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玉门关遗址从敦煌西北部迁到敦煌以东的瓜州金昌县。根据中国古代佛教法中卫世宗创始人玄奘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玄奘大师西行求经,于629年秋到达瓜州金昌城,后为甘肃安溪锁阳城。玄奘渡过葫芦河,在河上经过玉门关。所以一般认为隋唐时期的玉门关位于锁阳以北30公里,即疏勒河上的双塔堡附近,安溪县以东50公里。隋唐时期的玉门关地址后来移到汉玉门关以东240公里,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东连酒泉,西接敦煌,南接瓜州,西北接益州,地形险要。
古代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部的戈壁沙漠上,也称为潘晓芳,是长城西端的重要门户。
位于敦煌县隆乐县玉门关,汉武帝开西域道,设河西四郡时首设,故名西域进口玉。汉朝时,它是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所以它位于甘肃敦煌西北的潘晓芳市。酒泉和玉门之间的长城建于丁原或元丰中(公元前116年-公元前105年),玉门门建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和另一个重要关隘阳关,位于敦煌县隆乐县。它们都是杜威统治的地方,也是驻军的重要地点。当时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要走两道关隘,一度是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交通大动脉。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成功被列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请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路网”中的一处遗址。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句很流行的唐诗,王志焕的《世界遗产名录》“黄河远在白云之上,是万仞山中的一座孤城。为什么笛子要怨杨柳,春风不测玉门关。”诗中悲凉的情绪唤起了我们对这一古老习俗的向往。玉门关,俗称潘晓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期,西域和田美玉经此门户进入中原,故名。玉门关也叫“关羽”。《凉州词》“春风已过关羽关,领民国唱大同。“沿着215国道向西行驶,超越阿尔金山,可以到达青海省柴达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西藏拉萨。
今天去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无尽的戈壁风光和虚幻的海市蜃楼;戈壁上造型逼真的天然卧佛和沙生植物。这些景色,金色的沙漠和绿色的草地,衬着蓝色的天空,构成了一幅广阔而壮丽的神奇画面。提到玉门关,首先要说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益繁荣。大约从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07年,汉武帝下令修建“两个城门”,即“阳关”和“玉门关”。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一说在甘肃敦煌西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之间。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区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约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遗址区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核心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东西线性分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0.5公里。
玉门关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已对游客开放有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和当谷燧周边汉长城遗址。
玉门关是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一、简介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是中国境内连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之一,关城方形如盘,北、西两面有门,北门外不及百米即到疏勒河,和西南的阳关同为当时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出玉门关的北道,出阳关为南道。玉门关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咏叹之地,唐代诗人王之涣就曾留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佳句。
二、名字由来
玉门关是汉朝西陲最重要的两关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北路的必经之道,是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西汉开国之初,历经多年的战乱,百废待兴,实力不如北边的匈奴,只好采取与匈奴和亲的策略得以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派霍去病等将军西征,赶走匈奴势力,打通了河西走廊。为管理这些地区,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河西四郡,并修建汉长城和玉门关、阳关,作为边防设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玉门关的得名,是因为丝绸之路贯通以后,商人往来不绝,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的美玉经此关进入中原,故名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