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市政府规章的决定


一、对以下45部政府规章作出修改

(一)西安市节约能源管理办法

1.将第四条第二款中的“建设”修改为“住建”。

2.将第五条第一款中的“按照国家和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执行”修改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3.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政府投资项目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依法负责项目审批的机关不得批准建设。”

4.将第二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开工建设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或者将该项目投入生产、使用的,由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止生产、使用,限期改造;不能改造或者逾期不改造的生产性项目,由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二)西安市禁止运送有毒化学物品车辆经108国道黑河流域段通行规定

1.将第三条中的“GB6944-86”修改为“GB6944-2012”。

2.将第四条第一款中的“环保、水务”修改为“生态环境、水行政”,“卫生计生”修改为“卫生健康”。

3.将第九条中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4.将第十一条中的“环保部门”修改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5.删去第十四条。

6.将第十五条改为第十四条,该条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修改为“依法给予处分”。

(三)西安市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

1.将第五条第二款中的“发展和改革”修改为“发改”,“工业和信息化”修改为“工信”,“自然资源和规划”修改为“资源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修改为“住建、城管、交通、文化旅游”,“应急管理”修改为“应急”。

2.将第八条第一款中的“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修改为“发改、工信”,“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修改为“资源规划、住建、城管、交通、应急”。

3.将第十八条第一款中的“建设单位应当自验收合格之日起30日内,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和验收的相关材料报所在地区县、开发区公安机关或者市公安机关确定的其他公安机关备案”修改为“建设单位应当主动接受公安机关的指导和监督”。

删去第二款中的“其使用者应当于本办法施行后60日内向区县、开发区公安机关或者市公安机关确定的其他公安机关备案”。

4.将第十九条第二款中的“备案”修改为“报告”,删去“已备案的”。

5.删去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6.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二条,该条中的“依法予以处理”修改为“依法给予处分”。

7.将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三条,在该条中增加“和省人民政府规章”。

(四)西安市停车场管理办法

1.将第四条第二款中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住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款中的“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资源规划主管部门”。

第六款中的“发展和改革”修改为“发改”,“消防、质监、工商”修改为“消防救援、市场监管”,删去“国土资源、市政、房管”“价格”。

2.将第十条中的“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市住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修改为“城管”。

3.将第十二条中的“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资源规划主管部门”,“发展和改革、建设”修改为“发改、住建”,“城市管理”修改为“城管”,删去“国土资源”“市政”。

4.将第十三条中的“建设行

编者按

疫情对文旅业的冲击还在持续,文旅业的生态正在进行颠覆性的变革,从 旅游 渠道商(旅行社、OTA),到 旅游 供应商(景区、酒店、度假村、田园综合体、民宿、文旅地产项目等),都在经历新的市场变迁和生态重建。如何在疫情常态化下寻求新的转机,在经历行业洗牌后实现新的嬗变?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今日起推出《疫情中的文旅嬗变》系列深度报道,敬请垂注。

新一波疫情传播链始于旅行团,这无疑为复苏中的 旅游 业浇了一盆冷水。“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像现在,困难如此艰巨。”世界 旅游 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 旅游 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公开撰文,直指业界目前所处的境况。

旅行社作为 旅游 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是生存还是毁灭?旅行社站在了嬗变的十字路口。

1 多舛

一波三折的国内游

“今天兰州叫停了。”

“抓紧做好退团手续。”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10月20日,31省区市新增17例本土病例,分布在北京、陕西、内蒙古等地,这一轮与旅行团相关的疫情传播链仍在延伸。

“一波疫情刚刚宣布结束,又一波疫情来临。特殊的是,这波疫情报道的多是关于一个 旅游 团。但是这种报道和分析,对 旅游 是雪上加霜。”魏小安最近发表的一篇名为《多灾多难的 旅游 业》文章刷屏朋友圈,多灾多难、雪上加霜,确实是目前 旅游 业的真实写照。

旅行社最为多舛。“今年下来不知道已经历了多少回这样的叫停和退改。”王晴朋友圈哀声四起,尽管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同事们已经习惯了“叫停-退改-重启”流程反复上演,但旅行社的亏损仍在持续。

即便是业界头部企业,亦处境艰难。根据岭南控股2021年半年报显示,广之旅实现营业收入40169.8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9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416.6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82%。

“今年比去年更难。”广州地区旅行社行业协会秘书长辜明德坦言,出境游尚未恢复,国内游受疫情影响一波三折,让不少旅行社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而此次疫情的冲击力或更大,所涉及的甘肃、内蒙古、长沙、贵州等地,均是国内 旅游 热门地区,旅行社涉及到相关组团和接待业务几乎全部叫停。

除了经营压力,人才流失是旅行社业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来自广东省旅行社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自去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旅行社大量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逾60%的从业人员转行,人才队伍的流失对行业恢复和发展构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产生的共振效应直接影响到 旅游 院校的专业延续和招生工作,人才队伍或出现断层。

对于难以为继的旅行社,“蛰伏”貌似更可行的办法。老万是广州一家东南亚海岛游批发商的负责人,疫情导致业务停摆,他退租了办公场地,将物料收至仓库,给员工放假,给自己和太太买了随心飞,开启了环游之旅。“这个时候花钱比亏钱强。”在他看来,只要业务没有恢复,亏损就是持续的。“小社好调头,大社难抽身。”辜明德分析称,小型旅行社韧性较强,可以选择疫情冲击下“冬眠”或“蛰伏”,待市场重启尚有重来的机会。而大社之所以阻力重重、难以抽身,与供应商之间多年形成的“三角债”有关,债务几乎成为压跨旅行社的最后一根稻草。

2 症结

资金“黑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与广东和平国旅的破产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不同,另一家广东规模较大的传统旅行社南湖国旅则在疫情冲击下,暴露了其根本问题。除了早期进行景区投资建设的风险管理问题,其长期以来以牺牲出游品质为代价出售低价团、疫情发生后长期拖欠游客预付团费,诚信缺失、债台高筑,如今难以为继已在业内预料之中。

“疫情加速了优胜劣汰的过程。”辜明德坦言,外界认为旅行社是夕阳行业,实际上被淘汰的是那些仍然守着陈腐老旧观念过日子的旅行社,是那些仍然希冀回到疫情之前的 旅游 生态的旅行社,是简单粗放式的旅行服务,是没有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无效供给和落后产能。

诚然,最可怕的还不是企业破产门店关张,而是人心涣散,从业者对行业失去了信心。王晴的不少朋友已经转行了,“卖保险的、卖奶粉的、卖特产的,什么都有,五花八门。似乎只有远离了这个行业才能摆脱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个行业要成长就需要新生力量。”广之旅副总裁温前感叹道,出于现实的考量,现阶段旅行社很难留住人才,但长此以往,人才的流失,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晴之所以选择等待,除了生活压力不大之外,她相信入境游市场总会恢复,要为市场重启做好准备,随时重返“战场”。

3 换血

“是思维问题,不是耐力问题”

煎熬,是疫情发生以来旅行社行业的生存状态。然而能否挺过来,或许不是比谁更有耐力,而是比谁转型更快、更准。

“整个行业必须转型,不能再把希望寄托于后疫情时代,而是要全面对应常疫情时代。”魏小安的这句话正在唤醒业界仍然故步自封、心存幻想的人。

辜明德认为,旅行社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换血式”大变革,这场“大考”考验的是旅行社能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做出更符合新需求新变化的产品,更贴心周到的服务,更精准有效的营销,“转型的关键是思维问题,不是耐力问题。”

“换血”首先体现在产品线上。最近,广州市政府下发《关于规范机关单位委托文旅企业开展活动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和规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社会 组织、国有企业委托文旅企业开展活动。广之旅迅速推出一系列文旅定制类的产品,涵盖企业员工奖励 旅游 、红色党建、会议会展、活动策划、研学实践、公务接待等相关主题。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年多来,从3000人的大规模会奖团队游,到出游人数仅2人的个性化人文旅行,其均有过成熟的服务案例。除此之外,本地度假、走读城市一类的新产品,正在找到新的客群市场。围绕着“做透广东、做精广州”做文章,其利润显然不如出境游、国内游高,且花的功夫更多更细,但于市场而言是奏效的,“下细功夫”“薄利多销”,依旧是深耕本地市场可行的思路。

“旅行社能做的远不止组团。”这是岭南控股总经理陈白羽在去年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强调的观点。她认为, 旅游 中所有的服务都需要交付、需要目的地最后一公里的对接,这恰是旅行社无可取代的价值所在。

在线下场景中寻找新突破口的还有广州康辉旅行社。门店作为线下流量的入口,其功能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营销推广产品上,土特产展销、门店窗口广告位的出售等均是创造新增长点的尝试。

在定制游赛道上,不乏小而灵活的竞争者。“如果我们现在是50亿的量级,可能也挂了,但正好是在一个五六亿量级的时候,我们发现还扛得住。”6人游创始人贾建强深谙定制 旅游 在商业模式上的优势,即不用提前采购资源,没有库存。这让原本做出境定制旅行的6人游在疫情发生后转战国内定制游市场依然拥有可“转身”的能力。在贾建强看来,“老客户都在,他们不能出国,自然就会回流到国内。”基于对国内目的地定制 旅游 的深耕,今年7月份6人游的业绩已恢复至疫前。

深耕红色游、乡村游的旅行社亦试图转变传统的运营方式。广东省中国旅行社基于对红色 旅游 资源的整合,通过搭建红色培训中心平台,与当地党校、党史专家合作,共同开发培训课程,一改原先针对散客市场的红色游产品面貌。为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做好服务保障,亦是另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思路。

作为始终是中介属性的旅行社行业,在面对国内游市场本身不存在语言障碍、签证手续等一系列“门槛”的背景下,还能否在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对称,以及服务效率上寻找更多获利的机会,成为业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4 药方

“跳出 旅游 做 旅游 ”

和老同行王晴在家待业不同,陈启刚刚赴任一家新组建的 旅游 公司主管,他认为当下正是旅行社转型突围的窗口期。

“ 旅游 服务是不可或缺的,只是疫情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启的观点引发了不少业界人士的共鸣——“钱不好赚了,但是市场需求仍在。”

在郑文丽看来, 旅游 服务的一个难以取代的特性在于“温度”。行业在颠覆的同时,新的岗位也随之出现,比如自驾领航员,为小规模的自驾出游者提供贴心专业的攻略,让自驾游客充分体验途中的乐趣;又比如 旅游 定制师,他们需要更精准地捕捉用户的潜在需求,提出相匹配的个性化出游方案。

“即使没有疫情,旅行社也必须转型。”魏小安认为,旅行社应从传统模式向旅行业务服务转型,建立新型的服务综合体。

有过互联网和 旅游 综合体运营经验的段冬东,现任中国文旅集团执行总裁,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分享了其对于旅行社行业转型的另一种思考。“旅行社左边是流量,要花时间和精力获取,右边是变现手段,在模型没有升级的情况下,资源没有垄断的情况下,原来业态受到大的挑战,后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拥有竞争壁垒性的资产,这种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建立新的财务秩序,匹配新的商业模型,基于商业模型再配置资源、钱、人员、关键能力等。”

相应的实施细则亦将随之出台。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界人士反馈,有关细则如果没有明确“受委托旅行社出具的合法有效发票可作为报销凭证”,则依旧无法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关于党建活动、会务、研学等项目的合法采购流程。而政府机关开展 旅游 活动不得以文旅企业开具的综合发票作为报销依据,则使得旅行社仍旧被排除在委托代理公务、党建活动之外。该人士透露,2019年11月,广州市纪委监委通报了三起通过旅行社套取资金公款 旅游 的典型问题,旅行社是公款 旅游 “帮凶”这一形象令其更难以被纳入公务活动委托代理的范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近期新一轮疫情再次牵动了所有旅行社从业者的心,王晴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

(文中王晴、老万、陈启均为化名)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马道11处。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部队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除明代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城门也发生种.种变化。现在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四个门,还可以看到: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悠久的历史,伟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谢谢大家!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它的诞生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祭礼、朝仪、娱神中的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是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当时迎祥观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钟楼在建成200年后,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10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将钟楼来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据钟楼的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攒尖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和宽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22米,高26米,四面五开间,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5米,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这口钟建造以明成化年间,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热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这些木刻浮雕故事,给钟楼增添了不少历史趣味。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鼓楼位于钟楼的西北角。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鼓楼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平方米。楼体呈长方形,总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南边的匾额是:“文武盛地”,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北面的匾额为“声闻于天”,是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立。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1953年,国家拨款对鼓楼进行了大修,设立了文管所,精心保护,使鼓楼更加秀丽巍峨。现在,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钟鼓楼及城墙沿途讲解的导游xx 钟楼的钟声诠释了西安古城的古朴和这座历史古城的浑厚。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会在欣赏钟鼓楼城墙沿途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西安这座古城风韵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饮食文化,说起西安的饮食,大家能否说出西安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小吃吗?

西安的饮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西北风情,品尝西安的风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乐事,无论是一直被西安人钟爱的羊肉泡馍,还是名扬海内外的“西安饺子宴”,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边有两幢仿明清的建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建筑上很醒目的一句话“千古风味饺子香,传奇品质德发长”,对,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德发长,德发长是以饺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尝的话可以在我们旅行完之后互相结伴去感受一下德发长的非同寻常之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没品尝过这里的饺子!不过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风味这一名号,想必一定实至名归吧!说完了饺子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羊肉泡馍在哪个地方有卖的? 那么请大家随我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德发长隔壁有个同样建筑风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门口我们会不经意留意到一个雕塑,那么大家能说出这个雕塑展示了陕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来)同盛祥主营牛羊肉泡馍、各种特色小吃,而且将传统特色与现代时尚融为一体,所以来这个地方来就餐的话我想大家会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穿过钟鼓楼广场,我们现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优美的鼓楼,鼓楼的街道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种知名的西安小吃应有尽有,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是什么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条街,来到西安的游客如果有机会来回民一条街的话都认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独特的一面,那么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不光是因为街道两旁大量的美食店铺和饰品店 带给我们无限的吸引,更是因为这条街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是鼓楼到北院门一线,南北走向的街道,不过有时也会把相连的化觉巷、西羊市还有大皮院一同算进去。回民街顾名思义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区的一条街道,大约500米左右,特点是青石铺路,绿树

成荫,路的两旁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两边的商铺主要是以经营餐饮和一些具有陕西特色的饰品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经营的,具有浓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来游客的的喜爱。

大家现在看到的街道两旁的饭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饭店。其中有几家比较有名的饭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贾三灌汤包、红红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孙家羊肉泡馍等等。其中关于西安的羊肉泡馍还有一段比较风趣的传说,相传大宋皇帝赵匡胤在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饮挨饿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到他非常的可怜,所以就让他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掌柜就浇了一勺滚热肉汤之后放在火上煮透。接着赵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顿饭,当时他感到这顿饭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过长安时,仍忘不了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就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馍,吃完之后仍然感到鲜美无比,所以就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从此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馍便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所以有机会大家可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民俗风味。

其实在回民小吃一条街上,还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饰品供大家选购,大家可以看到这些饰品可谓是琳琅满目,种类多样,比如这里还摆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饰品,那么大家可以买上一两个作为来西安的纪念。于此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里的有很多有卖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红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红代表吉祥与如意,所以我想大家还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选购一些纪念品的。

刚才我们说到回民小吃一条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大家谁知道它的来源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回民街曾经就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迎来了来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节、学生。那么这些人也就是后来的回民。据历史记载,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后,在这一区域经商、留学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这里成为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的聚居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之地,这一区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门、明代西城门楼群、众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庙、佛教西五台、喇嘛教广元寺等众多文化遗迹。街区内众多街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饮食城、民族购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区相映成趣。

大家现在看到这座寺庙位于化觉巷内,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之后经过了宋、元、明、清的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进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经过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还新增了不少与寺院风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相信通过对这一地带文化的有效保护,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将会成为一个能够体现我们西安的文化特色、黄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区。

接下来呢,我们将赶往我们的下一站——西安古城墙。在去古城墙的路上我会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沿途的景区,那么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化一条街,

从西安钟楼南行,快到南门时然后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从这幅对联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条街的主题。显而易见,书院门比我们刚才介绍的回民小吃一条街多了几番诗韵在其中,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书院门游览,或许大家会在这里有更多的收获。

那么从钟鼓楼到城墙沿途的讲解就到此为止,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尽管来问我,我会尽量为大家解答。同时衷心希望大家能够在西安玩的愉快、开心!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三)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大明宫的残桓断壁,被夕阳洒落斑驳的影子。风吹得夕阳仿佛在流动,流动中隐隐约约闪现出几个摇曳的身影。时光的河流中,我始终处在下游,在渡口,抬起头遥望在上游的唐朝。我不可能游向上游,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我的的确确是在这片废墟前的,但我却隐约可见牡丹花吹响季节的夜曲,飞过的鸿雁在演奏历史的哀鸣。我闭上眼想感受时光河流中的上游。

啊!我听到了!被记载在史书上的画面,被人一直所向往的画面,随着牡丹花的开放与枯萎,随着季节的歌声,一遍一遍反复展现。这却更让我觉得,时间之外,还有时间,生活之外,还有生活。

曾让人以为消逝的唐朝,躲进了时间的深处,却又随着白云的歌声,在人心中留下淡淡的痕迹,就像夜间的露珠,在花朵上留下淡淡的湿润,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在时间之外了。如果说没有时光的落差,或许我真的可以,站在大明宫前,倾听着夕阳,偶尔从他的包裹中,散落出唐朝的声音,古老与现代,宫殿与废墟,是千年历史的见证,是古人畅想的未来,是今人怀念的过去,是千年之前与千年之后的人们共同缅怀时光流逝的忧伤。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五)

西安钟楼是一座体现明代中国民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始建于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宝顶通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我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屋檐四角飞翘,如鸟展翅,由各种中国古典动物走兽图案组层的兽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衬托下,给人以形式古朴、艺术典雅、色彩华丽、层次分明之美感。高处的宝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使这座古建筑更散发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魅力。

由钟楼北侧台阶而上,一层大厅天顶“万道霞光”的圆形彩绘图案首先映入眼帘,四周伴有184块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鲜亮艳丽、栩栩如生。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这三块牌匾由于钟楼2楼展厅装修的原因,已经被展柜遮挡住了)将钟楼的价值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色彩给予恰如其分的体现和评价。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 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

主持修建鼓楼的有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据说是在微雨朦 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重修后的鼓楼,面貌崇隆敞丽,灿然一新。登楼远望,闹市风光、秦川景色历历在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515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