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09-1991.08 吉林大学政治学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1991.08-1992.08 中办国办信访局办信三处试用期干部
1992.08-1993.07 中办国办信访局办信三处科员(1992.01-1993.07 挂任山东省昌邑市太保庄乡乡长助理、副乡长)
1993.07-1994.04 中办国办信访局研究室科员
1994.04-1994.09 中办国办信访局研究室《群众反映》组副组长(副科级)
1994.09-1996.01 中办国办信访局研究室信息科副科长
1996.01-1996.04 国办机关党委宣传部副主任科员
1996.04-1999.04 国办机关党委宣传部主任科员
1999.04-2000.03 国办机关党委宣传部二秘(副处级)
2000.03-2002.04 国办机关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处级)(期间:
2001.10-2002.01在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第37期国办机关进修班学习)
2002.04-2006.06 国办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正处级)(期间:2006.01-2006.06,主持国办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四处工作)
2006.06-2008.02 国办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四处处长
2008.02-2008.07 国办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副巡视员兼四处处长
2008.07-2008.09 中办调研室副巡视员
2008.09-2013.03 中办调研室副局长(副局级)(期间:2010.03-2012.06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13.03-2013.03 中办调研室巡视员
2013.03-2014.01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二局巡视员
2014.01- 兰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两年)
张钰哲,是天文学家,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在中国天文学史上曾留下诸多“第一”——成为第一个发现新的小行星并命名为“中华”的中国人;发起并组织中国第一次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的日食观测行动,并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
张钰哲出生于福建闽侯县城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两岁丧父,家境贫寒。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张钰哲自小就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成为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并于1919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
1919年的中国正处在风云变幻之际,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张钰哲亲眼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五四运动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救亡、民主科学的精神,更是深深影响了张钰哲未来的人生。
4年后,满腔热血的张钰哲到美国求学,踏上了科技报国的追梦之旅。
1928年的一个夜晚,张钰哲像往常一样进行小行星的观测工作,这时,一颗小行星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在与现有星表进行对照之后,这位26岁的年轻人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一颗从未被发现的小行星!张钰哲强压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对这颗小行星继续跟进观察研究。是年11月22日,在经过连续的观测和精密的轨道计算后,他终于确定了这的确是一颗从未被发现的小行星。
张钰哲的发现,很快得到国际行星中心的承认。按国际惯例,小行星的发现者拥有对该行星的命名权。似乎未经太多思考,张钰哲便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China),以献给亲爱的祖国。
从此,这颗由中国人发现并被命名为“中华”的第1125号小行星将一首浪漫之歌在宇宙中唱响,这首浪漫之歌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星空的冒险精神与发现者浓烈的爱国之情。
在六十多载“追星”生涯中,张钰哲心底一直有团光亮,那就是熠熠生辉的科学之光——这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张姓始祖挥公,自姬姓,世居轩辕之丘,乃黄帝轩辕公第三妃彤鱼氏所生之长子,房系总排行为黄帝之第五子,妣诸葛氏,继娶姜氏,佐父轩辕公为弓正,于战蚩尤之际,因观弧星,适时创造弓矢,甲胄,呈献轩辕公,由于战胜蚩尤,国封青阳,以官赐氏。又一说,张姓出自黄帝之孙挥。挥发明弓箭,被黄帝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也叫弓长,即是“张”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此外,春秋战国时晋国贵族解张后代以张为姓;南蛮酋长龙佑那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为张;三国时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姓张。故吾张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子孙蕃衍,不断发展壮大苍南张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和《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张姓人物苍南21人,其中,将军3人、地方官15人、千总3人。
张著,蒲门(今马站)人。明洪武三年(1370)庚戌科进士,历官肤施知县、临汇府同知。
张亨谦,霞关南坪人。张琴祖父,诰封武显将军。
张玉珍,霞关南坪人。张琴父,诰封武显将军。
张琴,霞关南坪人。历官云南临元镇总兵、台湾总兵。
张霨,霞关南坪人。(张启煊三子)清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贡士,官居知州。
张启煊,霞关南坪人。字焕堂,张琴次子。清同治十三年,官延建邰道兼督理华税保甲桑棉诸局务。
张震,霞关南坪人。启煊长子,清光绪年间官广东候补监大使。
张雯,霞关南坪人。启煊次子,清光绪年间官福建惠安知县。
张英,霞关南坪人。字子英,启煊从子,清光绪间官霞浦县典史。
张启奎,霞关南坪人。张琴三子,清光绪间官广东候补判官。
张启德,霞关南坪人。张泳三子,清光绪间官福建邰武都尉。
张启霖,霞关南坪人。张彦华四子,清光绪间官直隶州判。
张霈,霞关南坪人。启霖子,清光绪间官保举千总。
张美霞,霞关南坪人。启中次子,清光绪间官福建惠安知县。
张斋,霞关南坪人。启奎长子,清光绪间官中营炮船千总。
张桐,霞关南坪人。启德子,清光绪间官温州镇标把总、知县。
张宗金,霞关南坪人。张霈长子,清末官登仕郎。
张宗彦,霞关南坪人。张雯次子,清末官福建候补县丞。
张宗陶,霞关南坪人。张雯三子,清末官福建涵江巡检。
张宗翰,霞关南坪人。张雯四子,清末官福建候补县丞。
张印,霞关南坪人。启煊从子,清末官福建中营千总。
苍南县张姓迁徙情况
苍南张姓,也是历史悠久的望族之一。据史志资料和《苍南张氏宗谱》记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改世系鸿支俱难稽考。但基本上理清入迁苍南的张姓,系五代、明末以及清初来此定居。今将收录部分迁徙简介于下:
炎亭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居正,字守道,号慕江。初仕后晋,官阖门金人。天福七年(942),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北浦入迁杨家尖凉坪基(今炎亭)定居。长子张鼎台,居南山(今湖里张良山),至21世孙张仲表,徙居湖里;次子张鼎先,居前张;三子张鼎翰,居后张,至17世张炳笑,徙居舥艚河口;21世张起大,由河口徙居张处;21世张仲颢,由河口徙居缪家桥;24世张和庆,由河口徙居第七河;25世张明贵,由河口徙居鉴后垟;三支系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县内外以及全国各地。
大观后垟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永通,字亦稽,于明宗祯十二年(1639)入迁藻溪燕坑,配王氏,生五子,长子张国与、次子张国宪、三子张国叁、四子张国肆、五子张国荣,分为五房,俱移居大观后垟。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桥墩方竹坑、大观垟贡、挺南联岙、灵溪街,以及平阳、瓯海、福鼎等地。
南坪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元善、张元和、张亨云、张亨谦、张亨丹。其先祖张观保,原籍江苏常州府武进县河南厢,明初以军功授都督指挥使同领总管镇守福建兴化后所军,于永乐二年(1404)入迁永春县90都达浦楚安,传至第10世张元善、张元和,与侄张亨云、亨谦、亨丹,于清乾隆年间由永春县达浦楚安入迁来此定居;另一支张亨勤,也系张观保裔孙,由福建霞浦县水门柯溪入迁来此定居,两支合而为一,子孙发达,成为蒲门望族,后裔分居各地。
蒲城东门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成诗。其先祖张天保,原籍北京顺天府大兴县,进士及策。清顺治间曾任提督直隶全省军务,时海乱未定,奉命督师,因延误军机被降职,派驻温州乐清营,遂挈眷入居任所。传至第4世张成诗,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负父骸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蒲城南门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祖建,于清康熙年间由绍兴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城门大贡黄枝花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世彩、张世完兄弟,迪功郎张廷裔孙。原籍福建永春县,初迁平阳县梅源苏家岭,于清康熙年间转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马站霞峰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明甫,清时由福建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浦亭北岙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茂林,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596)由福建南安县13都陇尾入迁来此定居(注:此据《灵溪区地方志》记载。但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1596年,系万历二十四年),子孙发达,后裔分居灵溪街及福鼎县各地。
苍南张姓人口
苍南张姓人口发展史
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平阳县张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张姓约107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张姓约178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张姓约50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张姓约250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张姓约2530人。清顺治十八年(1611)统计,因平阳县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张姓约127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张姓约1362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张姓约19650人。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张氏在籍血缘人口为30441人,占全县总人口2.91%,名列全县第9位,分布在全县72个乡镇。
2004年7月1日,据苍南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在籍张姓血缘人口为3538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95%,名列全县第9位,成为全县12大姓之一。人口比较集中的千人以上有灵溪、龙港、金乡、矾山、观美、舥艚、大渔、云岩、桥墩9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