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被称为濠江的原因是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它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而濠江是南海水系河流,从广澳湾入南海,与澳门联系密切,故以“濠江”代指澳门。
澳门又称濠镜,因此地盛产鲜蚝(也叫海蛎或牡蛎),因而这里有江称“蚝江”,又因这蚝字不雅,被文人雅士们改为“濠江”。据清代印光任、张汝霖所著《澳门纪略》:“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园如镜,故曰濠镜。”
历史沿革
澳门地区的考古发掘,特别是1995年在路环岛黑沙的沙丘中发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经鉴定,证实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贵古文物,与其同时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最近年来在距离澳门不远的珠海地区出土的同类文物,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门一带的地区劳动、生息。
澳门、路环、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国大陆的原始居民足迹所到之处。在商周时期,古代居民已在这些地区居住活动,所以,澳门、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簋、罐以及战国时期的陶器等。
濠江,广东南海水系河流。古称河渡溪,是一条没有发源地的海湾河涌,西北出磊口接汕头市汕头港,东南接广澳湾(企望湾)入南海,全长15.5公里(一说14.45公里),流域面积111平方公里。北岸为达濠镇,南岸为河浦镇。江面一般宽为300—500米,最狭为60—70米,最宽为700—1000米。
濠江资源丰富,盛产鱼虾、壳贝等海鲜,沿江人民多从事渔业生产。
中心航道深约3米,可行驶电船,两岸有石堤护坡,是汕头市至达濠主要的水上交通线。
濠江从清康熙中期,便有闽、穗、琼、惠等地商船来往。清咸丰十一年(1861)汕头开埠后,川走达濠至汕头之间的帆船有20多艘,宣统二年(1910)始行驶电船。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发展水上交通运输,清除了江中礁石,增设航标,保证航行安全。1954年,汕头航运局在达濠镇新建了码头,行驶电船,每艘可载客200人。
主要支流2条。
五南水 古称招收水。发源于东山径门岭,东流至上头转东北合陈厝坑、经鸡岗入濠江,流程15公里,潮阳境上游9.3公里,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
河浦水 发源于东山东麓大脚虾岭,东北流至河浦汇石音坑、铁鸟坑各支流,于水流娘处注入濠江,流程6.5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