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


三坑两涧

⒊流香涧

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峰的北麓。武夷山北的这条涧水从三仰峰北谷发源,流势一反常规,不循其他涧水自西往东的通常流向奔向峡口,最后汇于崇阳溪,而是流向西北后再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涧旁苍石丹崖壁立,曲折蜿蜒,约五六公里,青藤垂蔓,幽草丛生,其间点缀着一丛丛的山蕙、石蒲、涧兰。香逐涧水,幽香扑鼻,明朝诗人徐渤游历此地之时遂将此涧改名为流香涧。

流香涧出产肉桂 ,其条索紧细,色泽乌黑微带红褐色,微起白砂,匀齐度好,干香显。汤色清透红艳澄净,味果香明显,入口霸气,桂皮香很冲,馥郁。

⒋悟源涧

悟源涧茶区,是一片分布于一条山间溪流两旁的茶区,位于马头岩南麓。滋养这片茶区的溪流就是悟源涧。从武夷山九曲景区最高峰三仰峰诸多山头流出的诸多小溪流,到马头岩区域,形成悟源涧的源头,涧水流到山脚的兰汤村,最后汇入九曲溪。涧内溪水淙淙,老茶树众多,遍布奇花异草。

悟源涧茶树品种代表:水仙,肉桂( 马头岩肉桂 ,又称“马肉”)

⒌大坑口

茶叶名枞 “大红袍 ”原生地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其实大坑口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九龙窠 。可能说起大坑口,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可是说起九龙窠便不会,因为九龙窠是茶叶名枞大红袍的原生地。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九形如条龙。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声名远播的茶中之王“大红袍”就根植在峡谷的最深底部的悬崖峭壁上。

武夷山脉岩峰耸立、劈地而起、秀拔奇伟、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迂回其间,“曲曲山回转,峰峰水倒流”。山光水色,交相辉映。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于东南”的美誉,山中悬崖绝壁,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武夷岩茶也因岩而得名。因为山场和制作技艺的影响,岩茶的口感与品质千变万化。而不同的山场又有“坑”、“涧”、“窠”、“岩”的不同名称,我们也常常听说武夷高端茶,来自“三坑两涧”,那何为“三坑两涧”呢?

了解“三坑两涧”,我们先从“坑、涧、窠、岩”说起!

关于“坑”:原意是地面往下凹的地方。

以“坑”定名的山场也是两面夹山,并且弯弯曲曲、高矮不同形成多个面积大小、生态环境小有不同的区域。一般都有两个出口。

代表山场:牛栏坑、倒水坑、慧苑坑等处。

牛栏坑、倒水坑及慧苑坑为“三坑两涧”中的“三坑”地带,其中,牛栏坑及倒水坑以产肉桂最负盛名,而慧苑坑以产老枞水仙、高枞水仙最为受宠。

“牛栏坑” 涧谷土质肥沃、日照较短,为茶树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成为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区之一。沿涧有石砌磴道,原为通往天心岩的重要通道。牛栏坑产的肉桂被称为“牛肉”,爱茶人竞相争宠,已经成为武夷山“高端茶”的代名词。

“ 倒水坑” 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天心峰北麓。武夷山北的这条涧水从三仰峰北谷发源,流势一反常规,不循其他涧水自西往东的通常流向奔向峡口,最后汇于崇阳溪,而是流向西北后再倒流回山,故原名倒水坑。坑水经玉柱峰下汇合于章堂涧,直趋里许,与水帘洞之瀑水合流,绕霞滨岩过石门至鸡母林,又合黄龙溪出赤石下大溪。

倒水坑旁苍石丹崖壁立,曲折蜿蜒,行如深巷中,约五六公里,青藤垂蔓,幽草丛生,其间点缀着一丛丛的山蕙、石蒲、涧兰。落英漂洒,香逐涧水,幽香扑鼻,令人陶醉,大有“一入清凉境,三伏炎全消”的感受。

“ 慧苑坑” ,当地人也称慧宛坑,三坑两涧中区域最大,在牛栏坑的北侧平行线上,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地,内鬼洞、外鬼洞和竹窠分布在它的两侧,史上传说中的八百名丛出自这里,目前仍有铁罗汉、白鸡冠、白牡丹、醉海棠、白瑞香、正太阴、正太阳、不见天等珍稀名丛。坑内的水仙以高丛居多,古井老丛更是八面威风,口感相当震撼,霸气不让顶级肉桂。这十几年来天心村茶农新种植了不少名丛和品种茶,诸如奇丹、雀舌、黄观音等等。

陪伴慧苑坑的是武夷山北最长得一条山涧,它从章堂岩飞身而下,由西向东沿途汇合了流香涧、流云涧和水帘洞之水,而后绕出霞滨岩,至鸡林与黄龙溪会合,出赤石直奔崇溪,全长十几里,它的名字叫章堂涧。

慧苑岩下有一小寺庙,名“慧苑寺”,寺内住持年龄五十左右,瘦小、精神、幽默风趣,品茶水平极高,好像法号“天喜”。你若游山累了且在寺内庭院歇脚泡茶,寺院的水引自山里,水池蓄之,不知水池内的那只蚂蝗现在还好吗?此水泡茶别有韵味,凉爽惬意。

慧苑坑日照短,雾气浓厚。这样的地理条件,夏季短,秋季长,冬季短,冬季温暖湿润,春季来得早,霜冻少,慧苑坑的茶树芽叶在秋冬季能得到很好的恢复性生长。故而慧苑坑水仙树众多,老枞高枞也一律得以颐养天年。

高枞是指树龄在30年至60年的水仙,老枞是指树龄60年以上的水仙。由于历史原因,慧苑上的高枞居多,老枞有一部份。

“ 关于涧”:原意是指两山相夹之水。

以涧定名的山场伴有水流,且两山相夹,因此茶树生长环境湿润,遮阴效果好,在沟边有零散的风化沉积岩的冲积堆。

代表山场:悟源涧、流香涧、章堂涧等处。

“悟源涧” 为流经马头岩麓的一条涧水,水流淙淙,幽兰芬香。通向马头岩的涧旁石径静谧安详,助人悟道思源,这可能是该涧名为悟源涧的由来。涧旁石壁上勒此涧名,并有乾隆年间江西茶商捐资修建石径的题刻。

“章堂涧” 就是前面我们介绍倒水坑的时候提到“坑水经玉柱峰下汇合于章堂涧”,而流香涧,其实原名即是“倒水坑”,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倒水坑”。

“倒水坑” 两旁壁立苍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丛生,而其间却又夹杂着一丛丛山惠、石蒲、兰花。“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火通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遂将涧改名为“流香涧”。

随着山涧往北一折,即为清凉峡。该峡两旁危崖夹涧而立,抬头仰望,犬牙交错的崖石,岌岌欲坠,当中只留下一线空隙,到正午时才会透进一缕阳光。流挂在石壁上的一道道水痕,顷刻之间,又化成一滴滴岩溜,落入涧中,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十分悦耳动听。炎夏游此,坐在涧边的石盘上,只觉得凉风习习,寒气袭人,俨然一个清凉世界。

出清凉峡不远,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顶上,耸立着一片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一农夫斜戴着一顶斗笠。相传这片巨石是从远方飞来的,故峰名为“飞来峰”。绕过飞来峰,便可看到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玉柱峰。

关于“窠”:原意指昆虫、鸟兽的巢穴。

以“窠”定名的山场,在地形、环境上与“坑”相似,但"窠"比

"坑"较小,且山场环境相对多变,有的伴有水流,有的没有;有的偏阴凉,有的则并不明显。

代表山场:九龙窠、竹窠、燕子窠、枫树窠等处。 " 九龙窠" 是母树大红袍的原产地,竹窠老枞水仙最优,燕子窠又以肉桂品质最优。

“九龙窠(kē)” 为茶叶名枞原生地---“大红袍” 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九形如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九龙窠。九龙之间呈现一座顶部略呈圆形的小峰峦,称为龙珠,故又称九龙戏珠。

沿着窠口往里走,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峡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包括“晚甘侯”(武夷茶的拟人化美谥)以及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咏茶名诗以及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陆氏诗句云:“桑苎家传归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水,含露溪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区次分。”峡谷的两边崖壁还刻有其他咏茶的摩崖石刻数方。

“ 竹窠” 意指竹林深处。位于慧苑坑和三仰峰之间,海拔高度290米至500米。竹窠传说为武夷山四大名枞“铁罗汉”的原产地,茂盛的植被里布满着片片茶园。沿途的小径鲜少有人走动,布满了青苔;偶见路边的石缝里有生命力顽强的茶树恣意生长。清代朱彝尊《御茶园歌》:“云窝竹窠擅绝品,其居大抵皆巖嶅。”清 查慎行《武夷采茶词》之三:“黄冠问我重来意,拄杖寻僧到竹窠。”

“ 燕子窠” 意指燕子栖息生活的深处。燕子窠最为特色的是厚实的红色硅铝质土层的土壤。武夷山被美誉为”碧水丹山”,其中“丹山”即是指武夷山的“丹霞地貌”,这样的山脉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上的白垩纪和第三纪。那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武夷一带气候相当干热,沉积物质中的铁,主要是赤铁矿,在干热气候环境下,经氧化后变为红色或紫红色,这些碎屑岩人们通常称为“红层”。燕子窠山场的土壤就是厚实的经风化后的“红层”构成,由于当时气候干热,有利于可溶性盐类积聚,故红层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钙,还有少量的石膏沉积,所以“燕子窠”山场的名枞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其沁人心脾的香气和百转千回的滋味,让人“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 枫树窠” 在慧苑坑附近,百年老枞最为耀眼,枫树窠四面环山,日照时间短,环境阴湿,入冬时水位下降,滋润土地;春天时雨水充沛,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所以这儿草木茂盛,生机勃勃!

关于“岩”:原意指岩石凸起而构成的山峰、山体。

以“岩”定名的山场,多数光照条件较足,土壤肥沃,有益于茶树芳香物质的形成。

代表山场:马头岩、碧石岩、佛国岩等处。

“马头岩” 因形似马头而得名。旁有磊石岩,象五匹奔驰的骏马,又叫“五马奔槽”。附近还有马鞍岩、铁郎寨、磊石庵、凝云观等。北可至天心,南可达天游,东则可穿马子坑至游览干线或可至武夷宫、兰汤。马头岩盛产高香霸气型肉桂,该处所产肉桂被茶客们赋予爱称“马肉”,是肉桂中尤为特别的一类主打风格。

马头岩山场的土壤含沙砾量较多,土层较厚却疏松,透气性好。且岩谷是陡崖,岩岗上开阔,夏季日照适中,冬日可挡冷风,谷底涧水细流,周围植被繁盛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风华绝代的正岩山场。马头岩所产之“马肉”高香辛锐、桂皮香持久绵长、滋味醇滑甘润,带淡淡的乳香。为武夷岩茶上上品。

“碧石岩” 为武夷山九十九岩之一,岚光璀璨,岩色青碧,绿树掩映,益增苍翠。四周乱石林立,山花点缀,清新悦目。岩腰有一座清光绪年间重建的碧石庵,已半颓损,现为一处茶叶制作场。此岩盛产水仙茶。周围茶园连片,茶树繁茂,枝干挺拔,叶色浓绿,茗香扑鼻,令人陶然欲醉。

了解了“坑、涧、窠、岩”,您或许对“三坑两涧”有了一定的认识,“三坑两涧”具体是指“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和悟源涧”,现在成为正岩茶叶产区的代名词,即地处武夷山风景保护区72平方千米所产的岩茶称之为正岩,包括天心岩、马头岩、慧苑、竹窠、碧石、燕子窠、九龙窠、玉花洞、水帘洞、佛国、桃花洞、桂林、三仰峰等区域所产之茶。

“三坑两涧”成为武夷顶级岩茶的产地,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武夷山位于北纬27度35分—27度43分,东经117度55分—118度01分,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0余米。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由36峰、99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 一,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茶考》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方圆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脉,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武夷岩茶独享这得天独厚之大自然惠泽, 她“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岩骨花香”。

大红袍最有名的产地是福建武夷山。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 、甘、清、香。

扩展资料:

大红袍是用无性繁育的,福建省许多无性系茶树品种一样,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市茶叶研究所引种的,未听说有变异或其他反常现象,而且发展纯种大红袍的时间并不长,又不是用种子播种繁育,根本不存在变异和代数之分

位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内,共有6个品系,6株茶树,不是同一个品种,叶型、发芽期等都不一样。

中国茶界权威著作《中国名茶志》,岩茶泰斗姚月明主编的福建卷记载,北斗及九龙窠的于60年代末均曾于衰老茶树上剪穗扦插,成活三株,北斗峰的称北斗一号,九龙窠的称北斗二号,十余年试制结果,均证明制优率极高,香气滋味极受赞赏,现已较大量繁殖栽种于武夷不同山岩。

纯种大红袍:指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因为无性繁殖不存在代数。

商品大红袍:指母树大红袍中某两个以上品系的茶叶拼配在一起的大红袍。每个品系也都是用无性繁殖培育移栽的,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红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700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