的分界线。站在桥头,映入眼帘的桥头牌坊上写着“渝东南第一门”几个大字,大门是重庆直辖后,在渝东南修建的标志性建筑,在地域上代表着重庆直辖后的新形象。桥门边上的矗立的大石上书“渝湘黔边城”几个大字,两边还有“苗汉土家共襄大业,洪茶更始齐建小康”的两排小字,寓意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富裕。
从大桥左侧我们进入到古镇,站在河岸望去,见这里的古建筑依山伴水而建,一律青砖墨瓦,造型独特,有土家苗寨风情,这里绿树成荫,碧波荡漾的河水中有游船在水面上穿行,风景如画。
《边城》里对美景有这样的描述,“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以前是从书中了解到的边城美景,现在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洪安古镇与河对岸的湖南茶峒镇仅一水之隔。书中描述的美景,作为当时文学青年的我,曾无数次的在脑海里浮现过这样的场景。清澈的河边,住着一家人,老人是摆渡人,小女孩叫翠翠,是他的孙女,还有一只黄狗。他们每天在河道里接送往来过客,过着简仆而又安静的生活。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也可以这样说,我是寻梦而来的。
这里除了美丽风景外,刘邓大军二野入渝司令部旧址也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西南,洪安就是入渝的第一站。刘邓首长当时就驻扎在街边的复兴银行里指挥战斗。现今矗立这里的进军大西南纪念碑一座,碑上有邓小平的题字“走向大西南”。这应该也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
洪安古镇其实不大,是由河边上的几十间房间组成。石板路穿梭期间,石梯码头延伸到河边渡船旁。河边有一座座吊脚楼,楼里面住着的人家,窗户打开,晾晒衣服。在初冬的阳光里,石板路上行人也不多,大都是观光的游人。街边一些小商铺开着门做生意,整个小镇特别的宁静祥和。河中的小船,在静静流淌河水中往来。生活在古镇里的人们都是那么不紧不慢,远离喧嚣,与世无争,边城在古朴中透着悠闲自在。
河边码头的石梯中竖着一个红色小塔。带着好奇问当地人,他们告诉我,这是文革期间,为了写毛主席语录而专门修建,他们也称之为语录塔。红色老区的人们就那么任性,用这种特有的方式,记录下了那一段历史。这应该是很难得一见的文革遗留下来的红色记忆了。
穿过风雨桥,就到了“一脚踏三省”的“鸡鸣三省亭”。所谓的“一脚踏三省”指的就是亭子建在三省交界的地方。从这三个方向传来的鸡鸣声,在这个亭子都能够听见。这就是“鸡鸣三省亭”的由来。
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的岛,叫“三不管”岛。三不管岛是当地的一座无名小岛。解放前,这个小岛既不属于四川(今属重庆),也不属于湖南和贵州。当地人如果要约架,都上这里来,不管打得天昏地暗,头破血流,三方的地方官府都不会过问。久而久之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三不管岛。而今这三不管岛上,建有度假村,已摇身变为渝湘黔边区最大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之地。如果有时间,你一定得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当地人把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和重庆的腌菜,通过精心烹饪,浓缩成了一锅称之为“一锅煮三省”的洪安腌菜豆腐鱼。这种寓意三地和谐的美味佳肴,是当地美食一绝。不得不感叹民间老百姓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秀山还有很多值得去看的地方,有秀山老城西街、中国微电影城、凤凰山花灯民俗旅游区、川河盖风景区、大溪酉水、武陵山景区等。
秀山的美食也是很多,有小米辣米豆腐、土鸡汤、豆腐鱼、苗家腊肉、绿豆粉、豆腐乳、油粑粑等。如果有时间一定得去好好品尝一下。
书中边城,画里秀山。一句话就概括了秀山如画的美景,不愧是中国最美丽的田园山水之地。
1、秀山高铁建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和镇武陵南路。
2、打开地图。
3、在搜索栏输入重庆市秀山县高铁站。
4、点击第一项秀山县火车站,可以查看详细地址。
5、点击到这去,可以开启从当前位置去高铁站的路线导航。
6、输入出发地点,点击搜索,可以选择公交、驾车、步行、骑行四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