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瓦窑堡地处子长市中部偏南,东接杨家园则镇,南邻余家坪镇,西与安定镇接壤,北与玉家湾镇相连,享有“天下瓦窑堡”的美誉。
瓦窑堡是陕北名堡,享有“天下堡,瓦窑堡”之誉。以瓦窑堡会议而全国知名,有“瓦窑堡革命旧址”。详见“瓦窑堡革命旧址”。瓦窑堡镇地处延安市子长县城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子长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瓦族”不是少数民族,“瓦族”仍是汉族,“瓦族”是邻县人给古镇瓦窑堡送得绰号。“瓦族”这个号是邻县几代人冷眼观望之后才异口同声地与上个世纪末喊出来的。瓦窑堡是延安市子长县的县府所在地。十多年来,各地来的商人从四面八方涌进县城,更有各乡镇的农民弃农从商,几乎把城内城郊的空房租完,以致于城里的房价和房租高得令人不可思议。人口一多,事也就多了,事情多了,人们就会说这个地方很复杂。从古沿袭而来的民风的确给“瓦族”人赢来了些豪迈。纵观“瓦族”历史,她的“族人”是以无畏、刚正、自主和悍卫公道著称的。明万历年间7岁能文的薛文周,他做官性不阿谀奉承、据理上谏,名震朝野,被誉为“天下廉使第一”;19岁英勇就义的陕北第一个女红军任志贞,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大气凛然之精神至今激励着每一名“瓦族”人;铮铮铁汉焦维炽不屈于敌人的淫威,行刑前他大声喝斥揭露国民党的滔天罪行,以至于先被割去舌头,他仍以怒目射敌,又被挖去双眼,最后残死;谢子长将军得一身正气赢得了一个“谢青天”美誉。仅在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中,子长籍就有七千零六十四人参加了解放军,1149位仁人志士献身于革命。还有闫红彦、马文瑞、艾裴善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瓦族”的历史发展是一股凛然正气呼啸着冲杀而来的。瓦窑堡的名字也在中国历史的教科书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因此,“红都瓦窑堡”、“将军县”美称的响誉中国。
别人送“瓦族”这个号也不全是当褒奖的意思,有许多经过“瓦族”或者在“瓦族”干过事外地人,对“瓦族”有了些了解,对“瓦族”社会性的问题有了些看法。比如说前几年的治安问题,就大使“瓦族”人脸无光彩。农贸市场、车站、客车上窃贼胆大妄为,明抢暗偷,把途经“瓦族”的外地客车怕的不敢停车拉客,生怕上来一帮窃贼。当然某些生意人或陌生人不愿与“瓦族”人打交道,这也不仅仅是因为“瓦族”城里的小偷多的问题。可是这种外地人对“瓦族”人的对立势态,是无法的把智慧的“瓦族”人置于死地的。相反,更加激发了“瓦族”人独立自强的创造性和具有生命力的拼搏精神。
经常在外的“瓦族”人常常引以为豪的是自己是一名“瓦族”人。外人说“瓦族”人出门遇在一起心最齐、最团结、最有感情,一人遇个啥事,都来帮忙解决。特别是那帮汽车驾驶员和做生意常常外出进货的人们最有体会。“瓦族”人则嘲笑外县人一出门就不团结各顾逃生。外人对“瓦族”人的心态上复杂到了没有自己的立场,有了钦佩,有了怨恨,有了亲近、有了疏远……
近几年,有一个在周围几个县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美国某官与中国某官、台湾某官就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一次调解。中国官员说,如果谁阻碍中国的统一大业,就把“瓦族”交给谁管理。美国官员忙说,这是中国的内政,只要台湾人民和政府同意,美国方面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台湾官员也满面恐慌,连连推辞。至此祖国统一大业完成,台湾回归中国。这个可笑的虚构故事无非想戏说“瓦族”的刁蛮。而事实也反映了出了那些编撰此故事的人们充满着一种对“瓦族”人的嫉妒和不情愿佩服,所以在蓄意丑化“瓦族”人。当然,这个笑话的本质没有那么严重,也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只是一些民间相互调侃的笑谈,就像我们朋友间随便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一样。
还有一个故事,说在古代,释迦牟尼佛和一名“瓦族”人玩骰子弹脑袋,这是一个在“瓦族”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游戏。谁输了,就要被赢家在头上用中指猛弹两下。前两回“瓦族”人赢了,“瓦族”人按照游戏规则轻弹了释迦牟尼佛两下,但是人家必竟是佛祖呀,所以脸上挂不住了,这样胆大的举动也使我们这位佛爷大为火光。第三回“瓦族”人输了,释迦牟尼佛便举起右手曲着中指,使足了劲欲弹“瓦族”人,“瓦族”人忙说他要小便,一溜就跑了,气的释迦牟尼佛至今举着右手放不下来。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笑谈,无非进一步证实了“瓦族”人随机应变、机制聪明的特性。
不管社会上流传着有关“瓦族”人的那些笑话故事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全都表达了邻县人对“瓦族”人的一腔嫉妒和隐隐约约的羡慕。他们还说“瓦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把“瓦族”盛产的洋芋说成是“瓦族”的国徽,还把一曲电视广告歌说成是“瓦族”的国歌。其实“瓦族”人的骄傲就在于她有着血雨腥风的昨天和突飞猛进的今天,还有着辉煌的未来。有关“瓦族”的故事仍然有人在编造着的。而今这里的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也在大大的提高,那些小偷小摸的事也早已很少发生了。秉承了先辈意志和智慧、聪明、倔强地“瓦族”人,将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谱写出更为壮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