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泉州新车站步行约360米,到达海关大楼站
2、乘坐48路,经过8站, 到达泉山门停车场站(也可乘坐5路)
3、步行约120米,到达
晋江华侨职校位于晋江市福厦高速公路口,南紧依晋江市区,北临泉州,交通方便。占地面积240亩,是泉州市占地面积最大的职业中专学校,环境幽美,布局规划严密科学、美观大方,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2002年,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与晋江华侨中学分离,整体搬迁至市区双龙路463号(西园街道赖厝)。2004年2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省级重点职校,发展速度较快。泉州市政府、晋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的整体规划。华侨苏千墅先生非常关注学校的发展,长期致力支持学校的建设事业,先后捐资1000多万。目前,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实训楼、图书楼等基础设施教完善。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牢牢把握德育为先,教学为主,技能为重的办学思路。被确认为平安校园、市级文明学校、泉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泉州市创建安全学校先进单位、泉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是中国轻工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目前,学校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在校生1800人左右,教职工150人。学校主动适应泉州、晋江经济社会发展,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鞋类设计与管理、工艺美术、印刷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幼儿教育、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现代办公与信息处理、经贸英语等10多个专业。学校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教育学生学做人、会求知、健身心、育特长,教育学生学一项技能 、谋一份职业、 干一番事业。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整体改革的思路和长远规划;办学效益显著,为社会输送了上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以娴熟的技能成为社会抢手的人才,就业率高达98%。2005——2007年三年招生2300多人,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成效显著。
学校历来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在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学校与多个单位联合办学。如:与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校、晋江汽修厂等联办汽车维修专业;与北京市皮革工业学校、李氏运动鞋设计中心联办鞋类设计与管理专业、与晋江市商务局联办财会、办公、英语、电子商务等专业等等。06年夏天,在晋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促成联办单位晋江汽修厂整体搬迁到晋江华侨职校校园内,成为我校汽修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从此,我校实现了“前厂后校”的办学模式。这是泉州乃至全省校企合作的新典型。学校实训大楼10月份竣工,投入使用,将使校内的实训基地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实习实训更加方便有效,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开办中短期培训班,为社会培训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办学形式多样化。今后,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新形式、新思路。
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定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与省内外西部地区学校合作办学机会。注重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逐步探索学分制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手段现代化。推进专业建设,完善专业设置。学校因材施教,教育教学模块化,除开设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外,还针对现代学生需求,开设了15种选修课、成立22个兴趣小组、组建8个学生社团组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继续教育;引导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学校拥有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0%,有研究生5名;中、高级职称占40%。目前,我校有多名泉州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联办单位常年派技术骨干来校协助教学、实训。学校还根据教学需要聘请大学教授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全校教师教学科研劲头十足,成果丰硕,每学年原创高质量论文近50篇。
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德育放首位,育人全方位。学校德育工作以“五爱”为主要内容,以基础道德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师德教育为导向,以“文明班级”评比为载体,根据职校学生特点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为目标,注重过程管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境育人。学校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创立并健全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校园文化多,育人讲氛围。我校校园布局合理,设计新颖别致,环境幽雅温馨,是学习的好场所。每年都召开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每年都在“三八” 节、“五·一” 节、“五·四”、“七·一”、国庆节、“一二·九”等重要节日,举行篮球赛、歌咏比赛、猜谜、书画展、朗诵、联欢晚会等活动,既寓教于乐,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五爱”教育。学校建立了文化长廊,利用墙报、黑板报等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成立记者站、广播室等,使学校宣传工作做到立体化,使广大师生每时每该都能听到正确的声音,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达到使学生耳濡目染,纯洁心灵,尊崇高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