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那天日出是7:33分,日落是16:53分,夏至那天日出是4:46分,日落是19:47分
(北京时间):
子时:23点到01点 丑时:01点到03点
寅时:03点到05点 卯时:05点到07点
辰时:07点到09点 巳时:09点到11点
午时:11点到13点 未时:13点到15点
申时:15点到17点 酉时:17点到19点
戌时:19点到21点 亥时:21点到23点
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总要先看到日出,即东边地点的时间比西边地点的时间早。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便产生了差异,这种因经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划分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分地方时相差4秒。
我国通用的标准时(北京时间),是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我国领土辽阔,东西跨了62个经度,分属五个时区,我国最东端与最西端地方时大约相差4小时零8分钟。
但现在全国(除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时间外)都采用“北京时间”(标准时),而北京实际地处东经116°25′,北京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约14分41秒。
扩展资料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采用“定气法”划分。“定气法”与上古“斗柄指向法”在确定方法上不同。虽确定方法不同,但两者所标示的天象是吻合的。譬如,斗柄指向法以斗指正南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定气法”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时也同样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它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
现行的“定气法”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定气法”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
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柱_
冬季日出时间不是固定的。
日出时间和经纬度有关,每年在秋分日之后到次年春分日这段时间内,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的日出要晚,白天时间短,比如长春的纬度比上海高,所以在这段时间内,长春的日出时间比上海晚。
以冬至为例,冬至日出时间是7:33,日落时间是16:53。冬至那天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日子。那么,在邻近冬至的这几天,天应该亮得越来越晚。在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造成地球的北半球处在了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日出最早的时间
日出最早的时间并非在夏至时,而是在6月初。即使在赤道地区,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在全年里亦会有少量的变更。而这些变化可以用日行迹表达。
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可以借由跟踪太阳的轨迹而计算得到,但所计算出来的时间会比真实感觉的有些微不同,所计算出来的日照时间会比真实感觉到的长,而所计算出来的黑夜的时间则比真实感觉到的短。
2020年冬至日出时间:07:32:25日落时间:16:52:46。(以北京市为例)。《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2月21日18时02分将迎来“冬至”节气,从这一天起,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时节,民间俗称“进九”。
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与相对应的“夏至”相反,“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慢慢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逐步变长,夜晚渐渐缩短。
“冬至”为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阴气衰,阳气起,地下的泉水开始萌动,是冬去春来的标志。但在天文意义上,“冬至”却表示严冬应时而至。这是因为从“冬至”开始,北半球地面散失的热量要比吸收的热量多,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降至最少,天气最冷,所以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冷在三九”之说。
民间认为,“气始于‘冬至’”,所以此时为养生最佳时机。“‘冬至’补一补,一年精气足。进补时应注意“养肾防寒”,多吃些温补助阳、强肾壮骨、养阴益气的食物,如羊肉、山药、莲子、大枣等,以增加热量。为适应寒冬“万物休整,阳气内藏”的规律,宜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以养精蓄锐。午休后阳气旺盛,是运动养生最佳时刻,但强度要适中,以微微出汗为原则。“冬至”养生,重在养心,要安身静体,乐观畅达,不为琐事劳心伤神,以防早衰,保持旺盛精力,方可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