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筑·许昌关帝庙
许昌关帝庙,又称灞陵桥关帝庙,位于许昌西郊的石梁河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昌关帝庙为纪念关羽在灞陵桥“挑袍辞曹”而修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创建关帝行宫挑袍碑记》记载了该年王弦道等乡绅捐资建庙的过程。康熙六十一年夏,知许州王逾曾捐俸扩建关帝庙。据《许州八里桥重修关圣帝君庙碑记》记载,雍正十年(1732)官方对庙内建筑进行了一次维修,此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又多次维修。1920年,该庙主持宋宇平在关帝庙门前修建戏楼一座。
现存许昌关帝庙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仪门、钟鼓楼、拜殿、大殿、春秋阁、厢房、道士院等,庙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建筑。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卷棚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建筑,梁架结构为七架梁接前后抱头梁。春秋阁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为单檐硬山楼阁式建筑,两层通高9.6m。
庙存清代砖石结构灞陵桥一座,系利用上世纪重建灞陵桥清淤时发现的清代古桥构件重建而成。
许昌关帝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碑刻、匾额、楹联,如“兄玄德弟翼德仇孟德力战庞德,生解州出许州战荆州威震九州”等名联,被人们广泛传颂。《汉关帝挑袍处》碑,明崇祯十五年(1642)刻立,是明末大将左良玉驻扎许州时所立。碑的右上方刻“重修灞陵桥”,正中大字草书“汉关帝挑袍处”。山门墙上嵌有清同治十年(1871)的《移集呈稿》碑,揭示了“商关公”的商业文化内涵及其魅力,为研究清代的税收制度和市场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文物佐证。同时,它也揭示了商人把关羽视为“武财神”供奉起来的原因。此关帝庙内关羽和曹操同殿供奉,较为少见。
中国各地关庙众多,有关公“头枕洛阳,身在当阳,魂归故里,功在许昌”之说。许昌灞陵桥因关羽“挑袍辞曹”,最能体现关羽忠义精神,正所谓“青龙偃月挑袍处,灞陵古桥留英名”。
总平面图(文宣提供)
全景(文宣提供)
山门(文宣提供)
春秋阁(文宣提供)
灞陵桥(文宣提供)
灞陵桥石狮(文宣提供)
关林庙景点介绍
关林庙位于洛阳,是一个旅游景点,我收集了关林庙景点介绍,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关林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 关羽字云长,东汉延熹三年(160年)生于河东解梁常平里(今山西运城常平村),19岁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并跟随刘备转战南北,为匡复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起襄阳战役,斩庞德,擒于禁,兵震朝野,孙权弃信义背叛孙刘联盟,出兵偷袭荆州,关羽功亏一篑,退走麦城,突围时在当阳西北临沮被孙权部将潘璋、吕蒙虏获杀害,大义归天。孙权恐刘备起兵寻仇,便将关羽首级连夜献给当时在洛阳的曹操,企图嫁祸于他。曹操识破孙权计谋,敬重关公忠义,刻沉香木续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关林。 “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唯公号帝君”。
一直以来,关羽以他一生践行的“忠义仁勇”的传统美德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万厉三十三年被加封为“三界伏魔协天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位至人极。民间更是把其尊崇为平安神、保护神和武财神。根据封建礼制,帝王墓称为“陵”,王侯将相墓称为“冢”,百姓墓称为“坟”,只有圣人墓称之为“林”。清顺治五年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帝君”,康熙五年加封洛阳关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从而使洛阳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文圣孔子之墓葬并肩而立的同称为“林”之圣域。 据庙碑记载,关林汉时有庙,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历史,现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 舞楼,俗称戏楼,建于乾隆五十六年,是旧时百姓为关老爷献戏的场所。如今每年秋季,洛阳市政府就在这里举行“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届时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的华人、宗亲组织前来朝拜,既满足了他们的祈愿,也沟通了同胞亲情。舞楼建筑别具匠心,曾被日本建筑大师清水正夫称之为“世界古典建筑中的奇葩”。
分立于大门两侧的为洛阳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对明代汉白玉石狮,八字墙上“忠义仁勇”四字,概括了关羽一生忠君、义友、仁爱、勇武的传统美德。关林大门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门板上排列的81颗金色门钉为帝王礼制,显示了关羽身后崇高的封建地位。 仪门前这对重达三千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400余载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当时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场所。而门额上的“威扬六合”匾,则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笔,十分珍贵。“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思是关羽的声威、神勇扬于天地之间。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画像上关羽横刀立马,威风凛凛,后世所画的`关羽骑马造像多以此为蓝本。西侧的“关帝诗竹”,为关羽亲手所绘赠与曹操之物,这幅竹画的全部竹叶点缀成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围关羽于下坯土山,关羽为保皇嫂安全向曹操提出降汉不降曹等三个条件,曹操重其勇武,给予了很高礼遇。然而关羽义不负心,仍然心系刘备,在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封金挂印与皇嫂离开曹营。临行,绘修竹一幅赠与曹操。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请曹公原谅我未能当面向您辞别,谨以这幅丹青表达谢意。虽然只有几片淡淡的竹叶,但曹公待我的真情不会因时间推移而淡忘。以竹叶寓情,衬托出关公参天大义。所以曹操说:“事君不忘本,义士也”。关帝诗竹既没有多余的笔画,也没有多余的竹叶,是一幅字画双读的传世之物。 石狮甬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甬柱顶雕刻大小石狮104尊,百狮百态,54根甬柱刊刻着捐助者的名字或商号,石柱的四周雕刻四枚铜钱,寓意四方来财之意。
洛阳关林的翠柏自古被誉为“洛阳八小景”之一,西为龙首柏,东为凤尾柏。龙首柏,站在树下往上看,恰似一条巨龙在绿树丛中俯视人间。凤尾柏树根裸露,成扇面形,似凤凰尾巴。古代每年祭祀关羽的时候,天上的龙,地上的凤便聚集拜殿前,栖于古柏之上共同祭拜,久之,这两株古柏分别生出了龙首和凤尾,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奇观,如今,人们在龙首、凤尾树下拈香燃帛,倾诉“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祈愿。 拜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我国著名的楹联撰写大师,我国现任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书写的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的楹联。形象地说命了关公逝后,三教同尊,天人共敬的崇高地位。拜殿内还悬挂有乾隆十五年巡幸中州时御书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的对联,皇帝御笔保存至今,十分珍贵。青龙偃月刀,此刀高3.50米,重82斤。在青龙偃月刀旁有一面鼓,洛阳自古就有“击鼓求福”的风俗。“关圣帝君之宝”的玉玺。此为洛阳一厂商在关林许愿灵验后还愿时特别进献的。它是由整块玉石雕凿而成,重达三千余斤,为世界关帝玉玺之最。
关林大殿又称正殿,大殿门上的“气壮嵩高”匾,书体端庄,大气磅礴,为慈禧太后亲题。大殿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现有塑像五尊,正中为“关圣帝君像”,高6米左右。关公头戴12冕旒,身着龙袍,手持七星笏版,是国内唯一面部贴金的关羽帝王坐像和国内最大的室内座像,同时也是道家尊称的主司士人官禄、佑科举的文衡帝君之像。、在他身侧分别立有王甫、廖化,关平、周仓。在得知关羽的死讯后王甫坠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把这五尊塑像塑在一起,也为忠义的代表与化身。 大殿的东西墙上各绘一幅壁画,均长12.5米,高3米。壁画在主体内容上描绘了关帝率众仙应百姓所求,到各地降妖除魔的神话传说,体现了关帝有求必应和人们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大殿背面是一尊关羽夜读《春秋》的高浮雕,其儒将风范与正面的帝王之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林二殿,又称财神殿,是关林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殿门悬有光绪皇帝手书的“光昭日月”匾额。二殿内塑关羽财神像一尊,关平、周仓肃立左右。两边各立一童子,持算盘者为招财童子,持称者为利市童子。 “五虎殿”供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娘娘殿”供奉关羽夫人胡氏、女儿虎女和儿子关兴,她被人们奉为“百病娘娘”,洛阳百姓祭祀她以求子嗣。 春秋殿为关林最后一座殿宇,也称为寝殿,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殿前两株古柏造型奇特,为旋生柏和结义柏。旋生柏因其干枝螺旋式生长,故有关公在此乘气升天降妖伏魔的神话传说。在结义柏干分三枝,大小相若,故称“结义柏”。
相降伏了黑蛇精之后刘、关、张也回到民众供奉自己的神庙,履行保一方平安的职责。但由于兄弟三人手足情深,心灵感应,便在关林春秋殿前幻化成一株三枝相若的柏树,象征刘、关、张金兰之盟永世流芳,所以后人便称之为“结义柏”。 殿内的关公塑像身着甲胄,手持书卷,夜读《春秋》,一派儒将风范,试问古今英豪:“谁似将军文复武,战袍不脱夜观书”。 三殿所绘的壁画构思新颖,画面完整,首次采用了连环画的绘画形式,用不同的画面串连起一个完整的关于关公神奇诞生、成长、行侠仗义的神话传说。 三殿后的关冢占地2600平方米,高出地面17米,气势恢弘。关冢前立有两座石坊,前方的为明代钦差太监胡滨所立,上书有“汉寿亭侯墓”五字。“汉寿亭侯”是关羽生前曹操表呈汉献帝为关羽的最高封爵。后面的石坊是清代三韩弟子高镐所立,上书有“中央宛在”四字。“中央”指的是首级,“宛”为依然,“中央宛在”意为关羽的首级依然葬在这里,关羽忠义仁勇的精神仍然长存人们心中。康熙五年加封洛阳关帝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立碑建奉敕碑亭。碑亭结构十分复杂,整座碑亭无一颗铁钉,构筑奇巧,造型典丽,尽显鬼斧神工之妙,虽历经了300余年的风雨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民间艺术家惊人的创造力。亭内立有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碑,通过这方敕封碑反映了历代帝王对关羽至高无上的尊奉和对关林崇祀不断的历史,同时也证明了关林在海内外数千座关庙中的领袖庙宇地位。 冢前的石墓门为康熙四十六年所立,额题“钟灵处”。
墓门两侧刻有“神游上苑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关羽的思念之情。石墓门上留有两个投币用的小孔,左为祈求平安,右为求财。信众们在此拜过关公之后将硬币分别投入孔内,若听到当啷之声,意为心到神知,会得到关公的庇护。
(续上《周末晋东游之三—鹳雀楼与千年传唱》
精忠贯日 大义参天
从永济往东就是运城了,此去运城主要是奔着解州关帝庙。运城是关公故里,有着浓厚的关公崇拜文化和全国最大的关帝庙。解州在古代是一个县,地处从长安到太原的官道旁,当前是运城市盐湖区的一个镇。关公就出生在解州,并且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9岁。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他年轻时在这里为民除害,打死恶霸的故事。
关公崇拜起始较早,在其死后不久,民间就出现了供奉关公的现象,并且陆续从中国传入了周边地区和国家,据说世界上仍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保留着这一文化。当前,山西境内的关帝庙有三万余座,全国的关帝庙则多达三十多万座。时过境迁,1800多年过去了,但在当地关公仍被亲切的称为“关老爷”,可见这种文化影响之深远。
关帝庙景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是结义园,中间是关帝庙,后面是御花园。结义园和关帝庙分处原官道南北两侧,御花园在关帝庙后面。当前为了旅游参观方便,是从结义园后面新建的关帝庙大门进入景区,倒着参观完结义园,再越过官道,进入关帝庙古建群以及后修的御花园。
结义园主要是为了纪念桃园三结义而修,除了少数碑文外多为后建。越过官道,正面是一块明代遗存的大照壁,虽采取了简易的保护措施,但仍有倒塌的危险。照壁上的琉璃四龙壁涵盖天地海三界,庄严古朴,实为珍品。后面就是关帝庙的正门即端门,红墙绿瓦,蔚为壮观。中间门额上题有“关帝庙”三字,左侧为“精忠贯日”、右侧为“大义参天”。门口还有雍正皇帝亲赐的三根铁桩,提示朝拜之人进入圣地,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后面依次是稚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
古建筑主要由原木和石料组成,古朴庄重,肃穆威严。置身其间,会发现各种御赐匾额层层叠叠,几乎挂满了凡是能挂的各个牌坊、殿门。行走其间,会被古人高超的建筑技术、优雅的美学设计所震撼,也为这高规格的建筑蕴含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震撼,以至于时刻都有一种下跪的冲动。
千百年来,世人不遗余力的把能想到的各种赞美之词、各种精巧设计、各种殿堂阁楼,以及代表不朽的各种石柱、石碑汇聚于此,能不令人震撼吗?这种种背后,其实是一种虔诚的信仰。对于关公的故事,即使10岁的孩子都能说出一两件来,但归结起来,就是端门两边的题词,“精忠贯日,大义参天”。世人敬仰和信奉的,其实是关老爷身上的“忠”和“义”。我想,这也就是在百姓虔诚信仰的同时,为什么有那么多皇帝对关公一再加封,生前为候,死后为王,逐渐加封为帝,进而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时期与文圣人孔子齐名的武圣人。那忠、义究竟是什么呢?
忠是对国(当然在古代更确切的说是对君)的担当,义是对兄弟、对朋友、对百姓的担当,忠义就是中国人对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英雄人物的心理期盼。关公匡扶汉室,结义桃园,爱念百姓,英勇神武,这些就是人们世世代代思念和崇拜他的原因。特别是不受曹操挽留,封金、挂印、退婢,过五关斩六将,千里护嫂,追随刘备,这是忠;赤壁之战华容道里,不顾个人生死,念及旧情,留给兵败逃奔的曹操一条活路,这是义。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又忠心不二之人,既符合封建帝王对臣子“忠”的精神要求,又符合普通百姓对英雄“义”的道德希望。于是关公崇拜千年以来从未中断。
岁月流失,黄河滔滔。或许很多人会说,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是历史传说而已,和《三国志》的史实相差甚远。其实,这已经不重要,普通人无法一一去考证也没有必要去考证了。我们崇拜关公,是要为自己树一面道德的镜子,将这种“忠”、“义”的道德内涵丰富、传承,并与时俱进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假使人人都爱国奉献、人人都热心助人、人人都敢于担当,这何尝不是“忠”与“义”新的诠释呢?
老百姓的选择,有时候说不出原因,但很朴素。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距今1500年了,损毁重建多少次,依然在那里。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大浩劫中,也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神奇的保留住了。它穿越岁月,岿然不动,好像在向世人默默昭示着什么。
凡是经得起岁月冲刷还依然鲜活的,我想,应该是不朽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