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江苏的一个地市,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位于江苏省的中西部地区,和淮安,盐城,泰州接壤,和南京镇江,仅仅只隔着一条才长江。虽然现在扬州算不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城市,但是在历史上,扬州的地位确实很多城市不可比拟的,这是因为明清时期有很多的盐商,而这些盐商,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扬州。那么扬州为什么会产出这么多的盐商呢?扬州的盐商都来自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朱元璋解禁了禁盐政策。扬州的盐商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安徽的徽州府,徽州是今天安徽的黄山市,1987年,徽州更名为黄山市。徽商的发展,人们应该都不陌生,毕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个商会之一。朱元璋起家的时候,是在东南,但是朱元璋打仗没有钱,就解除了禁盐政策,这样盐商就得以发展起来。
二、明孝宗时户部尚书叶淇出台新的政策。当时的市场上,最有价值的是淮盐,只要有人能把粮食运到北方和元边界处,就能大量获利,这样,陕西的商人就崛起了。但是明朝的户部尚书叶琪,就觉得这种举动对江南人不公平,所以又出台了心的政策,江南的商人叫银子就可以兑换淮盐。陕西的商人被横插一杠,很不开心,就自己去扬州买盐了。
三、徽商和晋商打出了一片天地。陕西商人的南下,就使得当时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陕商,晋商和徽商。陕商和晋商,位置比较近,而且文化风俗比较相同,所以很快就走到了一起,这样徽商在整个贸易中就处于劣势的地位,但是微商却做到了稳扎稳打,而且徽州和扬州距离相对也比较紧,所以徽商还是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一、大清盐商汪朝宗的历史人物不是江朝宗,而是江春。二、简介:
江春(一七二〇——一七八九)字颖长,号鹤亭,又号广达(行盐的旗号为“广达”),安徽省徽州府歙县江村外村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江春等人因小金川战争获胜,自愿捐银400万两。八月诰授江春为光禄大夫,正一品,并赏戴孔雀翎,为当时盐商仅有的一枝,时谓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同业中无不以为至荣焉”。清代著名的客居江苏扬州业盐的徽商巨富,为清乾隆时期“扬州八大总商”之首。因其“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的奇迹,而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的徽商”。江春一生经营盐业,任总商达52年之久。乾隆皇帝在两淮盐运使离京拜见时说“江广达人老成,可与咨商”。能得到皇上的如此评价,可见当时江春的地位之高。据《扬州画舫录》所记,江春任总商四十年,先后蒙乾隆赏赐“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
扬州盐商所贩之盐为海盐。扬州,古称广陵,是禹贡九州之一。运河、长江交汇于扬州,在海运、铁路尚未兴盛之时,扬州成为交通枢纽。隋唐以来,扬州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享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盛誉。扬州的繁华,主要得益于盐运和漕运事业的兴盛。扬州滨临东海两淮地区,素来为我国食盐的重要产地。时至清初,随着全国人口的增长,两淮食盐产量与日俱增。扬州得水利之便,成了吞吐量极大的盐运中心,每年有十亿斤以上的海盐经过扬州转运到安徽、河南、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两淮盐运使的官署也设在扬州,无疑,则给扬州经济带来空前繁荣。清代著名学者汪中在《广陵对》里指出:“广陵一城之地,天下无事,则鬻海为盐,使万民食其业。上输少府,以宽农亩之力,及川渠所转,百货通焉,利尽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