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提是哪个国家的人

客服密码2023-03-25  43

关于阿凡提出生的争论很多,有的认为是土耳其带的中东人,也有人认为是吐鲁番人。更多的说法还是倾向于阿凡提是出生于12-13世纪的土耳其人,真名霍加纳斯尔丁,是故事阿凡提中的人物原型。

他活跃于土耳其、波斯等地区,从小学习古兰经,一生致力于为贫苦百姓争取利益,伸张正义,是一名博学多才、正义勇敢的文化学家。

吐鲁番地区阿凡提的传说来源

传说在真人阿凡提来到新疆吐鲁番地区之时,当地的官商巴依长期剥削百姓,他与动画中的阿凡提一样与巴依老爷斗智斗勇,为百姓争取权益,是当地百姓心中正义的化身。

因此在吐鲁番地区才有流传着阿凡提的传说。在吐鲁番的葡萄沟也有了阿凡提的故居,这里是他曾经到访之地。

土耳其人!!!!!

阿凡提并非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本名叫霍加.纳斯尔丁;也有人叫他纳斯尔丁.阿凡提或毛拉.纳斯尔丁。“阿凡提”不是人名,正同“霍加”和“毛拉”一样,都是对人的尊称。“阿凡提”意为“先生”、“老师”,“霍加”、“毛拉”则是伊斯兰教宗教人士的尊号。

阿凡提的家乡不在新疆,而是十三世纪的土耳其。他于回历六0五年,也就是公元一0二八或一0二九年,出生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霍尔托村。他同父亲一样,都当过

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而且还是一位精通伊斯兰教的神学家。在土耳其伊

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他的一张画像。他长着很长的胡须,头上戴着很大的缠头,身子骑在一头瘦小的毛驴上。据说,他骑毛驴的方法很特别,是背朝前,脸朝后。他对他的学生解释说,假如我面朝前骑在毛驴上,你们就会落在我的背后;假如你们走在我的前面,那我又只能看见你们的背脊,因此我选择了一种最好的骑毛驴的办法,就是背朝前,脸朝后,这样就解决了一切难题,而且能更方便地看着交谈的人,这样也就显得更有礼貌。

阿凡提活到七十六岁高龄,最后在土耳其南方的阿克谢希尔城逝世,他的坟墓至今尚存。据说,他的坟墓是根据他的最后一个笑话,也就是他的遗言建成的。他的坟墓不是埋在泥土里,而是建在四根柱子上。柱子四周空空,没有砌墙,但是在墓地前面的大门上,却装上了两把大木锁,谁到这里一看,都会由不得发笑。

阿凡提一生讲了无数个故事,他用聪明、机智、幽默的语言,嘲笑了人们的愚昧、无知,讽刺了统治者的荒唐、残暴,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因此,几百年来,阿凡提的笑话和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

吐鲁番早上的太阳一出来就给你下马威,似乎烈焰正在蓄势带喷,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炙烤。酒店前台说,这儿早上七点多气温一般就是三十几度,中午一般四十五度以上,他们已经习惯了。

着实是吓人的地方,我们带着惊惧唏嘘着出了酒店,前往葡萄沟。希望葡萄沟能给人带来一丝凉爽。

导航把我们领到了葡萄沟的入口大门,我们在新建的游客中心宽敞空旷的大厅里买了七十元一张的门票。

果然是葡萄沟,名副其实,极目处是葡萄的天地和海洋,望不到头。

木头搭成的方形门拱,一直向前方延伸成长廊。葡萄藤迂回爬上顶,绿色的叶子遮住了吐鲁番火一样的阳光,即将成熟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从木架上垂下,连同叶子在地面形成斑驳的荫凉。如果打开车窗,能感受到阴影处的清凉。新疆就是这么神奇,凉爽与火热是鲜明的对比。

我们沿着葡萄长廊走了约两公里,到了一个观光点。维吾尔族的妇女裹着面巾打手势指挥车停在合适的位置。

从长廊右侧进入另一片横向分布比较自由的葡萄棚架园,到处都是果实饱满水灵诱人的葡萄串。

同行的Y忍不住偷偷摘了几个葡萄粒,我们背过维吾尔族的妇女,赶紧将葡萄粒塞进嘴里,看着‘’采摘葡萄罚款一百元‘’的牌子,相视一笑,有偷吃禁果的恶作剧喜悦。

现在想来,亚当和夏娃当初是不是也有着我们此刻的心情。

沿着葡萄架下的荫凉通道朝东南方走,太阳已经很高了,阳光曝晒处,火辣辣的烤热。前面前面有一一个夕阳红的旅行团,导游一手举着喇叭,一手拿着小红旗,引导老人们往前走。

我们跟在旅行团里,走进了阿凡提故居。两扇陈旧的木门里,是一个不大的小院,右手是一个简易棚,棚下端坐着有长长白胡子的老人。导游说,老人一百零三岁,有愿意照相的,可以跟老人合影,沾点老神仙的仙气,合影一次二十元。

出了阿凡提故居,朝右前方走,是巴依老爷的豪宅。与破旧简陋的阿凡提的家想比,巴依老爷的宅子的确阔气。多种色彩的雕梁画栋从外表上与穷人家的纯一色土墙就显示了极大不同。

小时候在广播上听到贫穷善良却充满智慧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斗智斗勇的故事至今扔在记忆里。儿时的感觉是那么遥远,似乎只是一个历史传说,或者是文学家编来供孩子们欢乐益智的故事,人物自然是不存在的。

故居的存在,让人明白故事也是有来源的,只是,故事仍然流传,却早已不见故事中聪明贫穷和愚蠢富有的人们。想来,久远故事的殊胜与现实故居的寂空两相对照,更让人觉着时光的倏忽飞逝,恍若神话。

(三)

走过横竖布局的长廊尽头,前面是台阶,台阶上是人工建造的假山和喷泉瀑布。游客大多就此停步,戏水拍照,与哗哗水流比热闹。

旁边坡上斜刺里一条一尺来宽的踩踏小路,沿陡坡蜿蜒而上。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正从上面下来,擦着红扑扑脸上的汗珠,对着下面的父亲模样的人,连说,太热了太热了。

我们问他上面有什么。他说,只有一个‘火焰山’的牌子。难道葡萄沟后面的山就是传说中火焰山的一部分吗。

后来从假山左手平台边长廊中介绍葡萄沟历史的文字中得知。葡萄沟是火焰山中一道河沟,葡萄的栽种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后的十六国时期,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对于火焰山的确认让我们有了上山的渴望。想那《西游记》里,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傅顺利前行,三借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的火,那是怎样的神奇啊。

和Y戴了帽子蒙了面纱,全副武装顺着小路迂回上行到了半山腰。

往下看,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是三五成群的游人。往上看,不太高的山丘表面是焦黑的浮土,光秃秃一个绿色植物也没有。

太阳当空照着,焦灼日光下没有一丝生气,远近的空气中蒸腾着游丝般的热浪。阳光下和树荫下是截然不同的感觉,此刻,全身像被炙烤般灼热,左右看看,只有我和Y上了火焰山,同行的朋友和其他游客都坐在已经看不见的葡萄架下。

到了写着“火焰山”的石块立着的碑前,我们已经热的快要窒息了,赶紧拍了几张照片下山。然而,到了晚上,同行的朋友就发现我和Y成了红脸关公,上火焰山的那一会儿功夫,尽管我们蒙着面纱,也被高温灼伤了皮肤。才知火焰山真正名不虚传。

顺着葡萄沟里的观光指引牌箭头所指方向,我们走过两边是好大钻天白杨树的木板路,再走过芦苇摇曳流水哗哗的小河,看到浓荫深处的王洛宾纪念馆。纪念馆不是很大,游客也不多,里面主要展示了王洛宾的生前图片资料。门口柜台处出售王洛宾民歌碟片,还有关于他的书籍。

对于王洛宾,我最早的记忆是《在那遥远的地方》那首歌,然后就是三毛与他的一段没有结局的情感。

这不太起眼的纪念馆在整个风光旖旎的葡萄沟里只是一个人文景观。而王洛宾在新疆文化里却是不可不提的符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493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