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行六河须防不世风浪 三省当思创业维艰是哪里的对联

甲虫吃什么2023-03-26  32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河洛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氏家族横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富裕十三代四百余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成为豫商典范。

船行六河须防不世风浪

耜耕三省当思创业维艰

此联挂于主宅区一院的过厅内,这副楹联上联的意思是说康家商业运输船虽然行遍中原六河,生意兴隆,但要时时防备意外的发生;下联讲康家的田地遍及豫鲁陕三省,但家大业大之时更应常想到创业的艰辛。

埃及金字塔闻名世界,每年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计其数。

我当海员时曾有机会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乘车前往开罗,参观金字塔,一路风光虽只是呼啸而过,但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老实说,我航海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可不是一次两次了,但还没有一位船长肯站出来组织一次城际旅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一旦发生意外,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不过,那次航程的船长是个年轻人,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也就跟着沾了光。

船长发了话——愿意自费去金字塔参观的请登记,结果只有政委和几个老同志没去,其他人均积极响应——这等好事谁不想去?你在国内再有钱,想看金字塔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最终,我们30个人租了10台小轿车,有埃及产的,有日本产的,也有意大利产的。

以前到亚历山大逛马路都是靠“11路”步量,无非是到繁华商业区凑凑热闹,如今坐上小轿车,驶上大马路,穿过亚历山大市和埃及首都开罗,才算更真正看到埃及的景象。

老实说,当时埃及的城市交通均比较混乱,管理杂乱无章,行人很少遵照交通信号灯行走,公共 汽车 都不关门,乘客无票跳上跳下也没人过问。

在上班高峰时段,踏板上挤满了人,好在车速都很慢,跳上跳下也不至于有危险。

骑自行车和摩托车的人则见缝插针,在 汽车 之间闪转腾挪,速度都很快,令 汽车 驾驶员无可奈何。

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在市内你要乘车,不管车里有多少乘客,只要有空位,司机见到有人招手,就会停车载客,然后把乘客一一送到目的地。

车进入开罗市内,马路更是拥挤,前车后车近乎首尾相接,不过驾驶员显然对这种路况习以为常,驾轻就熟地一辆接着一辆亦步亦趋,很少发生追尾事故。

倒是我们这些外国乘客心悬着放不下,船长更是紧张,事后他不无后怕地说:真要发生点事,我这个船长就得回家抱孩子去了。

“这是电影《尼罗河惨案》拍摄地,下车看看吗?”我乘坐的头车司机问了两遍,我才弄懂他的意思。

同车的三人几乎同时叫停,后面的9辆车也一溜排开,停在路边。

车停在尼罗河岸边,司机说当年拍摄电影《尼罗河惨案》时就有这里的镜头。

来到车外,放眼望去,尼罗河水静静地流淌,几只白鸥戏水玩耍,一艘快艇划破水面飞驰而去。

河对岸的高楼倒映水中,河这边又是典型的田园风光,路边长着高大的仙人掌,有的比一间房子还高,它们身上开着火红的花,这景象是很多中国北方人难以想象得出的。

河边还有人在钓鱼,尼罗河中的鱼类多大100余种,最出名的当属以凶猛巨大著称的尼罗河鲈鱼。

只可惜我们只是匆匆过客,只能当河畔钓鱼人为风景。

去时的路线是从亚历山大出发,经达曼胡尔,过尼罗河,直奔开罗,也就是“东线”。

别看市内交通较为混乱,一出市区,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尽管路上仍有不少车辆,但车辆不至于寸步难行,车速可以达到将近80公里/时。

可以说,埃及的交通是四通八达的,市郊的车流量也不算大。

据了解,当时埃及全国公路总长约49000公里,连接埃及所有的城镇乡村。

别看埃及是沙漠国家,但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就有公路或土路,全国各类 汽车 共计500多万辆。

埃及的长途客运 汽车 ,尤其是通往开罗的客运 汽车 ,都比较豪华、干净、舒适,因为埃及人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门面,这些 汽车 中的很多乘客是从亚历山大下船赶来开罗 旅游 观光的欧洲客人。

开进开罗市内后,行车再度艰难起来。

因市内无环形路,街道既古老又狭窄,且不规则,根本没有现代大都市的双向多车道马路。

放眼望去,大街小巷停满了车辆,越靠近金字塔,行车越困难,车速极其缓慢,眼看着金字塔就立在黄沙之中却不可及,真是人急车不急。

车在沙漠边缘停住,立即就有两个牵着骆驼队的年轻人将我们拦住。

他们打着我们看不懂的手势,说着我们听不懂的当地话。我们择路向前走,他们就在前面拦着不让走,大有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拦路猜谜,猜不中就将你吃掉的意思。

见实在摆脱不掉,我们就站住问他们想干什么。

原来,他们是做生意的,想让我们乘坐他们的骆驼。若不坐,他们真的不依不饶。

没办法,讲好每人2美元,大家一人一头骆驼骑上去。

别说,年轻人在前面牵着骆驼,悠哉悠哉的,还真别有一番情趣。

少年带我们走的路线正好从狮身人面像前经过。

狮身人面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大的雕塑之一,其知名度不在金字塔之下,尽管对于它的原型有多种版本的解释,但最权威的解释是,狮身人面像的人面是法老哈夫拉,他是自己金字塔的守护神。

也有传说称狮身人面像原来叫“斯芬克斯”,是神兽的化身,它专门拦截路人,出一道谜语让人猜,猜不出来就将来人吃掉。

由于经历了5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狮身的两只前爪已经破损,面部斑驳。

有人说这是拿破仑的炮兵轰击所致,还有人说这是公元9世纪,一个名叫塞缪达哈的人砸的,目的是向世人证明狮身人面像仅是一尊石兽,而非神明。

狮身人面像的地势比金字塔的地势低,我们参观的时候,石像正在修缮,周围搭了许多架子,石像下还杂乱无序地堆着不少数千年前留下的巨大石块,好似当年工匠们修筑石像时突然遭到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胡乱丢下工具和未完成的工程逃去一般。

狮身人面像昔日头戴皇冠的英俊法老,已经成了一个历经沧桑的神秘老者。

一座丢了皇冠、长须甚至鼻子的头像,同时也丢了原本刚毅、自信的笑容,只留下自讽意味的神情,每天迎送着太阳的东升和西沉,或听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对它品头论足,自己则一声不吭。

现代人甚至都不理解,它是在守护自己的陵墓,还是在打劫着热浪灼人的大漠黄沙。

站在风化的狮身人面像前,游人不禁感叹:狮子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然而,面对时光老人,它的勇猛和力量微不足道,最终走向了衰败,就像古埃及文明一样,如今已经成为被保护的对象。

这样看来,倒像是人的力量更大,智慧更高,不论王宫还是神像,都要由人来保护。

狮身人面像身后不远处有三座金字塔。

近距离看金字塔,可没画报上那么漂亮,比想象中要沧桑、斑驳许多,那些看似坚固的岩石终究抵挡不了风沙的长年磨耗,变得色泽黯然,凹凸不平,远观时笔直的线条,近看时犬牙交错,犹如弃用多年的锯齿。

都说距离产生美,具体到金字塔,至少要保持千米以上的距离才行呢。

来到金字塔跟前,无需专家来讲述金字塔有哪些谜团,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神秘——金字塔周围无山石,那么大个的石头从哪里来?

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工具极其原始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怎样将它们在沙海中垒建起来的?

迄今为止,埃及共发现100余座金字塔,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胡夫金字塔。

据史料记载,这座最大的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 (公元前2598 -公元前2566) 统治时期,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修建的陵墓。

胡夫金字塔由10万工匠耗时30年时间建成,它由230万块巨大的岩石堆积而成,大小不等的石块小的1.5吨左右,大的可达50吨,石块与石块之间无任何粘合材料。

这座巨型四棱锥体金字塔每条底边长230.42米,塔高146.5米。更令人称奇的是,塔高值乘上10亿正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用 塔底周长除以2倍的塔高则约等于圆周率 ;地球的经线正好穿过胡夫金字塔的中心,塔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这些惊人的“巧合”让人愈发对金字塔感到神奇,愈发觉得这是个不解之谜。

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很虔诚地绕着胡夫金字塔漫步沉思,我也有样学样地走了一圈。

这一圈下来,我很难不有所感慨:在生产工具极其落后的中古时代,古埃及人是如何将230万块平均重达2.5吨以上的巨石从遥远的地方运来,并按照极其精确的设计,完美地垒砌成146多米高的建筑物的,这是何等的智慧啊!

难怪有人认为这是地外高级智慧生物的杰作。

跟我同行的一共九人,大家在塔下会齐,大家相约来个登塔比赛,沿着塔的一面往上爬,不到塔顶非好汉。

若把塔上的一块石头的高度算作一阶,有些石头并不高,仅半米左右,但真正登攀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着,登了没几阶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我拿出唯一的一瓶可口可乐,却被一个同事夺过去,他先往巨石上倒点,然后开玩笑说这样神就不会怪罪我们了。

一句玩笑话,却让我们同时想到那个传说,说登到塔顶的人无人能生还。

到此,我们谁也不再继续攀登了。

下得塔来,看到各色肤色的游客们在一座新建的小房子前面排着长队,上前一问,得知这是金字塔墓穴的售票点,票价2美元。

大家一商量,有人说进,有人说不进,结果算上我,一共三人买了票。

排队时听一对英国游客说墓穴是1989年夏才对游人开放的,实打实的千年等一回,不看看真是可惜了。

抬头看入口,离地面足有一两层楼高。洞口显然遭到过破坏,维修的痕迹清晰可见。

游客不算太多,但都有序地排成长队,当时虽说是五月天,但沙漠上热浪袭人,我们将上衣脱下挎在臂上,照相机挎在胸前。

进入墓道,大有隔世之感,一切人间的嘈杂都消失得一干二净。

墓道先是陡然上升,脚下呈楼梯状,最高处不足2米,宽度较窄,仅够一人通过,两边有现代人安装的木制扶手。

墓道中空气浑浊,散发着霉味,人到里面有一种窒息感。每隔几米远才有一盏15瓦的白炽灯泡,发出微弱的光,坟墓磷火的感觉。

往上爬了约有十多米,时间仿佛过了很久。

电却在这时应景地断了,灯泡瞬间熄灭,整个墓道一片漆黑,如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只听我身前响起一声女人的惊叫声,整个人就向我怀里倒了下来,我本能地伸手将她抱住。

等灯再亮起来,她回过头来满怀感激地用英语对我说了声谢谢。这才看清,她是个白人女孩,20多岁的年龄。

同行的同事开玩笑说,人家洋妞白白让你抱了一下,这么好的事怎么都让你赶上了!

一会儿,墓道又斜着向下,高度仅1米多的样子,只能弯腰低头通过,这可苦了那些西方的大个子,一不小心就撞到头顶的石头,真不知古人是先建的塔还是先修的墓。

墓穴终于到了,里面似乎飘荡着几千年未曾散去的浊气,不少白人女游客掏出洁白的手帕,捂住口鼻。

凡人都可以想象得出,当初第一个进入墓穴的人是怎么死的,别说是法老立下什么咒语,单这里面沉积几千年的陈腐霉气、滋生几千年的奇怪病菌,也足以让人暴亡,这还不算什么暗道机关。

看来法老生前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墓穴大约有两间楼房面积那么大,上下四周用六块光滑的大理石搭成,如此巨大的石头,我不知它重多少吨,是怎样搭上的,又是如何那样严丝合缝。

总之,谜团时时处处在你眼前。

刚刚还大汗淋漓的我,此时感到寒气彻骨,再想起法老咒语,更觉得不寒而栗。

墓穴中间有一石棺,无盖,里面也没有木乃伊。

几个外国游客挤在石棺旁拍照,我也举起相机,但不知为什么闪光灯没亮,也就兴趣全无了。

几个同事也劝我别照,一般墓地都不照相,更别说是墓穴了。

有人说金字塔是古代的经纬仪、天文台,有的学者认为金字塔与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数字、尺寸、重量、角度、温度、方位、几何题,以及宇宙信息密码紧密相连,有人说金字塔有魔力,信者治病,不信者遭灾,还有人说金字塔是外星文明的产物,这些说法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神秘主义色彩,不过有一条信息是真的——1992年开罗遭遇一场里氏6.0级大地震,开罗市中心一幢14层钢筋水泥大楼被夷为平地,金字塔安然无恙。

出胡夫金字塔墓穴,有一种从地狱回到人间的感觉。

再回过头来,这是一个金字塔群,与胡夫金字塔相邻的是埃及第四王朝的第四位法老哈夫拉的陵墓,再远一点的则是哈夫拉的继任者孟卡拉的陵墓,这三座大金字塔构成了吉萨金字塔群的核心。看了这三座金字塔,再远一点的也就没有必要看了

近距离欣赏金字塔之前,最好事先翻翻资料,做做功课,否则在你眼前的除了黄沙就是大块的石头,黄沙会弥漫在你眼前,石头会沉重地压在你的心头,除了满身疲惫,一无所获。

我们爬完了金字塔,钻过了法老的墓穴,正在金字塔西侧的公路边缘漫步时,一辆三菱越野车突然在我们身边停下,从车上下来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人,一见面他就大声招呼:“你们是中国人吗?”

在异国他乡听到如此亲切的乡音,比徒步大沙漠时遇到甘泉还让人兴奋。

我们赶忙说:“我们是中国海员!”

来人自我介绍说他是中国某公路专家组成员,来开罗市内办事。

他听说我们是从亚历山大打车来的,就建议我们回程时走西线的大沙漠公路,一睹沙漠风光。

我们按照他的建议,沿着西部大沙漠的边缘一路驶向西北,直奔亚历山大。

这是一条笔直的柏油大道,双车道行驶,两边是纯粹的漫漫黄沙,鲜有建筑物,只是隔不多远就有一座加油站,建造得富丽堂皇,颇有气派。

比起东线来,西线显得空空荡荡,很少有会车的时候,车子始终保持150 公里/时的速度行驶。

本以为走沙漠公路能捕捉到驼队、农居之类的异域风景,可是一路上什么都没有。司机既不停车,也不答话,只是全神贯注一路飞奔,直到形程结束。

下了车,我们算了算账——往返车费每人10美元,进法老墓穴门票2美元,骑骆驼2美元,一趟金字塔之行每人才花14美元,超值。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587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