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最正宗的苏式面馆有同得兴、裕兴记、御面斋、琼林阁和壹得面馆等。
1、同得兴
同得兴在苏城面馆中的名气“碰碰响”,几乎是苏城面馆的一哥。到不是说他家的苏面有多正宗,而是他家的宣传包装非常到位。
作为《舌尖2》中的枫镇大面的拍摄地,同得兴确实有实力担当苏式面的代表。
在上世纪90年代,同得兴还是体育场路的一家小店时,他家的肖老板喜欢亲自掌柜,头上抹着很多发蜡。对于自家的面,他非常自信——每次新客来,都很独裁地替别人点单。
2、裕兴记
要说现在有谁能和“一哥”“别别苗头”(苏州话:比一比),裕兴记可以算是一个。老板以前是新聚丰的大厨,后来自己开了面馆,陆续推出三样独家神器——一盆“小浣熊”,两碗土豪面,于是火了。
“小浣熊”就是两面黄,一种口感像干脆面的苏式面。这东西制作略微复杂,售价高(相对),而苏式面本来是平头百姓的消费,渐渐地就边缘了。
3、御面斋
三虾面、秃黄油面是土豪面,但是和御面斋一比,简直就跟白送一样——这里有着“苏州最贵一碗面”——澳洲龙虾面。
有胆开在嘉余坊“苏州面馆一哥”同得兴对面,三年多来生意不错肯定不是靠运气。因为走的是高端路线,肯定有两把刷子。
4、琼林阁
琼琳阁在苏州方言中就是“很好很赞”的意思,取名很讨巧。
苏州面馆动辄就是“同治始创”“百年老店”,相比之下,琼琳阁面庄完全是个小字辈。面庄大约在 2011 年前后开业,而排队购买面票的顾客常常要排到店堂外。
5、壹得面馆
壹得不算是苏城主流的面馆,位于衰败的美食街——学士街上,但靠着一碗蕈(Xùn)油面,生意一直很好。
松树蕈是一种菌,主要附生于松树根边,常年都有,以春秋二季生长最旺,品质也最为上乘。
因为它的颜色和周围颜色接近,采摘不易;新鲜的蕈要除虫、去膜、盐水浸泡,收拾起来也麻烦,所以,蕈油面价格略贵。
旅游 风物志,揽四海胜景,博人间风华。
一般而言,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欢吃米,不过,凡事没有绝对,比如说江苏省苏州市,这里的人就特别喜欢吃面,而且面食种类、花样繁多,又与北方面食不同,有着独特的 美食 味道,面汤略甜,注重浇头,而北方的面食,一般在面的劲道上下功夫,这也算是南北方面食的区别之一,下面盘点一下苏州10大名面,看看苏州人有多爱吃面?你吃过几种呢?(仅供参考)
素交面是苏州最常见的一种面,准确说,应该叫素浇面,面倒是平平无奇,主要在于浇头,在苏州各大面馆,都可以吃到这种面,另外苏州的一些寺庙里,也有素面,其实,也是这种面,算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面食。
焖肉面是苏州传统面食之一, 20世纪30年代,由苏州同德兴、 陆长兴 等面馆首创,这种面,肉质酥烂,味鲜汁浓,很受食客的喜爱,又分红汤、白汤,独具特色风味。
奥灶面是苏州昆山的一种特色面食,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流行于苏州地区, 属于苏菜系,其中以红油 爆鱼面 和白汤卤鸭面最为著名。
据说,奥灶面的来历,还与乾隆皇帝有关,可能是听不懂当地方言,传成了“奥灶面”,具体难以考证,反正很多 美食 ,只要说不清楚,大多会与乾隆皇帝挂钩,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奥灶面是昆山土语演变而来,大概不怎么干净的意思,这个怪名反而传开了。
三虾面堪称面中贵族,被网友称为“面中爱马仕 ”,主要是太贵了,据说一碗三虾面至少要98元,反正一般人是舍不得吃,有的特色三虾面要一百多块,当然了,贵是有贵的原因的,主要是用料上贵, 所谓"三虾",即虾籽、虾脑、虾仁,它们是虾身上最宝贵的东西。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一些著名的菜馆取用三虾和面条制成"三虾面"作为高级筵席的点心,此面也主要在上海、苏州一带流行。
枫镇大肉面与焖肉面相似,不过枫镇大肉面白汤, 焖肉细嫩入口即化,汤汁澄清。
相传,乾隆年间,一张姓店主在枫桥集镇上开了一家红汤面馆,后来无意间创造了白汤焖肉面,有一年乾隆下江南,游完寒山寺后,路过枫桥,闻到香味,进店吃面,吃后连连称好,并赐名“枫镇白汤大肉面”。
很多外地人来苏州,头一回吃爆鱼面,往往误以为是鲍鱼做的面,其实苏州爆鱼面跟鲍鱼无关, 此 面中的鱼 味道类似熏鱼,鱼是大鱼,炸得很酥,鱼刺也挑的方便,选用的是青鱼。
羊肉面在全国各地都有,苏州羊肉面,主要是藏书羊肉面,面也是那种细面,取用当地食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苏式面注重浇头,以及面汤,大排面就是在素交面的基础上加了大排,而取消了素交面的浇头,大排就是油炸的猪大排。
两面黄是苏州特色传统面食之一,被称为“面条中的皇帝”,自然是价格不菲。
不过,解放后,此面就很少供应了,几乎消失了二三十年,但近年来,在苏州的一些老字号餐饮界再次兴起,主要有硬“两面黄”和软“两面黄”之分。
苏式炒肉面,吃的人不是很多,而且,此炒肉面,并非人们想象中的炒肉,这个 “炒肉”只是一丁点儿碎末,看上去似有若无,而面的主角是素菜,还有香菇木耳金针等等,多多少少于“ 炒肉面”的名字名不副实,或许是“改良过了”?
总体来说,苏州的面食味道鲜美,浇头众多,深受食客欢迎,与北方面食对比,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占据面食江湖的一席之地,不知道你吃过哪种面呢?
没去苏州前,我就笃信苏州的面好吃。《美食家》里朱自治摸黑起身,打着哈欠坐上黄包车,一路丁丁当当赶去“朱鸿兴”吃头汤面,吃完,天才蒙蒙亮——这得多好吃啊,能让人天天早起。朱鸿兴是创于民国二十七年的老字号面馆,最初开在怡园对面,我们常去的那家是阊门分号。阊门附近多商贾,白娘子和许仙的保和堂药铺在几步外的专诸巷中。如今仍店铺林立,热闹得很。朱鸿兴面铺起家,兼售汤包和盖浇饭,这会儿汤包就摆在门外卖,一排蒸笼,掀起一只盖来,热腾腾的水汽直冲上黑底金字的“京沪驰名”招牌。
我们到的时候暖阳已斜,面馆里光线微昏黄,方正的深酱色木桌和高背椅摆得齐整,描蓝花的白瓷筷筒旁边,稀疏坐着几个吃面的人。在进门的地方买了票,一碗焖肉面、一碗鳝丝面,拿着票去出面的地方等。隔着玻璃,能看到里面厨师忙活,案上一盆盆浇头堆得冒尖。
焖肉面是朱鸿兴的招牌面,也是苏州面馆里的基本款。一块有肥有瘦的带皮猪肉烹熟焐烂,切作寸多厚,就是焖肉面的浇头。所谓浇头,是指加在面上的佐食之物。除焖肉、鳝丝,还有爆鱼、爆鳝、卤鸭、虾仁、三鲜、香菇面筋等。又随时节变化,初夏有三虾(虾子、虾仁、虾脑),深秋有蟹粉、虾蟹,冬季有焖蹄,种类甚多。这些浇头有的烹制妥当,盛在大盆里,出面时添上;有的要现烧,盛在小碟或小碗里,随面一齐端出。
早期,朱鸿兴的店主朱鹤春亲自去菜市选购材料,用三精三肥的肋条肉制成焖肉面的浇头。吃的时候,把焖肉煨在面下,先吃面。肥肉化在汤里,会让汤的味道更丰腴,而精肉形不散,入嘴酥香。听老苏州讲,好的焖肉会肥肉尽化,只剩一细条皮。最开始,我不知道要怎么吃焖肉面,与凝着油花、硬邦邦的肉块大眼瞪小眼,最后勉强咬了精肉、吃了几口面,出门便大呼上当。现在想来,实在委屈了那块红一道白一道的好焖肉。
苏州面用的是银丝细面,又称“光面”,细长而韧爽,久煮不糊不坨,朱鸿兴用自制的 28 牙细面,鸡肉、猪肉、骨头、鳝骨加水煮透,吊出清汤。煮面时,一口圆口深底的大锅不停火,抓一把面入汤里,再沸后撩于观音斗中。观音斗是一种上圆下尖的小抓篱,由另一家苏州老字号面馆“观振兴”所创,他家以蹄髈面最为有名。面入斗中,沥尽汤水,即倾入汤碗。煮面师傅掂着观音斗,接着下一碗。苏州面馆煮面,千碗面,一锅汤,最初的面净爽,所以有人摸黑赶早,为的就是吃碗头汤面。
面用银丝,汤底则分红、白两种。红汤是以不同浇头卤汁并高汤、料酒、绵糖等调制而成,呈褐红色。白汤则用鳝鱼熬煮,加酒酿提味。红汤香醇,白汤清鲜,各有千秋。此时隆冬,用的是红汤。
不知捞面师傅使的什么技法,倾入碗中的面已卷紧,整齐不乱,在中间微微隆起,如粼粼湖中一小岛。再撒葱花数点,隐约有春风拂绿江南岸之意。这一碗面,又称“阳春面”。
我们拿到面择位坐定,纷纷动手把鳝丝倾到面上、焖肉翻到碗底,面是好面,再喝一口汤,有点咸。咸中带甜、甜中蕴鲜本是苏帮菜的独特风味,这碗面却是偏咸了,如黄花闺女一朝嫁人,便觉得风姿大减。又尝一口,用眼神询问同伴,“咸了”。想来是恰逢大厨心情欠佳,气全撒在了盐罐子上。
后来翻书,朱枫隐《苏州面馆花色》里记载着根据食客习惯喜好而分出的诸多浇头:鱼肉双浇者曰红二鲜,鸡肉双浇者曰白二鲜;冬月恐其浇头不热,可令其置于碗底,名曰底浇;喜葱者曰重青,不喜葱者曰免青……真真讲究。彼时吃面,待客人点定,掌柜的收了银钱扔进大竹筒,跑堂的拖长嗓子喊“来哉,一碗焖肉面,重青!”堂内闻声下面。人声吵杂,往来都是苏白,自有一种欢喜阔达的人情在里面。
///
时和岁丰,随手记之,博老来一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