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大雅河在哪?是漂流的地方

百香果是什么2023-03-26  13

是飘流的地方 大雅河漂流区位于桓仁县城南部15公里处,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水域面积65000平方米,漂流区航道总长3.5公里,航域水深0.8米,河宽平均20米。距县城45公里。雅河之水流经此处落差大,水流湍急,碧波奔腾,可放排荡 得从本溪客运站坐到桓仁的客车,车票是40元钱!

身在乐山,时时感受到一代大家郭沫若的影响。比如,经常性地听到或见到:“郭沫若”名字里的“沫”是指大渡河,“若”是指青衣江。

这种“若为青衣江说”,其实远远不止见于乐山一地的文章,可以说影响遍及全国;它也不仅仅存在于一般的文化文学作品,就是在专业论文里也屡见不鲜。

笔者早年也一度受此说影响颇深。但随着接触的史料增加,发现此说可能存在一定的讹传。经过一番认真而痛苦的思索,现在笔者的观点修正为:

一,从文献、地理等研究上说,“若”不是指青衣江,而是宜宾市之上金沙江(长江干流)的一段,及其支流雅砻江。

二,“若为青衣江说”可以看做又一段“文人雅趣”。这就类似于大文豪苏东坡当年做《赤壁赋》,误把没有发生战斗的“黄州赤壁”当成了三国曹操大败的“乌林赤壁”,即“文武赤壁”的典故出处。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乐山的历史上并没有“汉嘉”的郡县建置,苏东坡却径直把“嘉州”称为“汉嘉”,形成另外一个典故(笔者称为“东坡汉嘉”)。

言“若”就是指青衣江的说法,真正来源就是郭老。由于他不仅是大文学家,又是大历史学家(今天中国历史学的最高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所以对于这种存在已久的说法,笔者本篇“自以为是”的指正,其实是有一定压力的,可能会让部分乐山人不太乐意。但是,正像郭老所一贯倡议的实事求是、勇于质疑权威的那样,笔者也就冒昧试论一下。然而学识有限,期盼大家批评。

一、“若为青衣江说”的出处

1、第一次释义

郭老在1919年9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新诗《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和《鹭鸶》时开始用“沫若”之笔名,后来遂以此名世。他后来曾经在《创造十年续篇》(发表于1937年中)里,专门提到这个笔名的由来——

“他(范允臧)问起我的笔名的意义来:‘沫若’(MoJo)两个字,是不是取自佛经的‘如梦幻泡影’那样的意思?但我的名字其实本是‘沬若’(MeiJo),是由我的故乡的两条河,沬水与若水合拢来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里有‘关沬若’的一句,便是那两条河并举的开始了。”

这是关于“沫若”之笔名的第一次解释。这里的释义,本身是很清楚的。但郭老在这里犯了个错,“关沬若”的原文是“故乃关沬若,徼牂柯,镂零山,梁孙原”(注:限于篇幅,这里暂时不讨论沬、沫的演变),乃是出自《难巴蜀父老文》,而非《喻巴蜀檄》,二者是西汉司马相如于不同时间所做的不同文章,确是他记混了。后者是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前者是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他从京都长安出使蜀地时分二次的作品。

就“沫若”的释义而言,郭老言“是由我的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何为“故乡”?一般而言,在四川省内可以说乐山县或嘉定府是故乡;而到了外省则四川省就是故乡了。

不知道当时他所言的故乡是指四川省还是乐山县?如果是指四川省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后来的他的第二次释义来看,可能指乐山县的倾向性更强一点。

2、第二次释义

郭老后来曾经于1939年9月写了一首《登乌尤山》的诗(有句“李冰功业逾海通,竟使濛水为之驯。”),后来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其中郭老的自注是:“濛水,即今之铜河,嘉定位于铜河与岷江合流处。铜河古名沫水,雅河古名若水。”这里的濛水、铜河、沫水其实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渡河(青衣江实际上是大渡河的支流,而非岷江的支流),则在郭老眼中名“若水”的雅河,自然是青衣江了(别名平乡江、平羌江、雅河,名“雅河”是因其从雅安流下来)。

这第二次释义,其实充分说明了,很多年以前在他心目中,“若水”就是青衣江,青衣江就是“若水”。

能把故乡之水用于自己的名字以寄托思乡之情,而且因为他的影响把这“故乡的两条河”带来世界性的影响,这是乐山之幸,也是“沫若”二水之幸!

由于他在中国文史界的巨大影响,“若为青衣江说”的说法广为流传,特别是在乐山本地的一些普及性文章更是乐于使用,但据笔者百度,都没有指出郭老的这个“记忆之误”。在一些图书、文章里,也频频见到此说,如2003年成都出版社《放舟三百里》的一篇《丝绸之路古航道,蚕丛故里是青神》言:“后人就把若水叫做‘青衣江’。”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专家对“若为青衣江说”的说法发表多篇论文,提出了质疑。

二、何为“若水”

哪一条河是“若水”?既然郭老自己给《登乌尤山》的注里提到“雅河古名若水”,那么只能说郭老认为青衣江是若水。

其实,早期的文献里,并没有青衣江是若水的说法。据春秋时期晋魏史官所作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即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1984年在洪雅县止戈镇八角庙村四组发现的青衣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王华遗址”,可见青衣江早已得名,这一带早就开发了。

据《汉书·地理志》“蜀郡”条载:“旄牛,鲜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入绳,过郡二,行千六百里。”若水入的是“绳水”(即金沙江),显然不是青衣江。

到了地理巨著《水经注》里,卷33《江水》有这样的记载:“(江水、长江或大江,亦即岷江)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今眉山市彭山区),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来,合而注之。……又东南过僰道县(今宜宾市)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从西边来汇入长江的只能是金沙江,这里青衣江和若水是并列的。其卷36里,青衣水、若水和沫水是单独叙述的三条河流。《青衣水》的“经文”亦载:“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东与沫水合也。”《若水》的“经文”载:“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又东北至僰道县入于江。”这里说得也很清楚:若水是汇入长江的。

这些是《水经注》的“经文”(魏晋时期的),另有“注文”(北魏郦道元作),在这一段比较原始的文字里,可以明白看到,“青衣水”和“若水”分明是二条不同的河流,“青衣水”在今乐山注入长江,即今青衣江;“若水”在今宜宾市注入长江,即今金沙江——在明朝徐霞客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岷江才是长江的正源,哪怕到了民国的《清史稿》里仍然如此。

而且,再看“若水”的流向可知,它根本没有流入犍为郡。这已经很明白了:“若水”是金沙江部分,肯定不是“青衣水”。

古人本来地理就不发达,误记、混记的情况并不罕见;加上后人的多种说法,要么是遵循古籍,要么是误会,如清代乾隆时期的湖北京山人李元的《蜀水经》里,把涐水(其言:“涐水谓之大渡水”,是对的)和沫水、若水分别罗列,它将若水单列是对的,但是却没有“青衣江”之名,从其描述的经过雅安县、洪雅县、夹江县来看,显然他所指的“沫水”就是青衣江(其误言:“沫水亦名铜江,在古为青衣水。”)。从这些文字来看,这部《蜀水经》里多有混淆之处。实际上,北宋太宗时期的《太平寰宇记》卷74《嘉州》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大渡河,一名沫水。”

满族大辞典》把桓仁县境内的大雅河说成是栋鄂河。1996 年版《桓仁县志》随其后也持此说。还有些刊物泛称大雅河上游是栋鄂河, 但未能确指。桓仁县地方史研究会根据《大清一统志·卷四十五·吉林》所载:“安巴雅尔浒河在城西南七百七十四里, 源出萨穆禅山, 东流其北有栋鄂河, 源出纽尔们山, 东南流入焉, 又东入佟佳江”。以及《清史稿·地理志》:“古东鄂河南入大雅河”的记载。经过多次实地考察, 认为, 距吉林城七百七十四里的安巴雅尔浒河, 即桓仁县内的大雅河。大雅河发源于县内八里甸子镇马鹿泡村的盘道岭, 东流, 其北, 是与其平行东流的黛龙江。发源于佛顶山(俗称老秃顶子) 南麓响水河子。二水东流之后, 又同向东南流, 黛龙江汇入了大雅河, 大雅河又流入了佟佳江(今浑江)。黛龙江是大雅河上游的一个支流, 流经八里甸子镇老岭沟、于家堡子、川头, 黛龙江4 村, 于黛龙江村、韭菜园子村之间, 流入大雅河。栋鄂氏一族定居于此, 始称栋鄂氏, 经过繁衍发展后, 称栋鄂部。栋鄂河(黛龙江) 是栋鄂氏、栋鄂部的母亲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609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