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早指代的是官员办公的地方,比如大理寺,但是随着佛教的传入,现代人听到寺更多的想到的是佛教建筑,而庙指古代用来祭祀先祖的建筑,比如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做“太庙”,现代人之所以将它们混为一谈是因为受到了影视作品以及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
现代人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看到佛教建筑都会统称为是寺庙,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称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关于寺早在周朝就已经有相关的定义,在周朝规定只有官职非常大的人的办公地址才能称作寺,在西汉时期的九卿工作场所就被称为寺,比如太常寺、光禄寺等,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看到这样的称呼以为是佛教场所,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汉明帝时期,佛教在中国日益昌盛,汉明帝在洛阳为来自天竺的两位高僧建造住所,取名白马寺,其本意是显示这两位高僧的地位很高,白马寺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自此之后寺就开始用来形容佛教僧侣修行的场所,并不是祈福的场所。
而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用来祭祀先祖的地方,从汉代之后庙逐渐成为了类似于神社的场所,用来祭祀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龙王、关羽等。所以寺跟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寺的规模一般比较大一些,庙的规模相对于寺来说要小很多,在庙里更多的是供奉神像,并不会有人来住宿、修行。现代人将寺跟庙连起来称呼完全是一种对文化的误读。
你知道寺和庙分别指的是哪里?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会把它们混为一谈?欢迎留言讨论。
四大佛教寺庙是:扶风法门寺、五台大佛光寺、洛阳白马寺和登封少林寺;它们分别位于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峨眉山。
其中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相传为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无暇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时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由此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1、寺庙一般建在山上或根据教义及祭祀对象选择地点;
2、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属于祭祀天神的,建在山顶;
3、修行的寺庙,都建立在藏风聚气的山腰,庙宇一般都建立在地气结穴之处,也就是生气聚集之处;
4、寺庙多建在山区,平原地区可以找到地气结穴点的地方也可建立寺庙;
5、寺庙多建在半山腰以上,峰顶以下,方向没有固定要求,根据地势,地脉等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