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泾县的人说管仲故里是在他们那里

咏柳的诗意2023-03-26  28

军事家、思想家,史称千古一相,史称管子。千百年来,千古名相管仲出生地问题,备受文人学士关注。嵩山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们通过历时数年的实地考证和遍查史籍,证实管仲故里在今天登封颍水之阳大金店镇的王上村。并简要整理出管仲故里在登封王上的十三大依据。

王上古城出管子

王上村,位于登封市西南18公里处,现隶属登封市大金店镇。王上之名,顾名思义,为上古帝王的尊称,单听名字就知其历史久远。再加上古城墙、古城壕,尤其古祭坛和“衅钟”存在的历史至迟在3000年以上。据著名考古学家、河南省考古所原所长安金槐考证,王上古时称上阳城、颍地、颍水上原,颍水之阳——颍阳所在地。据明清《登封县志》载,王上在明清时期是登封八大名镇之一。尤其是管姓源出嵩山一带的管国(今嵩山东郑州市)。管叔叛乱,兵败被杀,成王十一年迁管叔鲜子辈为纶邑(今登封颍阳一带)大夫,这就是管氏族谱记载“管兑邑纶”。“纶邑即纶国”是夏代方国,在登封王上一带,管氏族谱记载,到管仲时已传13世。

在嵩山一带自古流传着一句话,“王上出帝王,王上出宰相”的传说。嵩山方言常说“能出管子”,在王上甚至嵩山一带或更远的地方流传着众多有关称赞管仲的方言。比如,至今王上周围的人方言中说“智管子”、“能出管子”,意为夸赞某个人的智慧像管子一样或这里曾出过管子这样的大人物,炫耀了2000多年。从地望和民俗的角度说这里是管仲故里,完全合情合理。

管子岭下生管子

管子岭下出管子:在少室山南有一道山岭叫“管子岭”,这道山岭直通王上村。这说明古人在告诉后人,这条岭下出过大人物“管子”,并引以为豪,把这条岭就叫“管子岭”,以此来激励后代向管子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管子成就在齐鲁山东,人们对管子的出生地模糊了,就把“管子岭”写成了“冠子岭”,似乎与管子无关,但究其背后却暗藏着春秋第一相的机密。遍查中国的版图,叫“管子岭”的仅此一处,至今王上村背后足有10公里的长岭上有一个村庄,就叫“管子岭”(冠子岭)村,足以说明岭下王上村是管子的出生地。

管庙、管祠敬管子

明代嘉靖本《登封县志》把管仲列为乡贤,这是现今可查到确认管仲出生地较早的文字记载,应该说在失落的登封文字中早已有之,代代相传至明代;明清时期登封县学乡贤祠中供奉有管仲,在儒家思想盛行,把尊敬圣贤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古代,不会轻易把管仲称为乡贤的。

王上城隍庙供奉的就是管仲。古时王上城隍庙供奉的是“管爷”,其中有老管爷殿和禹王殿供奉的就是管仲和大禹。宋明以后由于民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三国关羽忠义精神所感动,各地盛行建关帝庙,王上城隍庙供奉的“管爷”也称为“关爷”,于是王上城隍庙,后来也称“关帝庙”。现在王上人都知“老管爷”。目前,庙内现存明清建筑3间,民国及解放后翻修建筑11间,明清古碑刻数通。另外王上现存有“管祠”遗址:遗址在王上城东寨门街南,自古传为“管祠”,建筑风格为“一百(柏)担三间”,意思是一条高大的柏树做了三间管祠的脊檩,房屋非常坚固。20世纪50年代被民宅占用。但王上村6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这里是“管祠”遗址。

“颍上”是颍水王上之简称

颍上就是颍阳王上: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颍上”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鲁成公十六年》载:七月,鲁成公会合尹武公和诸侯进攻郑国。成公将要出行,穆姜又像以前一样命令成公。成公又在宫中设了防备以后才出行。诸侯的军队驻扎在郑国西部……还没有回来,诸侯又迁移到颍上。这里所说的颍上是指颍水上游。登封是颍水发源地,因登封大金店一带在春秋时期名曰颍阳,故管仲出生地应为颍阳王上人,左丘明和司马迁所言“颍上”即是颍阳王上的简称,或者因避帝王讳而称之为“颍上”,那么“颍上”就是现在登封市大金店王上村。

鲍叔牙的故里在王上北的“鲍家沟”

管仲、鲍叔牙自古就列入登封乡贤,鲍叔牙的故里也在这里。成语“管鲍之交”、“管鲍分金”故事名垂千古。鲍叔牙也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管仲和鲍叔牙是老乡。管仲、鲍叔牙自古就列入登封乡贤,王上村北有鲍家沟,鲍子沟,西有石道鲍庄。鲍叔牙的出生地应该是鲍家沟,现在人称鲍家沟为“八家沟”或“北沟”,这条沟久不住人,早已塌陷不堪,出过鲍叔牙(鲍子)的鲍家沟早已被淡忘,并顺口称为“八家沟”。现在来到这里,看到沟虽不长,但有两空塌陷窑洞,依稀让人想象出2700多年前鲍叔牙故里的景象。

另外还有《管子》一书多处记载管仲家乡的事例,管姓渊源和迁徙踪迹,以及全国专家学者认同管仲出生地在王上等各种依据……

历史的天空或明或暗,往事在尘埃中若隐若现。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天的王上人却以管仲寻根溯源,愿管仲这个千古名相及早魂归故里……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雁门关下。全县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面轮廓呈长方形,南北两山对峙,滹沱河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东邻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台,北毗山阴,东北与应县相接,西北与朔州毗邻。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 2001年末,辖6镇5乡,即:聂营镇、滩上镇、阳明堡镇、枣林镇、峨口镇、上馆镇和新高乡、胡峪乡、雁门关乡、磨坊乡、峪口乡。全县总人口约21万人

行政区划

代县辖6个镇、5个乡:上馆镇、阳明堡镇、峨口镇、聂营镇、枣林镇、滩上镇、新高乡、峪口乡、磨坊乡、胡峪乡、雁门关乡。

上馆镇辖:上瓦窑头村、五里村、五里新村、下田村、桂家窑村、大烟旺村、小烟旺村、橙草沟村、闹市村、两界沟村、八里庄村、韩曲村、苏村村、上平城村、下平城村、窑子头村、芳昌村、水峪村、井沟村、花彪嘴村、富家窑村、东关村、西关村、北关村、西北街村、西南街村、东北街村、东南街村、下瓦窑头村等。

阳明堡镇辖:泊水村、徐村村、小寨村、南关村、堡内村、东关村、马站村、古城村、七里铺村、小茹解村、上砂河村、下砂河村、长河村、刘家磨村、孙家磨村、李家磨村、崔庄村、西王庄村、宇文村、丈子村、大茹解村、西庄村、海子村、阎家寨村、上花庄村、下花庄村、牛站村、尧子头村、上官院村、下官院村、九龙村、马寨村、牛村村、方村村、石彦村、官庄村等。

峨口镇辖:南旧村、东滩上村、东下社村、正下社村、西下社村、下新街村、前街村、下园街村、麻黄街村、峨西村、郝街村、楼街村、沟子村、兴圣村、佛光庄村、上木角村、下木角村、上高陵村、下高陵村、南新村等。

聂营镇辖:聂营村、东高泉村、西高泉村、东段景村、西段景村、鲍家沟村、下街村、上街村、东村村、窑头村、云雾村、石墙村、录青村、蔡家庄村、李家庄村、甘林头村、板铺村、长界村、王老庄村、河羊沟村、黄草院村、梁地村、羊次村、代敏村、石湖村、王家坪村、羊角沟村、羊蹄滩村、康上庄村、康下庄村、北河村、西窖村、石窑凹村、圪料沟村、赵庄村、油房沟村、大南坪村、西岭村、小南坪村、大板峪村、小板峪村、白庙村、兔梁村等。

枣林镇辖:东平安村、西平安村、中平安村、显旺村、西留属村、东留属村、鹿蹄涧村、槐树院村、沙沟村、蒙家庄村、神岗村、玄窑村、炭窑湾村、南梁村、尹家岭村、宫家庄村、罗家梁村、李家凹村、东村村、西村村、何家寨村、沱阳村、段村村、小敦素村、大敦素村、二十里铺村、东马村、西马村、柳树坡村、东阳沟村、西阳沟村、山底村、康户村、肖庄村等。

滩上镇辖:滩上村、高凡村、小舍口村、尹家会村、石家湾村、两家店村、玄泉村、下寺村、上寺村、赤水掌村、马桥村、上苑村、上王庄村、下阳花村、上阳花村、沟掌村、龙王堂村、崔家庄村、双材树村、碾峪村、南正沟村、小南岸村、麻地沟村、辛庄村、枪杆村、大地村、六谷村、大王庄村、牛家渠村、白草村、南石岸村、口前村、半梁村、垛窝村、小中嘴村、北正沟村、二阳坡村、小寺村、郭家峪村、青山村、化嘴村、麻黄沟村、蔡家庄村、柴树沟村、堡子村、鄂石滩村、干林村、八塔村、嘴子村、后口前村、西会村、口前2村、庄子村、掌寺村、龙门村、磨河村、滴水清村、西沟村、羊蹄沟村等。

新高乡辖:潘家庄村、小观村、石岗村、上桥庄村、韩街村、王街村、园子村、河头村、西凤村、沿村村、周流村、张村村、赵村村、董家寨村、谢家寨村、陈家堡村、张家堡村、刘街村、下街村、金街村、张家寨村、口子村、龙巴村、张仙堡村、上庄村、同盟村、洪寺村、赵家湾村、韩家湾村、青社村、探马石村、康家湾村、高太庄村、口前村、红谷村、翟街村、新庄村、大梨园村、小梨园村、刘家圪洞村、新高村等。

峪口乡辖:峪口村、上阳阁村、上苑庄村、下苑庄村、西田村、贾村村、西旺村、胡家沟村、金盘村、沙洼村、圪塔村、峪里村、王家会村、武强村、段家湾村、下阳阁村、选仁村、东章村、高街村、东田村、下庄村、岗上村、双徐村等。

磨坊乡辖:上磨坊村、上门王村、下门王村、南家寨村、磨坊堡村、十里铺村、里会村、朴村村、西若院村、东若院村、候家沟村、三家村、任家庄村、阿家梁村、神涧村、赤土沟村、小西庄村、红泥湾村、胡家滩村、义城沟村、单马道村、洪塘村、辉跃沟村、铁匠营村、东马圈村、水沟村、大滩梁村、龙王沟村、辛窑村、一道河村、蔡家园村、王二沟村、黄土梁村、称达沟村等。

胡峪乡辖:胡峪村、望台村、长畛村、盆窑村、天轿坡村、郜车坪村、巡检司村、赤岸村、杨庄村、大坪岭村、枣园村、庵上村、柴树林村、马圈沟村、大寨村、西红土村、张山沟村、蛟口村、黄碾村、刘家沟村、麻地口村、陡沟村、东寺村、分水岭村、菜地沟村、红花布村、东梁村、黄花梁村、了缘寺村、保安庄村、扒子沟村、长城村、酸刺沟村、碾子沟村等。

雁门关乡辖:上田村、殿上村、陈家庄村、西段村、新庄村、野庄村、北王庄村、张家河村、西瓦窑头村、黑石头沟村、牛大沟村、城上村、前腰铺村、南口村、太和岭口村、试刀石村、白草口村、秦庄村、王庄村、小沟村、东水泉村、赵庄村、麻布袋沟村、罗庄村、后腰铺村、阜家坪村、高二沟村、雁门关村、大峪沟村、柳林村、老杏沟村等

一座现代化城市经久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城铁、高架桥、摩天大厦、商业圈,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留下多少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记忆和地理符号以及怀旧的印记。如同滕州的西门里、书院街,接官巷,尽管这些老街在繁华如梦的年代显得沧桑和落寞,但依然是这座城市怀旧情感的依附,温暖的记忆的所在,是后人寻找这座古城历史风貌的根系,是怀念和感慨的驻足之地。

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与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聚落形成的过程中,人口由少变多,渐成村庄。1990年前后滕州市地名委员会在各村村头立了村名碑,村名碑的背面都刻有村子的历史演变和村名的来历,小编费尽周折整理出滕州各乡镇、村庄名字的由来;即日起,陆续推送每个街道(乡镇)的村落名称来历。谨愿给滕州留下记忆的符号,给滕州留住回忆的痕迹。

鲍沟镇

鲍沟一村

位于滕州南13.5公里,笃山口至西岗公路穿村而过,系镇政府驻地。此地原有村庄,名陈许村。宋代中期(1066—1172年),鲍氏来此建村,因濒临郭水,沟渠相连,更村名鲍家沟;1949年与闵楼、街后、倪庄合并,统称鲍沟,1950年分置4个行政村,本村称鲍沟一。

鲍沟二村

位于滕州南13.5公里,笃山口至西岗公路穿村而过。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闵氏迁至鲍家沟村西南定居,随称鲍家沟;清末(1875—1911年),另立村名为西闵楼, 1949年与鲍沟、街后、倪庄合并,统称鲍沟,1950年分置4个行政村,本村称鲍沟二。

鲍沟三村

位于滕州南13.5公里,笃山口至西岗公路穿村而过。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鲍家沟村北定居,随称鲍家沟;清末(1875—1911年),另立村名为街后, 1949年与鲍沟、街后、倪庄合并,统称鲍沟,1950年分置4个行政村,本村称鲍沟三。

鲍沟四村

位于滕州南13.5公里,笃山口至西岗公路穿村而过。宋代中期(1066—1172年),鲍家沟建村后倪氏迁来,于村东北定居,随称鲍家沟,延至清代,另立村名为倪楼,后与近邻郭庄、家道二村并称倪庄,1949年与鲍沟、街后、闵楼合并,统称鲍沟,1950年分置4个行政村,本村称鲍沟四。

大杨楼

位于鲍沟南1公里。此处元吕坡吕氏之佃户村,名吕家庄,明末(1628—1644年),杨氏有杨阿村迁此定居,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改村名为杨家楼,1982年因重名,更为大杨楼。

前黄甫

位于鲍沟东2.5公里,京福公路西侧。此处原有村庄,因跨郭河南北两岸,名新郭村,明中期(1460—1552年),皇甫氏迁来定居,易名为黄甫村,清初(1644—1661年),以河为界析立二村,本村居河南,名为前皇甫。

华庄

位于鲍沟东北2.8公里,京福公路东侧。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华氏由朱姬庄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为华庄。

圈里

位于鲍沟北偏东0.5公里,笃山口至西岗公路北侧。明初(1368—1398年),姬氏迁此建村,因郭河绕村而过,故取村名为姬圈里;宣德年间(1426—1435年),陈氏迁入,改为圈里,沿用至今。

东宁

位于鲍沟东偏北2.5公里。原名东方前村,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邓氏由邓集迁此建村,继有宁氏家族迁来定居,至清代中期,宁氏家族较大,改村名为宁村,1984年析立两村,本村位于东部,取名东宁村。

西宁

位于鲍沟东偏北2.5公里。原名东方前村,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邓氏由邓集迁此建村,继有宁氏家族迁来定居,至清代中期,宁氏家族较大,改村名为宁村,1984年析立两村,本村位于西部,取名西宁村。

薛岩

位于鲍沟东0.5公里,笃山口至西岗公路南侧。相传,此处为战国时薛国之菜户村,相氏居此,名薛园,后由园谐音为岩,村名演为薛岩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由山西洪洞县曲亭镇迁入,仍名薛岩,沿用至今。

西皇甫

位于鲍沟北偏东3.2公里,京福公路西侧。此处原有村庄,因跨郭河南、北两岸,名新郭村;明中期(1460—1552年),皇甫氏迁来定居,易名为皇甫村;清初(1644——1661年),以河为界析立二村,本村称后皇甫,嗣经发展,后皇甫于1958年再分三村,本村居西,称西皇甫。

东皇甫

位于鲍沟北偏东3.2公里,京福公路西侧。此处原有村庄,因跨郭河南、北两岸,名新郭村;明中期(1460—1552年),皇甫氏迁来定居,易名为皇甫村;清初(1644——1661年),以河为界析立二村,本村称后皇甫,嗣经发展,后皇甫于1958年再分三村,本村居东,称东皇甫。

侯楼

位于鲍沟东北4公里,东隔京沪铁路与南沙河街为邻。此处原有村庄,名新郭村,明中期(1460——1552年),侯氏由洪村迁入,沿用原名,清末(1875—1911年),为护卫家院,侯氏建起炮楼一座,随改村名为侯家楼,今称侯楼。

北朱庄

位于鲍沟北2公里,朱氏由东皇甫迁此建村,因村前临渡口,故取村名为朱河口。1958年改称朱庄,后因重名,更为北朱庄。

杨村

位于鲍沟北3.5公里,京福公路西侧,北隔郭河与洪绪镇东张楼相望。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杨家村,今称杨村。

中皇甫

位于鲍沟北偏东3.2公里,京福公路穿村而过。此处原有村庄,因跨郭河南、北两岸,名新郭村;明中期(1460—1552年),皇甫氏迁来定居,易名为皇甫村;清初(1644——1661年),以河为界析立二村,本村称后皇甫,嗣经发展,后皇甫于1958年再分三村,本村居中,称中皇甫。

坝窝

位于鲍沟北2.5公里,郭河支流北岸。清初(1644—1661年),张、杨两姓由皇甫迁此建村,因村址近坝,名为皇甫坝,后坝废夷平,村名渐演为坝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655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