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在哪?

研究手段2023-03-25  17

东距山东省会济南市80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阿胶之乡”,西距“江北水城”聊城市25公里、绿地东阿县位于山东省泰山脚下、民间杂技摇篮。

东阿县是“中国阿胶之乡”、佛教音乐之滥觞、“中国喜鹊之乡”,是三国曹植封地,是以“蓝天、白云、碧水”为特色的花园式人性化生态城市,黄河岸边

东阿县地处鲁西平原,东依泰山,南临黄河,隶属“江北水城”——聊城市,为中国阿胶之乡、喜鹊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地处东经116°12’至116°33’,北纬36°07’至36°33’,总面积787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2个街道、1个工业园区,共有559个行政村,42万人口。 县人民政府驻铜城街道,邮编:252200。代码:371524。区号:0635。拼音:Dong'e Xian。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东阿县辖7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工业园区。分别为:铜城街道办事处、新城街道办事处、顾官屯镇、姜楼镇、刘集镇、鱼山乡、大桥镇、牛角店镇、姚寨镇、高集镇、陈集乡、东阿工业园区。 [编辑本段]特产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有关阿胶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距今约有二千年。书中写道: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珂。”可见阿胶最初是用牛皮熬制的。传至唐代,人们发现用驴皮熬的阿胶,药用功效更好,便将牛皮改为驴皮,并沿用至今。 [编辑本段]东阿历史 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汉置东阿县,仍属东郡。三国时为魏地,亦隶东郡。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南北朝大明元年(457)并入谷城县。北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代,属兖州济北部。唐武德四年(621),属济州,隶河南道。天宝元年(742),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唐天宝十三年(754),改属郓州东平郡。大历元年(766),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唐元和十四年(819)改隶天平郡。五代十国时,属郓州天平节度使。宋初,属京东路;庆历元年(1041)改隶西路安抚使;政和五年(1115)属大都督府,建炎元年(1127)改隶东平府。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九年(1272)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东阿属之。明初属东平府,洪武八年(1375)隶济宁府东平州,洪武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隶泰安府。1913年属山东济西道,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7年废道级建制,直隶山东省,1937年后属山东省第六区。1940年建立东阿县抗日民主政府,隶鲁西行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第一、四专署合并为第一专署,东阿属之。1945年8月,改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隶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12月,东阿县撤销,其辖区分别并入寿张、茌平二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1967年聊城专区改为地区,随改属聊城地区。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聊城市,随之改属聊城市。 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改称阿,仍隶齐国。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旧志称:“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征战,废垒遗墟,见于经史者不一而足。” 汉置东阿县,属东郡。三国时期为魏地,隶属同汉。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南北朝时期,因南北分裂,政权迭易,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 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朝,东阿属兖州济北郡。621年(唐武德四年),属济州,隶河南道。742年(天宝元年)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754年改属郓州东平郡;766年(大历元年),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819年,郓州属天平郡,东阿随之改隶。五代十国时期,东阿属郓州天平节度使。宋初,属京东路;1041年(庆历元年)置西路安抚使,东阿随郡改隶;1115年郡升为大都督府,1127年改为东平府,东阿均属之。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初,隶东平路。1272年,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司六县,东阿属之。明初属于东平府,1375年(洪武八年)隶济宁府东平州,1385年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属泰安府。 1912年(民国元年),东阿隶山东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隶山东省府,1936年隶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县人民政权建立后,隶鲁西行署运东专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冀鲁豫行署,下辖7个专署,东阿隶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一、四专署合并为一专署,东阿属之。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1949年8月,隶平原省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东阿随聊城专署该隶山东省。1958年12月,东阿建制撤消,各公社分别并入寿长、茌平两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1967年专区改为地区,东阿属山东省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境域沿变 东阿始置县时,县治在今阳谷县境内,其管辖境含阳谷县大部分。东以济水为界,与谷城县相分;东南及南部为须昌、寿良地,西南及西部为今莘县、聊城,北及东北为茌平、临邑县地。 南北朝时期,东阿、谷城两县曾出现合分、分合局面。刘宋孝武大明元年,东阿并入谷城;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谷城并入东阿。此后,谷城县不复存在,县城亦随之废弃。东阿境域扩大。东及东南遂与肥城、东平相连。 隋朝置阳谷县,东阿西南部划出属之。《续山东考古录》载有“隋置阳谷县,约得汉东阿地十之六、七”及“阳谷县,后魏东阿地”的记述。《阳谷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城东五十里有阿井,此井旧属阿邑,今并属阳谷县。”北宋太平兴国后,因黄河冲积,北部邻边县卢县(今铜城西部)废,部分划归东阿。铜城镇自宋为东阿地。 明初,县治迁至东阿镇(今属平阴县)。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至平阴县界7.5公里,西至阳谷县界25公里,南至东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县界30公里。 清代,境域略有变动,县境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县城至边界县距离,除西至阳谷县界缩短5公里外,其余与明代同;东北至平阴县界7.5公里,东南至东平县界15公里,西南至寿张县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县界22.5公里。 民国初期,境域与清同。1932年,东阿与阳谷邻界的部分村庄作了调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东阿周边地区曾归属平阿、张秋、徐翼、河西等县。1947年冬,县机关迁驻铜城。 1949年8月,东阿境域界定。原属东阿黄河以东村镇及西南张秋一带划出,原属平阴、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东阿,茌平与东阿交错为邻的村庄,以赵牛河为界北归茌平、南属东阿。 [编辑本段]东阿简介 现在的东阿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之滨,东经116º12´至116 º33´、北纬36º07´至36º33´,总面积787平方公里,辖7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43万人口。是中国阿胶之乡、中国喜鹊之乡、中国梵呗音乐发祥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 东阿历史悠久,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曹植曾为东阿王,鱼山留有曹植墓葬,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阿为阿胶之乡。阿胶因出东阿而得名,已有2000多年历史,东阿阿胶曾多次获国际国内金奖;东阿地下水为优质饮用矿泉水;东阿建材资源比较丰富,为鲁西地区唯一的有山县,同时与泰山山脉一河之隔,取山石资源十分方便,近几年已发展成鲁西平原的建材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东阿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东阿人的开放意识日益强化,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在新的世纪,东阿人民将以更加执著求实的精神,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进步的新东阿。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县境依傍黄河百余里,引黄济津、济卫工程的渠首均在东阿。东距济南市80公里,西距聊城市25公里。毗邻京九、京沪、济邯、济馆等交通动脉,105国道和三条省道贯穿全境,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适中,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4ºC,年平均相对湿度64.6,年平均降水量563.3毫米,年平均日照23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36天。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西汉设东阿县。据《尔雅》:“大陵曰阿。”东阿即齐阿邑,西阿属赵。据《泰安府志》:“郡秦属东郡,汉置东阿县。盖以阿属东郡而立名。” 1996年8月12日,撤销东阿县高集乡,设立高集镇(鲁政函民字[1996]41号)。 2000年,东阿县辖5个镇、9个乡。总人口413735人,各乡镇人口: 铜城镇 71903 刘集镇 43306 牛角店镇 31508 大桥镇 21367 高集镇 26895 关山乡 24371 单庄乡 27622 黄屯乡 25949 姜楼乡 27588 顾官屯乡 36699 陈集乡 24939 杨柳乡 15852 姚寨乡 17175 大李乡 1856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5月14日,省政府批复同意:东阿县撤销顾官屯乡,设立顾官屯镇;撤销姚寨乡,设立姚寨镇。以上2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东阿县辖8个镇、2个乡。 2003年10月8日,东阿县撤销铜城镇,设立铜城街道办事处和新城街道办事处,铜城街道办事处机关驻铜鱼路8号(原铜城镇人民政府驻地),新城街道办事处机关驻金光路7号。

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改称阿,仍隶齐国。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旧志称:“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征战,废垒遗墟,见于经史者不一而足。”

汉置东阿县,属东郡。三国时期为魏地,隶属同汉。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南北朝时期,因南北分裂,政权迭易,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

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朝,东阿属兖州济北郡。621年(唐武德四年),属济州,隶河南道。742年(天宝元年)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754年改属郓州东平郡;766年(大历元年),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819年,郓州属天平郡,东阿随之改隶。五代十国时期,东阿属郓州天平节度使。宋初,属京东路;1041年(庆历元年)置西路安抚使,东阿随郡改隶;1115年郡升为大都督府,1127年改为东平府,东阿均属之。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初,隶东平路。1272年,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司六县,东阿属之。明初属于东平府,1375年(洪武八年)隶济宁府东平州,1385年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属泰安府。

1912年(民国元年),东阿隶山东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隶山东省府,1936年隶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县人民政权建立后,隶鲁西行署运东专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冀鲁豫行署,下辖7个专署,东阿隶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一、四专署合并为一专署,东阿属之。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1949年8月,隶平原省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东阿随聊城专署该隶山东省。1958年12月,东阿建制撤消,各公社分别并入寿长、茌平两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1967年专区改为地区,东阿属山东省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境域沿变 东阿始置县时,县治在今阳谷县境内,其管辖境含阳谷县大部分。东以济水为界,与谷城县相分;东南及南部为须昌、寿良地,西南及西部为今莘县、聊城,北及东北为茌平、临邑县地。

南北朝时期,东阿、谷城两县曾出现合分、分合局面。刘宋孝武大明元年,东阿并入谷城;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谷城并入东阿。此后,谷城县不复存在,县城亦随之废弃。东阿境域扩大。东及东南遂与肥城、东平相连。

隋朝置阳谷县,东阿西南部划出属之。《续山东考古录》载有“隋置阳谷县,约得汉东阿地十之六、七”及“阳谷县,后魏东阿地”的记述。《阳谷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城东五十里有阿井,此井旧属阿邑,今并属阳谷县。”

  北宋太平兴国后,因黄河冲积,北部邻边县卢县(今铜城西部)废,部分划归东阿。铜城镇自宋为东阿地。

明初,县治迁至东阿镇(今属平阴县)。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至平阴县界7.5公里,西至阳谷县界25公里,南至东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县界30公里。

清代,境域略有变动,县境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县城至边界县距离,除西至阳谷县界缩短5公里外,其余与明代同;东北至平阴县界7.5公里,东南至东平县界15公里,西南至寿张县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县界22.5公里。

民国初期,境域与清同。1932年,东阿与阳谷邻界的部分村庄作了调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东阿周边地区曾归属平阿、张秋、徐翼、河西等县。1947年冬,县机关迁驻铜城。

1949年8月,东阿境域界定。原属东阿黄河以东村镇及西南张秋一带划出,原属平阴、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东阿,茌平与东阿交错为邻的村庄,以赵牛河为界北归茌平、南属东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453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