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旺的人物生平

10分钟邮箱2023-03-26  22

西夏献宗李德旺(1181年-1226年),党项族,夏神宗之次子。 1223年即位,在位4年。力挽面临灭亡的西夏,但西夏经过襄宗、神宗两朝的亡国政策,人民早已生活于水深火热之困境中,经济疲弊,他根本没有回天之力。他一改前朝政策,决心与金国修好,乾定二年(1224年),夏金达成和议。然金都也被蒙古包围,金国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此时,成吉思汗西征未回,李德旺遣使联络漠北诸部共同抗蒙。成吉思汗闻讯,即密令经略中原汉地的统军孛鲁率军攻西夏。此年秋,孛鲁率军攻破银州(今陕西米脂),杀西夏军数万,俘其大将塔海,掳掠牲口(牛羊马驼)数十万。李德旺又改国策附蒙为抗蒙,但西夏精兵于较早战役中多消耗,无力抵抗蒙古军,

乾定三年(1225年),成吉思汗从西域返回蒙古,决意彻底消灭西夏。次年(1226年),成即思汗遣使责西夏不派随从西征并出言不逊之罪。此时,西夏朝廷抗蒙派得势,驳回蒙使的恐吓,宣布准备迎战。遂后,成吉思汗率大军攻西夏黑水城,驻兵肃州之北,四出抄掠。接着,攻破兀剌海诸城,进兵贺兰山,另一路蒙古军自畏兀儿境东进,攻取沙、肃、甘诸州,直逼西凉府(今甘肃武威),西夏西凉守军宋将力屈投降。蒙军进兵河曲,攻取应理(今宁夏中卫)等县。1226年李德旺忧惧而死,时年四十六岁,庙号献宗,无谥号。其侄南平王李睍(xian)继位,是为末帝。 德旺继位于夏国危难之际,1223年十二月改元乾定。即位之初立即改变神宗的附蒙政策,试图对抗蒙古。乾定二年(1224)二月,德旺听到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征西域未回,遂遣使联络漠北未被蒙古征服的部落,结为外援,以共同抗击蒙古。当成吉思汗征西域回来,听到夏国对蒙古有“异图”的消息,决定调集大军再征西夏。五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进攻夏国的沙州(今甘肃敦煌),遭到沙州守将籍辣思义的顽强抵抗,沙州城坚守一月余不下。成吉思汗又遣将分兵攻银州(今陕西米脂境)。

九月,银州被攻破,夏兵战死数万,夏将塔海被俘,牛羊物资被掳掠无算。在强敌蒙古军入境的危急时刻,德旺接受右丞相高良惠的建议,于十月间遣使奉表愿与金朝修好,以为后援。但这一决定为时已晚,银州失守后,漠北未被征服诸部也已溃散,被围困的沙州城,在军民坚守半年之后,城中牛羊马驼都被宰杀食用殆尽。德旺只得遣使到蒙古军中请降,并答应以“质子为信”,蒙古军才撤回包围沙州的军队。

乾定三年(1225)三月,成吉思汗因德旺未如约遣质子,派大臣孛秃到夏国问罪,德旺仍犹疑未决。右丞相高良惠进言道:“两国相交,忠信为主,彼强吾弱,势难背言。宜择宗室之贤者,加以王号,锡以车旗,俾结蒙欢,庶几稍纾国患。”德旺对此言不以为然,说道:“我方修好金源,共支北敌。任子一往,受其束缚,后悔何追?”枢密使李元吉也力劝德旺守信,陈述利害:“蒙古虎狼,虽恭顺不违,犹恐咆哮其性。若反复无恒,是自启兵端也。况金势浸衰,自守不支,焉能济我耶?”德旺仍不听,依旧不遣质子,把蒙古使臣敷衍遣回。整饬国政,联金抗蒙。

蒙古使臣孛秃走后,德旺加强整饬国政与联金抗蒙的一系列举措。同年六月,德旺于国中求直言。殿中御史张公辅向德旺上疏陈说整顿国事的七项意见:一曰收溃散以固人心;二曰坚盟信以纾国难;三曰修城池以备守御;四曰明军政以习战守;五曰联烽堠以立应援;六曰崇节俭以裕军储;七曰观利便以破敌势。概而言之,就是要增强国力,联金抗蒙。德旺对张公辅的上疏十分赏识,擢升他为御史中丞。

乾定三年八月,德旺派遣吏部尚书李仲谔,南院宣徽使罗世昌,尚书省左司郎中李绍膺等赴金朝,与金朝订立和约。和约主旨是:金夏为兄弟之国,夏朝以兄事金国;两国各用本国年号,但金朝不向夏国赐岁币等。从此夏金重归于好。十二月,德旺遣徽猷阁学士李弁赴金朝要求恢复双方互市,在几经周折之后,才签订互市协议。这一年十二月,德旺向金国派出了因金夏构兵中断多年的贺正旦使。

德旺联金抗蒙,对挽救夏国的危亡实际上已经是无济于事了。因为其时金朝也处于亡国的前夕,兵虚财尽民怨,尚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援夏抗蒙。夏臣南院宣徽使罗世昌出使金朝回到夏国后,多次对德旺说,金朝援助不足恃,要靠夏国自强。这时德旺又收留了成吉思汗的仇敌乃蛮部屈律罕子赤腊喝翔昆。罗世昌力谏,德旺不听。罗世昌遂请求致仕归里。世昌家居银州,已被蒙古军占领,只好流落龙州(今陕西志丹境),知夏国将亡,着《夏国世次》20卷藏于家。

乾定四年(1226)二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10万从北路进入夏国境,度沙碛深入河西,攻破黑水城。四月,蒙古军为避暑驻兵于肃州(今甘肃酒泉)北之浑垂山。五月,招降肃州不下,破城后尽屠城中军民。六月,甘州被围,蒙古军使人招降夏甘州守将曲也怯律,副将阿绰等36人杀曲也怯律和蒙古军使人,率城中军民浴血抵抗。城被攻破,阿绰等人以身殉国。七月,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又被攻破,夏守臣斡扎箦战败投降。蒙古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城邑崩溃,人民逃亡,夏国危在旦夕。这时德旺惊忧交加,已束手无策。继五月间神宗遵顼死后,德旺也忧悸病亡。终年46岁。庙号献宗。 夏献宗在位期间,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

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

在地方官制改革方面,把夏初万户、都统(军帅)司与兵马都总管府三种路制统一为封建制性质的兵马都总管府路。划为十九路,路下设府、州、县,州分三级,即节度、防御、刺史。路、府、州官兼管军政,这是党项族军政一体的特点在汉官制中的延续。县官只管民政。

西夏族居住区,路下设万户路及猛安、谋克三级机构,与汉族地区府州县自成两个系统。夏襄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项重大的改革,是仿照宋朝的制度,实行科举。一一四七年八月,正式策试举人,立唱名法。又设立童子科,通过科举策试任用官员,是对拥有政治特权的贵族的一个限制,但广泛任用文人执政,又不能不使夏国统治集团走向文弱了。

实行科举,就必须广设学校培养生员。西夏献宗时设立国学,招收贵族子弟三百人。四四年六月,夏襄宗下令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增子弟员至三千人。又在皇宫中立小学,设教授,宗室子孙七岁至十五岁都可入学学习。一一四五年七月,建立大学。一一四六年三月,尊孔丘为文宣帝。一一四八年三月,又建内学,夏献宗亲选名儒主持讲授。学校讲授汉学,主要是儒学。科举也以儒学取士。夏献宗从多方面接受汉文化,模仿宋朝,是封建关系确立后的反映,从这方面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西夏献宗时,银州党项族部落首领拓跋遇便向宋朝边吏诉说赋役的苛虐情况,要求允许他移居内地,以逃避繁重的赋税和劳役。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生活更是陷于绝境。大庆四年,兴州、夏州地震,“逾月不止,地裂泉涌”,林木皆没,数千居民死亡。夏献宗采纳御史大夫苏执礼的建议,下令兴、夏二州,遭地震家中死二人者免租税三年,死一人者免租税二年,伤者免租税一年,但是人民无以为食的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善。

西夏献宗在位期间,西夏的土地所有制,有皇室、地主和小农三种占有形式。皇室占田,主要是通过战争掠夺而来,或者是宋、金割予的土地。朝廷驱使士兵在战争间隙时进行耕种,占有全部收获物。所谓“夏国营田,实占正军,一有征调,辄妨耕作”,就是指的军垦而言。另一种则是官僚、贵族和地主所占有的私田。他们将掠夺来的或皇帝赐予的土地,役使无地的农民耕种,或将土地分租给农民,收取高额的地租。

西夏的赋役十分繁重。夏国境内的农民,十五岁为丁,二丁抽正军一人,为统治阶级服军役、垦田。按照规定,在服军役时,必须自备弓箭、盔甲等武器装备,所配的马、骆驼作战死亡,得由自己赔偿。此外农民还得向朝廷和地主缴纳各种租税。

内蒙古黑城出土的天盛末年卖地文契,反映了西夏普遍存在的土地买卖现象。西夏的法律条文中,还明确规定生荒地归开垦者所有,他和他的族人可以永远占有,并有权买卖,说明西夏除朝廷和地主官僚占有大量的土地外,还存在着拥有少量土地和农具的自耕农阶层。

西夏襄宗在位时,西夏的情况和当时内地的封建社会一样,“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用。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同样是西夏社会的基本矛盾。

你说的是广东陆丰县的甲东镇外山村,这里的庄姓是惠来庄氏的一支。

惠来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地处大南山南麓,背山面海,属沿海丘陵平原地形。东连汕头市潮南区,西接陆丰市,北邻普宁市,南濒南海。

惠来县境的庄氏,属于普宁市果陇庄氏始祖之一庄大平的后裔。庄大平之子庄崧岗有四子。第三子庄遗轩,因避明初战乱,怀谋迁居,于明英宗天顺年问(1457-1464),乃与华氏同携两幼子落难,经览鸡岗等处地理,最终选择在海丰县龙溪都(后划归惠来县)龙溪(今称龙江)下游两岸开创基业(普宁军埠《神仙沟庄氏族谱》则记述迁居惠来海埕)。长子庄南普居今隆江镇水口乡;次子庄南宁居水口乡对岸邦庄乡。其族谱如下:

第一世:

庄遗轩,乃福建庄氏始祖庄森第二十二代孙,即普宁果陇一世祖庄大平之孙。娶华氏,生二子:南普、南宁。为避明初之乱迁移今惠来县隆江镇开基创亚,被隆江庄氏奉为一世祖。

第二世:

庄南普,分居水口,娶吉氏。生二子:直斋、厚斋。 庄南宁,居邦庄,娶林氏。生二子:镇廷、镇源。

第三世:

庄直斋,分居水口乡石寨。娶吉氏。生二子:鲁庵、德旺。据《惠来县志》载:庄曾,字鲁庵,登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亚魁(举人)。因寇乱与弟炯营宅于邑中,诸叔固居。至于构祠以妥先灵,捐租以为祭业。按以上记载,德旺(炯)是鲁庵之弟,今更正之。

庄厚斋,娶郑氏。生二子:伯熙、崇光。分创上乡。

庄镇廷,娶许氏。生一子:思忆。

庄镇源,娶李氏。生一子:泰峰。其派下裔孙今有300多人。

第四世:

庄曾,字鲁庵,登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亚魁(举人)。有一子:习记。传裔居惠来县城。

庄德旺,讳炯,娶吉氏。生一子:记兴。

庄思忆,娶唐氏。生一子:月川。庄思忆府试秀才,有德才而隐居,人称处士。

第五世:

庄记兴,娶吉氏。生二子:德松、德兴。

庄月川,娶许氏。生三子:时轩、日轩、逊轩、石轩。

第六世:

庄德松,字参俩,娶林氏。生二子:秀荣、秀坤。

庄逊轩,娶詹氏。生二子:昆冈、昆仑。

庄石轩,改名石室,迁移陆丰县甲东镇外山村。

也就是说,现在陆丰县甲东镇外山村庄氏就是第六世庄石轩迁移过来的后裔。

有刘胡兰、续范亭、魏拯民、马应元、程仲一等。

1、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

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2、续范亭

续范亭(1893年11月27日—1947年9月12日),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诗人。

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即献身于民族民主的革命事业。后在国民党任职,曾经隐退一段时间,后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40年1月15日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续范亭任行署主任。

其后,他将主要精力用在政权工作。期间由于病情不断恶化,中共中央决定让他到延安医治。1941年3月离开兴县赴延安。

1947年病逝后,中共中央根据他临终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3、魏拯民

魏拯民(1909-1941),原名关有维,东北抗日联军杰出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曾经用过10个化名,魏拯民就是他奔赴东北抗日前线以后一直用的化名。

1909年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路村乡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高小毕业后,父母给他娶了媳妇,让他种地养家,可深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的魏拯民没有听从家里的安排。

16岁那年,在外祖父的资助下,魏拯民跋山涉水徒步来到太原,考入了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并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彭真 。

在彭真同志的引领下,他毅然走向了革命道路。九一八事变后,他受党的指派来到东北组织抗战工作。

从1932年4月奔赴东北到病逝,长达9年的时间,魏拯民一直战斗在长白山麓。他率领抗联将士,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高昂激越、感天动地的撼人悲歌,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抗日民族英雄。

1941年3月8日,时任的第一路第总政治部主任主任魏拯民抱病征战半年之后,因叛徒的告密,100余敌人突然包围了桦甸市四道沟抗联密营,重病之中的魏拯民率7名抗联战士奋起反击,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4、马应元

(1921-1944) 山西武乡人。八路军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民兵指导员兼飞行射击爆炸组组长。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抗日游击小组和民兵,配合八路军打游击。他枪法娴熟,是全县闻名的民兵射击手。1942年任马家庄民兵指导员。

在反击日、伪军“清剿”和“蚕食”的斗争中,带领马家庄民兵队搞侦察、除汉奸、捉“舌头”、埋地雷、打伏击。1943年任蟠武飞行射击爆炸组组长。

在漳河两岸,运用“麻雀”战术歼灭小股敌人,配合八路军夜袭段村敌据点,又用“地雷加冷枪”等游击战术,打了许多胜仗。5月反“扫荡”中,一次布雷13处,炸死炸伤日军90余人,缴获步枪11支,子弹500多发。

1944年11月出席了晋冀鲁豫边区群英大会,被授予“日夜出击蟠武线,飞行爆炸显神威”锦旗和“民兵杀敌英雄”称号。

1945年1月,在马家庄突围战斗时被俘,敌人抓来其母亲和妻子劝其投降,均被他严厉拒绝,后被日、伪军杀害。1946年12月,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追认马应元为“特等杀敌英雄”。

5、程仲一

程仲一(1916―1944)字必达,曾用名重远。山西五寨人。绥南专署专员。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1938年1月,中共五寨县委成立,任宣传部长。3月,五寨沦陷后,率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和抗敌自卫队配合八路军120师一部袭击驻城日军,迫使日军撤离五寨县城。

1939年1月,与王庭弼、白如冰等率晋西北抗日动员委员会部分干部转入大青山,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曾率当地游击队配合八路军骑兵支队消灭归(绥)凉(城)一带土匪武装,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同年秋,任绥东专署专员,率绥东武工队三下丰东,开辟丰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调任绥中专署专员。

1941年冬,率专署游击队奇袭三道营火车站,毙伤日军站长以下敌伪官兵多名,缴获20余支枪和大批弹药。1943年秋调任绥南专署专员,带领武工队在崞县窑子、三道沟、公鸡咀一带与敌作战中连战连捷。

1944年2月10日晨,为汉奸出卖,被日军重兵合围于凉城县郭木匠沟一带。为掩护其他人员突围牺牲。时年2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胡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续范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拯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应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仲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650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