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桃花源位于渝东南武陵深山中的“凉都”世外桃源,是避暑的绝佳去处。酉阳地处武陵深山,重庆幅员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县,重庆唯有不享受高温补贴的县。酉阳成为“火炉”重庆名副其实的“凉都”。
酉阳桃花源景区大酉洞洞外桃林夹岸,落英缤纷,洞内土地平旷、阡陌纵横、良田美池、村落点布。有松峰耸翠、石室藏书、飞泉洒玉、玉盘仙迹、龟鹤遐龄、桃涧流红、机织烟霞等“桃源八景”。自古 “蛮不出洞、汉不入境”,令文人墨客神往,是休闲、体验、访古寻幽的绝佳去处。
明万历七年,东阁大学士文安之在为酉阳土司冉奇镳的《拥翠轩诗集》作的“序”中写道:“酉富名胜……一为大酉洞,洞可数百武,划一门,旷然天际,得平衍地数十亩,精舍在焉,有小溪贯洞契而出。余语玉岑,广植桃花万株,使春风旖丽之余,桃花逐水趁流,以待问津者。”可见大酉洞桃花源在明代已具规模,且为酉阳州内之胜景。有诗云:“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父去,道人闲依石栏杆。”
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载:“核其形,与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重庆通志》记:“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问之津,安之不在于此?”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地理、路线、景物、历史、距离、环境等六个方面论证,一致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原型。 伏羲洞位于桃花源风景区内。最高空间79米,最宽处50米,平均宽度30米。洞穴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发育的纵向洞穴系统,分布在110米高度之内,已测长度2462.5米,洞穴表面面积60400.8平方米,洞穴容积2321977.8立方米,洞穴发育特征明显。
受岩性、地层产状及其与排水道关系三要素的控制,洞穴类型为大型地下河性质,洞穴岸顶的汇水面积大,故洞穴规模及空间巨大。 酉阳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镇,紧邻渝湘高速公路桃花源下道口,是桃花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2734公顷,分东、中、西3个部分5个景区,森林覆盖率80.4%。
公园保存着目前重庆已发现保护最为完好的红椿天然原生种群。园内地文、人文、水文、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涵盖了数百个自然和人文景观,大气质量、地面水质量、土壤质量均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负离子含量高达8.52万个/cm3,有“植物王国、天然氧吧”的美誉。
酉阳桃花源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酉阳县城外,有一石灰岩溶洞,洞前的桃花溪水自洞内流出,清澈见底,哗哗地流入泉孔河。
此地集桃源文化、巴人文化、民族文化、土司文化、桃源风光于一体,完全展现出隐逸古朴的和平田园风光,是武陵酉州的一朵奇葩。
当溶洞内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和石花等。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形成了奇特的石柱。
明代无名氏在洞壁题刻绝句一首:
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
曼倩不来渔父去,道人闲倚石阑干。
高大雄伟的石牌坊上,镌刻着著名诗人流沙河题写的“时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园主娱宾”和“无影无踪渔郎路志,有根有据陶令文章”两幅楹联。
逆桃花溪入洞,洞内钟乳倒挂,千姿百态,好似观音坐莲、燃灯古佛、宫廷玉灯、银山雪海、飞禽走兽,令人叹为观止。洞中滴水如珠,叮咚有声好似铜壶滴漏在石钟和石鼓上轻叩,声音清脆悦耳,此乃洞中八景之一的“石鸣钟鼓”。大酉洞中石壁石刻颇多,因年代久远皆模糊难辨。唯洞尾左侧高处,摩崖石刻“太古藏书”4字遒劲有力,清晰犹存。
洞口的高处,是由著名作家马识途题写的“桃花源”3个大字。学者专家认为这里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直是人们心中世俗喧嚣之外的净土。
大酉洞长百余米,有溪水淙淙,秋冬不竭,沿洞右侧流出,注入酉阳河。溯溪入洞,两岸墙立,半里许,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其中田约0.7公顷,四周环山,皆峭壁,仿佛与世隔绝。因此,清代地方志《酉阳州志》称此洞“与陶渊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洞顶,钟乳悬挂,错落有致,水落珠玑,叮咚有声。乳石形态各异,或人或物,亦禽亦兽,凭人之兴,随形赋名。
左右石壁有许多篆刻题咏,皆因年代久远,蚀损莫辨。唯洞后左壁上,清代酉阳知州罗升梧手书的“太古藏书”4个斗大的楷体字,仍清晰可见。
关于藏书一事,清代《酉阳州志》记载有一诗,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咸阳书生背着书籍,逃进武陵山区,将所负之书尽藏此洞中。
洞外幽洞通天,溪自涧出,桃林夹岸,落英缤纷。洞内溪水淙淙,钟乳悬挂,水落珠玑。穿过桃源洞,眼前豁然开朗,别有天地。这里有较完整的溶斗,岩壁高,溶斗盆地面积大,土地平旷、阡陌纵横、良田美池、村落点布。
洞内盆地有一口终年不枯的泉眼,崖壁上若干小溶洞中,有泉水飞泻。桃花溪汇泉而成,溪水穿大酉洞流出,清澈见底,落英缤纷,溪畔有古雅的“问津亭”,为四角木质小亭。
1、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惠施所写的著作,够五辆马车之多。
2、出处:《庄子·天下》
3、原文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4、译文
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文章够五辆马车之多,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他分析事物之一,说:“大到极点而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的,称为‘小一’。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能扩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
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向死亡转化。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连环可以解开。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泛爱万物,天地合为一体。”
扩展资料湖南发现大酉洞后洞系"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出典处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之大酉洞后洞,历经300余年的尘封后,在湖南省辰溪县大酉山余脉之唐家山脚大鲵养殖施工现场惊现。
洞壁发现的摩崖石刻经文史、书法专家拓印辨认考证,在3月5日全部辨明,其文为:“湖广衡州府州官赖守中偕辰溪溆浦太守吴春杨秀毓至于大酉洞天深处大明隆庆五年夏四月十六日之吉”
“文中的‘衡州’即现在的衡阳市。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距今已有442年。”
辰溪县文史研究者刘本杰介绍说,“洞口摩崖石刻是1571年明代赖守中、吴春等官员游览大酉洞留下的纪念,而洞内情景和地理位置与清道光版《辰溪县志》记载吻合,证明此次发现的山洞就是尘封300多年的大酉藏书洞后洞。”
2月22日,辰溪县政府办干部黄明卫、向兆照和辰溪县地税局干部张腾蛟根据县志及古书记载,再次到潭湾镇唐家山一带寻找大酉洞。下午途经三甲塘村时,发现公路下面有人在一大山洞中施工。此地怎会有如此大的山洞?不放过任何线索的三人带着兴奋,下车入洞细看。
向兆照等人踏着泥泞到洞中搜寻。
“这儿有石刻!”黄明卫发现了石洞门左壁上的摩崖石刻。他们借来木梯,用水洗去石刻上的泥土。历经多年,石刻模糊不清,只看清了石刻上有“大酉洞天”字样。如此发现,让三人欣喜若狂。
2月23日,他们邀请辰溪县政府干部蒲道发、文史研究者刘本杰一行再次前去探洞。在一座高约5米,宽约8米的天然石洞口,两台拉土车正在作业。目前该洞被一谢姓商人承包开发,准备将石洞作为饲养大鲵的场所。
洞口右侧石壁离地约两米处,有一长宽110cm×55cm的石碑。
家住洞口的村民唐大宋介绍,此地从明代开始烧制石灰,洞口先前被深达数十米的石灰渣掩埋。村里八旬以上的老人只知附近有洞而不知其洞口,洞口何时因何被封更不知晓。
自去年被人开发,才露出偌大洞门。唐大宋儿时经常从另一洞口进入洞内玩耍,里面有个大水潭,鲶鱼很多,下大雨时洞内常有鱼儿随水流出。
另据档案记载,1938年底省立桃源女中迁到辰溪县潭湾办学,当时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曾在里面上课。
洞内宽敞空旷,钟乳石林立,支洞纵横深邃,一股水量极足的清泉横穿其间。洞内水响如雷,洞外溪水潺潺。其景象与清道光版《辰溪县志》所载图画和描述的大酉洞“山下有洞、深广高二丈余”、“其旁如城,虚明平坦”、“石笋倒垂、泉若雷轰”、“穴生云母、崖滴丹砂”等情形完全吻合。
三甲塘村位于辰溪县城城南10里左右,村后的山为唐家山。清道光版辰溪县志所载与之相符:“后洞:城南十里,唐家山下。虚明平坦,厂若厅事。洞门石壁镌大酉洞字样。
洞内存满朝荐诗碑。辰州府志载,大酉洞:县南十里,盖指此。”加之摩崖石刻上的“大酉洞天”字样,种种迹象表明,此次发现的洞就是尘封300多年的大酉洞。
辰溪县文物部门高度重视。2月25日组织人员探洞。2月27日邀请怀化市博物馆副馆长田云国等专家对现场进行考古调查,并对石刻进行拓印。随后组织人员对石刻铭文进行了辨认和考证,基本上弄清了铭文的大意和产生年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富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