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控股是什么公司?
泛海控股是一家主营房地产开发的上市公司:
泛海控股,即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于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000046。截至2013年末,公司经审计的总资产为407.38亿元,净资产为92.36亿元,总股本为4,557,311,768股。泛海控股集投资策划、开发建设、商业管理、物业服务于一体,具备大体量、多业态的综合开发能力。其产品涵盖普通住宅、商务公寓、酒店、写字楼、大型城市综合体等多种业态。泛海控股目前拥有18家控股子公司,开发项目分布在北京、深圳、武汉、上海、杭州、青岛、洛杉矶等国内外中心城市。
卢志强一直被认为是“大人物背后的大人物”。
联想混改后,卢志强斥资27亿元收购中科院郭克控股手中29%的联想股份,帮助其摘掉“国帽子”,后被吃瓜群众视为柳传志的恩人。
在万达商业钟声敲响的现场,卢志强嘲笑媒体,称自己是“她的家人”。万达院线上市,卢志强又出资25亿元入股,以示支持。
今年联想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出海也跟着“躺枪”。12月18日,泛海控股还专门发布声明,否认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卢志强因联想股权转让被调查。当年接盘的标准是不是“为海滨量身定做”并不从这里开始,但联想这两年经历了波折,海滨也不是那么好。
(2009年9月8日,中国泛海入股联想控股暨联想控股新战略媒体沟通会在北京召开。上图为时任联想控股董事长的柳传志(右)和泛海控股董事长卢志强(左)。
2021年5月至7月,中国泛海持有的泛海控股股份共计7.43亿股被公告拍卖。虽然其中3.3亿在关键时刻达成协议取消拍卖,但中国泛海最终还是损失了7.92%的股份,持股比例降至62.83%。7月,卢志强被法院强制执行近50亿元。
5月至12月,泛海控股在境内外两笔债券违约,对应金额分别为3.442亿美元和12.75亿元人民币,抵押品全部丧失。
曾经踩着时代潮流,一步步打造“泛海系”和“民生系”的首都版图的卢志强,如今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局面。
01、时代“弄潮儿”卢志强丰富的历史类似于许多放弃官职从商的资本老板的剧本。
卢志强1951年出生于山东威海,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潍坊科技发展中心,33岁时升任办公室副主任。
这样的“铁饭碗”在当时是人人羡慕的,但卢志强还是离开了。
1985年,卢志强下海经商。坊间传言说他开始搞教育培训,涉足房地产行业,赚了第一桶金。
有据可查,从1988年到1991年,卢志强先后在山东和北京成立了多家公司,名字都颇为精致——山东泛海集团公司、泛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等。,令人眼花缭乱。
攒下第一桶金后,卢志强踩了一个又一个政策出口,就像打开了一个“外挂”。每一步都非常精确,令人惊叹。
卢志强早期做了三个至关重要的选择,为建立庞大的地产和金融版图奠定了基础。
分别是1988年,中国实行房改,房地产行业成为热点。卢志强迅速成立了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开始进军房地产行业。
1990年前后,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享受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卢志强成立了有港企背景的青岛泛海建设有限公司和美国泛海国际有限公司
1996年,中国金融业首次拥抱民间资本。民生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正式成立,卢志强积极参与了筹建工作。
这三个早期的选择奠定了卢志强事业的基础,而当他遇到柳传志时,又为卢志强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机会。
卢志强于1994年成立了广材企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泛海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材企业”),并与柳传志成为朋友。1995年,经柳传志介绍,卢志强加入了一个高规格的商会。
传说这个组织的会员门槛极高,需要两个会员推荐,实行一票否决权。它奉行聚会不录音不录像不邀请外人的原则,迟到2罚款10万。会议成员包括段永平、柳传志、冯仑、郭广昌、史玉柱等人。
这个聚集了几乎一半国内经济的圈子,给卢志强带来了更广泛的人脉和资源。
02、一盘大棋1998年,卢志强的辉煌事业越做越大,总资产达到10亿元,于是开始增资扩股。
当年10月,广材收购上市公司南油地产,借壳上市首次亮相资本市场。1999年和2005年,上市公司依次更名为广材建设和泛海建设。
新的机会出现了。
2000年,民生银行登陆资本市场,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成为持有民生银行9.42%股权的第二大股东。
随后,当民间资本被允许进入证券业和保险业时,卢志强趁机增资黄河证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将其更名为民生证券。
此外,发起设立民生人寿,完成民生担保、民生典当设立。
让卢志强金融板块完整的,是2012年卢志强迅速拿下的信托牌照,以及2014年保险业放宽对民营资本限制时与史玉柱共同成立的亚太再保险公司。
在争取了信托和保险之后,“民生系”在金融领域编织了一张细密的网络。
金融板块企稳后,2014年,泛海控股喊出了“地产+金融+战略投资”的转型口号,开始将自己打下的“江山”放入上市公司泛海控股。
当时泛海控股分别以32.74亿元和30.37亿元的代价受让民生证券72.99%的股权和中国泛海控股(原名和记香港和置地)71.36%的股权,实现并表。
金融业务首次为泛海控股贡献15.66亿元,占总营收超20%。
在地产业务方面,泛海甚至放开手脚,在全球范围内收割高端物业。
从2014年开始,卢志强在buy buy开启了全球购买模式。
2017年底,泛海控股在建项目有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北京泛海国际项目、上海董家渡项目,以及洛杉矶海外项目、纽约曼哈顿酒店、夏威夷度假村等。
根据其2017年年报信息,市政板块预计当时总投资超过2200亿元,实际投入项目金额约667亿元。
而地产金融方面,泛海系旗下的中国潘控股对联想投资28亿,泛海控股对WeWork投资6亿,对印尼燃煤发电项目投资4亿,对万达影院投资25亿,对北汽新能源、蔚来汽车甚至长租公寓等项目投资。
30多年来,卢志强建立了一个横跨房地产、金融和投资的庞大资本网络。上市公司包括泛海控股(000046。SZ)、民生控股(000416。深交所)、中国潘控股(0715.HK)和华福国际(0952。HK),其中泛海控股是核心资产。
通过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获得资本,泛海利用板块之间奇妙的“协同效应”——地产板块缺钱,金融板块输血,构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资本版图。
在buy buy开启海外买模式的同时,国内几大知名资本系也展开了海外并购。
2015年,安邦以19.5亿美元(合约124亿人民币)买下美国纽约久负盛名的华尔道夫酒店;2016年,万达以35亿美元(折合约223亿人民币)买下传奇影业,成为中国企业截至当年最大的海外文化MA案例;同年年底,HNA斥资60亿美元(折合约人民币383亿元)巨资收购英迈,进入全球500强。
很快,这一系列动作得到了监管的重视,一场影响多个资本部门的大调查蓄势待发。
03、突然逆转受益于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的红利期,泛海系统一直在快速扩张,大规模扩张。
潮起潮落时,海滨系统也因为资本运作繁重,实际运作跟不上,呈现出一种“虚假繁荣”。在监管收紧的环境下,泡沫被戳破了。
2016年1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密切关注近期房地产、酒店、影院、娱乐产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以及大型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大妈妈小男孩”、“快成立快退出”等潜在风险,建议相关企业审慎决策。"
2017年6月中旬,银监会要求大型银行机构对包括HNA、复星、万达在内的海外MA明星企业进行信用风险排查,跨境MA融资政策开始转向。
对于此时正处于海外MA业务高峰期的泛海来说,跳出来的腿都悬在空里,无处安放——继续扩张,意味着“迎风”经营和撤退,意味着可能出现资金短缺空和项目可能停工。
更难的是,泛海原来玩的金融、地产、海外并购,都是监管下融资受限、资金紧张的行业,泛海深陷泥潭。
泛海控股扬言投资2200亿元在各种房地产项目上。2017年末,其账面资产总额为1877亿元,但净资产只有275亿元,更不用说不到200亿元的货币资金。
此时,前期增长过快的债务和不重视管理导致的低利润水平,加剧了风险暴露。
2013年至2016年,泛海控股有息债务增长3.65倍,收入增长3.15倍。同期净利润仅增长1.59倍——盈利能力赶不上负债规模和收入规模的增长,埋下了隐患。
2017年,泛海控股的偿债压力首次明显显露。当年年末,账面现金等价物首次显著低于一年内到期的有息债务,缺口为342亿元。此后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资金“窟窿”。
此后,局势进一步恶化。2017年,泛海控股首次出现营收下滑,同比下降32%。直到2020年,也没有明显的改善。
事实上,净利率更早就开始释放危险信号——泛海控股的净利率从2013年的19.86%上升到2019年的47.15%,但反映实际经营情况的扣非净利率却从2013年的19.49%下降到2019年的3.94%。
这意味着泛海控股的债务越来越大,但实际经营业务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只是暂时被房地产板块和投资板块带来的大额非经常性损益所掩盖。
2014年,泛海控股扩张的第一年,非经常性损益为4.96亿元,约占当年净利润的30%。2016年上升到40%,甚至超过了2018年的净利润总额,为主营业务弥补了亏损。
不好的是这种收入不可持续,反而容易给人错觉。
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依次成为泛海控股亏损的重要原因,占比分别为12%和58%。
其中,2020年至5.47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处置对外投资造成的损失;2021年1-6月,非经常性损益10.58亿元来自出售子公司亏损和证券业务减值损失。
面对扩张后的措手不及,卢志强在2021年3月致信投资者称,“我做了30多年的生意,但我低估了最近两年遇到的困难,我也反思和总结了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04、困局埋在地下的地雷一个接一个地爆炸了。
2020年7月,一封内部邮件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泛海民生财富旗下“尊系列”私募基金存量已达265亿元,成为国内市场最大的私募基金资金池之一。
223亿元资产余额中,递延项目196亿元,占比88%,预计递延项目18亿元,占比8%。
按照监管要求,2020年年中、2020年末、2021年末和2021年末,其股票规模应分别降至185亿元、140亿元、60亿元和0。
据财经五月花、Quest Finance等多家媒体报道,在民生信托庞大的资金规模中,部分资金流向了产品计划之外的民生信托其他产品,部分流向了史玉柱的相关公司,部分流向了泛海本身的项目标的。风控本身存在一定问题,现在只是暴露了风险。
现在最后的时刻到了。泛海的理财产品是否会安全落地还是未知数,但债券违约又成了新问题。
2021年1-9月,泛海控股盈利140.97亿元,同比增长52.75%,净利润-18.1亿元,同比继续扩大亏损。
泛海控股2021年9月底再次扩大资金缺口。现金等价物与一年内到期债务的差额高达369.24亿元,是2020年末的近两倍,高于2017年末最高值342.16亿元。
Wind数据显示,作为两大发行主体,泛海控股和中国泛海控股目前余额分别为70.98亿元和107.41亿元,其中泛海控股所有债券将于2023年底前到期。
两家发行人已展期或违约的债券余额分别为27.98亿元和10亿元。
此外,泛海控股的海外子公司分别于2021年8月末和10月末有两笔债券违约,相关本金金额分别为3.44亿美元和26亿元人民币。
无奈之下,卢志强只能“割肉”。好像从买买买到卖买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2020年至2021年,民生证券先是引入战投,后泛海控股两次转让股权。持股比例从2019年底的87.65%大幅下降至31.03%,回笼资金约67.46亿元。
价格是民生证券的财务数据。
2020年末,民生证券总资产524.2亿元,净资产142.45亿元,分别占泛海控股总资产和净资产的28.96%和85.78%。
从业绩来看,如果没有民生证券的合并业绩,泛海控股2020年收入将缩水25%,亏损将从40亿元进一步扩大至46亿元。
房地产和投资领域的出清也在加速。
2017年,泛海地产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达到2242亿元的峰值。
2019年,泛海系开始大规模抛售,预计到2021年上半年开发项目总投资已降至1240.98亿元。
2019年泛海控股将北京泛海国际1号地块和董家渡项目给了融创,2号和3号地块也采用权益法计量,不再合并。一举甩掉了预估投资430亿的包袱,拿到了111.76亿的现金。
2021年1月,泛海控股发布公告称,拟以30.66亿元的对价向绿城出售武汉CBD地块;6月,国际数据集团(IDG)以13亿美元卖给黑石,杭州钓鱼台酒店和杭州民生金融中心以22亿元卖给融创。
除了主动清仓,还有部分资产被动流失。
2021年10月底违约的两只债券,对应的抵押品是位于旧金山的房地产项目和泛海旗下的中国潘控股40.99亿股,已被中介机构接手。
这是卢志强2015年斥巨资收购的美国高端地产项目。它曾计划投资约185亿元人民币建造旧金山第二高楼,这是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数字之一。
除此之外,据外媒报道,泛海在洛杉矶、纽约和夏威夷的几个项目也在寻找新的买家。
幸运的是,泛海控股还持有其大债权人之一民生银行4.61%的股份。这笔投资是泛海截至2021年6月底的最大一笔对外投资,账面余额为100.24亿元,但存在减值风险。
关键时刻,民生银行为泛海控股展期68亿元贷款。2020年泛海控股向民生银行申请的四笔贷款全部展期至2022年9-12月,同时质押部分股份作为增信措施。
国内外房地产板块收缩,金融板块失去民生证券。泛海控股失血过多,但手中仍有棋子。
或许保留的原因不是出海,而是“接班的英雄”难找。最新的2021年一季报显示,泛海控股将继续加大关联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内外合作项目的新模式。
时代变了,卢志强的很多朋友都遇到了大大小小的麻烦。这次谁能帮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