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取消腊八舍粥活动,往年都是如何进行的?

清考2023-03-27  11

“腊八”系旧时在腊月里,人们祭祀司啬神、昆虫神等八种天地神灵、祖先的日子。汉代逐渐固定为腊月初八日祭祀,称“腊祭”,因为这时农作物已贮藏起来,处于农闲,人们在野外猎取禽兽,用以祭礼,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佛教传人中国后,“腊八”日与牧女献乳糜,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纪念日统一起来,称为“腊八节”。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经六年苦心修行,云游四方,终日辛劳,致使昏倒在尼连河畔,后被一牧女发现,急忙以各种米豆、野果、奶水熬粥给释迦牟尼吃,使之体力得到恢复,并于当年腊月初八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这天,大地震动,天乐鸣扬,天雨妙华,众天神云集,齐声赞颂释迦牟尼成就佛道。

  这天,在寺院要举行法会,以各种谷物干果煮粥供佛。民间百姓也竞相用香茗、谷物熬粥。相沿此习,清代宫廷上下盛食腊八粥,每年还要在雍和宫举行隆重的腊八盛典。

  当时,清宫廷对此盛典特别重视,每至农历十二月初一日,总管内务府就派许多司员率领杂役将腊八粥所用的小米、红枣及各种杂粮豆米干果,还有盆碗家什和干柴在府库备齐。初二日晨起,用马车一车车运至雍和宫,至初五运齐。从这天起,雍和宫大部分僧人都要投入到熬腊八粥的准备工作中。

  自初六日开始,清帝派蒙古王公一人,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二人,率内务府三品以上司员及厨师、杂役等到雍和宫监督称粮搬柴。所有用料均排列在厨房内外。

  初七日晨,清帝派蒙古王公一人,会同内务府司员下令升火。由素有经验的僧人掌握熬粥火候,并依次将奶油、小米、江米、红枣、核桃、桂圆、瓜子、葡萄干等放人大锅内。宫廷派去的专人则要检视。清《燕京岁时记》载:“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这里“初八日夜内”实指初八日凌晨。至晨两点粥已熬熟,即派员将粥盛在碗内,以托盘送到雍和宫各殿佛像前供奉,每尊佛像前供一碗、三碗、五碗不等。天明后,蒙古王公进宫复命。

雍和宫全体僧人自熬好第一锅粥始,即在法轮殿诵经,此时,殿内酥油灯数百盏于供桌之上,香烟袅袅,鼓乐齐鸣。到初八日清晨,清帝又派两个或四个蒙古王公到雍和宫听经,到初九日晨,听经大臣进宫复命。

  在清代咸丰朝以前,每年腊八节雍和宫共熬粥五大锅,分配方法为:首锅供于佛前,二锅献于朝廷,三锅给王公士庶和大喇嘛,四锅送文武官员和封寄各省的地方官吏,五锅给本寺僧众。在这五锅粥中,用料也不同,前三锅有奶油和全份干果料,四锅、五锅较之前三锅简单些,第五锅为红枣粮米等。最后,三至五锅粥余下的要混在一起,于初八日早晨施舍给平民百姓,京城百姓持大小瓷碗前来喝粥,盛况空前,此盛典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

  当时,熬腊八粥的场所设在雍和宫东阿斯门内,故东阿斯门院得名:“铜锅院”。其粥锅是由八吨铜铸成,直径两米,深一米五,是乾隆九年(1744)皇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后此大锅移至天王殿院内的鼓楼脚下,供游人观赏。

  如今,每年腊月初八日,雍和宫僧人都要晨起在殿上诵《十六罗汉》等经,以纪念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日,同时,全体僧人还要在食堂熬腊八粥喝,并将第一碗粥供于佛前。这日,又有信众专为庙内捐款舍粥,待开门之后,但见雍和宫僧人将一桶桶熬好的腊八粥抬至天王殿院内,不分中外,不分老幼,每人一碗。当游客们端着这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品着这久远的食文化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粥最早起源于一千多年佛陀成佛的故事,而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在《清稗类钞》记载,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

在宫廷,皇帝、皇后及皇子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赠腊八粥,并向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煮制腊八粥,此称“佛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扩展资料

腊八粥的吉祥寓意:

一、祭祀的供品,祈福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祷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

古时干物称腊。到年终十二月祭神时,蔬菜水果谷物等全都变成干物了,祭祀用的供品也就全都是干物。后来供品由原来的各种干物,逐渐演变成腊八粥。

二、赠送亲友,联络感情

祭祀完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你家送过来,我家送过去,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受者很高兴地道谢。

三、舍粥,行善积德

旧时,大户人家往往会多多地熬制腊八粥,将腊八粥施舍给穷人、乞丐、孤寡者,在这寒冷的冬天,热腾腾的腊八粥既可果腹,亦可御寒,对穷人是一种享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腊八节与腊八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腊八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腊八粥的八大吉祥寓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701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