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忙。。。。求一篇文章,说明白求恩的事迹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并分析人生价值的本质是什么?

昆虫记被誉为2023-03-25  25

看过毛泽东主席的《纪念白求恩》,人们想知道白求恩更多的故事;看过电影《白求恩》,会给人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感觉。真实的白求恩如何?这里请一位当年给白求恩大夫当过小助手的老人,给大家讲讲几段真实的白求恩的故事。

1938年-1939年,诺尔曼•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进行战地医疗服务期间,当时十六七岁的八路军战士姚喜魁边跟白求恩医生学习边给他当消毒员、护士和手术帮手,并且一直负责管理白求恩在模范医院的医疗器械,直至白求恩逝世。

姚老身材魁梧,满头银发,除了视力减退,难以真切看清三四寸照片上的人象以外,精神矍铄,说话语似洪钟。谈起六十多年前和白求恩医生相处的往事,老人记忆犹新。

 三次报到,两次被白求恩赶走

1938年5月的一天,当姚喜魁在八路军115师留守五台县松岩口村的一个刚刚建起的医院,带着几个民工日夜不停地照料一些重伤员时,又接受了一个新任务。那天,按领导的要求,他手端洗脸盆,肩上搭条干净的白毛巾,和其他战友一起迎接从延安赶来的外国客人。其中一位客人头发花白,谢顶,大约四五十岁的样子,一米八几的个头,消瘦但很有精神。这个外国人看见姚喜魁端来脸盆,就把手洗净,用毛巾擦干,不管别人怎么招呼和安排他休息,坚持让人带着到医院里去,查看伤病员病情。他表情严肃,边看病号嘴里边呜哩哇啦说着什么。看到不顺眼的地方,更是一脸不满,指手划脚,声音很大……。大家就对这个瘦高个的外国人有点怕。当时才十六岁的姚喜魁也有点怕,但是,领导又偏偏安排他跟着这个脾气有点大的外国老头工作。

姚喜魁奉命到白求恩那里报到。当时白求恩正在给伤员疗伤,屋里没有别人,白求恩看到一个满脸孩子气的小兵竟然跑进了病房,当下就赶他走。小姚想解释但由于没有翻译,只好回去。

第二天,姚喜魁又来找白求恩。白求恩认出他就是昨天来“闲逛”的小兵,还是挥着手,呜哩哇拉地赶他走。姚喜魁心想:是领导派我来的,你为什么赶我?我不走。

姚老说到这里,双手比划着:“白求恩的个头高大,手上也有力气。他见我不走,就一把将我拽起,从屋里提到外面,像扔东西一样丢了出来,很生气。我那时小,也不懂事,觉得这个外国人真怪。事后才明白:白求恩对伤员很关心,就怕外人来造成污染,害怕影响伤病员休息。”

姚喜魁第三次又来到医院。这次白求恩身边多了个翻译,将原委说了,白求恩恍然大悟,歉意地看着姚喜魁,又是握手,又是拍肩膀,表示误会。

姚喜魁也有一张这样的照片,是白求恩的翻译当年给他的。

 组建“模范医院”,发挥示范作用

姚喜魁很快清楚了,这个感情外露的外国人,就是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先到延安,随后来到这里的白求恩大夫,加拿大人。

姚老说,当时虽然害怕白求恩大夫的火爆脾气,但是更佩服他的工作能力和对伤病员无微不至关怀的态度。大家也慢慢知道了,白求恩在延安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不怕危险,主动要求到前线来救护伤员。

姚老回忆说,和白求恩同时来的,还有一个美国医生,好像姓鲍。来了不长时间就走了,说是这里药品、器械短缺,他要回去采购。但他走了后再也没有见人。相反,白求恩医生来到晋察冀边区不久,就跑遍了几个医院和分区卫生部门,看到这里的医疗条件简陋,好多伤员都住在老百姓家,分散又混乱;遇到打仗伤员多的时候,经常是一个看护员带上几个民工照料二三十个伤员,护理员都是半路出家,许多医疗基本常识都不懂。于是,白求恩提议建立一个“模范医院”,为边区医疗人员和医院、卫生所作培训和示范。

所谓的模范医院其实就设在村里的一间破庙里。庙的正厅作手术室,图的是宽敞、明亮,光线好。手术台搭在庙里的神像前,手术台上面的屋顶扯了个布棚,防止上面掉土。东厢房的几间屋子作病房,加上美加医疗队带来的几件基本医疗器械,一家在当时称得上“正规”的医院就这样建起来了。

但是,还缺医疗教材,缺野外手术器具、器材。姚老回忆说,当时,白求恩大夫自己画图,找来铁匠、木匠等,一边靠翻译向他们解释,一边指导他们做出了托马斯夹板、牵引架、背靠木架,还有便于携带转移的驮箱等。

当时手术器械的消毒就用老百姓家的大锅,放在里面煮。纱布也很缺,经常是用过之后收起来,洗干净,太阳晒干,用大锅蒸过后再用。

为了培训和示范医护技术,白求恩晚上常常编写教材。《初步疗伤三少》、《消毒十三步》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采访姚老时,他不假思索,当下就说白求恩总结的《初步疗伤三少》就是要医务人员明白,要到最前线去救治伤员,这样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不会因为盲目搬动而出现重复骨折,二是不易出现新的大出血,三是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关于《消毒十三步》,姚老说,实际就是对各种医疗器械和其他用品如何消毒的解释和要求。白求恩大夫写出来后,由翻译员翻译出来,具体就由消毒员兼手术助手姚喜魁学习并进行示范。姚老记得,当时延安还来人拍了他示范“消毒十三步”的电影片。据说要向其他部队医院、卫生部门推广。

一个幽默的老头,一些愉悦的笑话

  白求恩不会说汉语,和周围的人交流就靠眼神、手势。平时记人名只记姓,他称姚喜魁“药”,翻译姓董,他常常念成“桶”……闹出过不少笑话。

白求恩和翻译分住两间房,白求恩常常自己出去到村里各处查房看望伤病员。一次,他在巡查中可能发现了问题,就有点发火,翻译不在身边,姚喜魁和医护不知道他对什么不满意,愣在那里看着他。白求恩一边挥着胳膊一边连声喊“桶”,姚喜魁赶紧拿来一只木桶。白求恩见状,一脚把木桶踢到了一边,嘴里仍然喊着“桶、桶”,姚喜魁一看不对,马上又拿来一只铁桶,又被白求恩踢到了一边。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董翻译来了,这才弄明白白大夫为什么发火、踢桶。董翻译说,他说“桶”,就是找我,你们以后记住就行了。

一次,白求恩到一分区巡查伤病员,临走时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为他开欢送会。讲话的台子是用门板和凳子临时拼起来的,一次只能上去一个人。白求恩和战士们坐在台下听杨司令员致词,由翻译翻给白求恩听。轮到白求恩致答谢词时,他忽然好像站不起来了,接着招手让翻译和旁边的指导员架着他的胳膊,将他搀上台。上台后,他弓着腰,哑着嗓子断断续续地说话,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大家看着都有点吃惊。忽然,他猛地一下直起腰,用洪亮的声音对大家说:“我虽然快50岁了,但身体很健康,我是来抗战的,不是来享福的!谢谢杨司令的关心,但是不要照顾!”大家明白过来,立时掌声一片。

白求恩在完县逝世,葬在唐县军城北关

1939年11月12日,诺尔曼·白求恩因医治伤员受到感染而逝世。关于白求恩逝世的地点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河北完县,一是河北唐县,查人民网,居然同时出现两个地点而没有任何说明。(见下图)

白求恩到底在哪里去世?姚老说,他无法确定,但是可以证明白求恩是在军城北关埋葬的。他当时参加了埋葬仪式,可以证明。

姚老说,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经常巡回医疗。1939年秋天,他因双脚感染没有随同白求恩出去巡回。后来听说白求恩大夫牺牲了,由民工抬着遗体,走了好几个晚上(由于鬼子扫荡,白天不能走),抬回军城北关才埋葬了。由于完县、唐县紧邻,他说他搞不清这个军城是哪个县的。经笔者核实,军城北关应属于唐县。

按照姚老的这些说法,可以这样判断:白求恩逝世的地点正是敌我交战的前线即完县。因为在这里有战事不宜处理他的后事,也不便于在白天大目标行动,所以才安排人抬着白求恩的遗体回到相对安全的唐县安葬。

姚老说,由于白求恩大夫威信很高,战士们把他看成后方医疗的强大后盾。有人就说,上前线负伤只要不算太重,白求恩大夫都有办法。白求恩去世后,怕影响大家情绪,上级领导封锁了好几天消息,直到他正式下葬的那天。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大批伤员。

1938年1月8日,加美医疗队携带一批药品和手术器材,从温哥华乘船赴中国。登船前白求恩给前妻弗朗西丝写了告别信。1938年1月20日抵达香港,收到了美国共产党中国局通知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安排加美医疗队乘飞机至武汉。

在武汉等待北上期间,白求恩与伊文到汉阳基督教长老会医院(今武汉市第五医院)帮助工作;医生帕森斯决定留在武汉国统区,白求恩明确拒绝了在蒋中正所领导的国民政府管辖区工作,而转而帮助中国共产党。

经过在武汉的军委会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安排,1938年2月22日,白求恩与伊文及基督教传教士查德·布朗医生一行运送医疗物资的数十辆大车离开武汉,经战乱中的河南、陕西潼关渡黄河到山西风陵渡、运城、至临汾附近的八路军总部。

这时遇到日军沿同蒲铁路南下进攻,白求恩一行又经潼关转道于3月20日抵达西安,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负责人林伯渠的安排下,最终于1938年3月31日抵达延安。

4月1日与毛泽东会面时,白求恩说利用他从北美带来的医疗器械足以组建一支战地医疗队,到前线就近抢救重伤员;毛泽东对白求恩说的伤员立即手术将有75%的复原率很高兴,表示会大力支持他的工作。1938年5月2日白求恩率一批医护人员离开延安前往晋察冀边区,成了一名战地医生。

简·伊文留在了陕甘宁晋绥边区,后于1939年初赴皖南新四军总部工作半年,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回忆录详尽回忆了与白求恩赴华的全过程。毛泽东致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同意任白求恩为军区卫生顾问,对其意见和能力完全信任”。

白求恩同晋察冀的木匠铁匠一起制造手术器械,他也帮助创立医生护士和医院勤务兵的训练,一再致信聂荣臻创办军区卫生学校大量培养医护人员。他也设计把包装箱用作手术台以及马背药箱。他曾创下了冀中齐会战斗在69个小时内为115名伤员动手术的纪录。

他在中国时期曾和毛泽东通信。白求恩在中国的一年九个月另十七天,写了很多信与文章寄给美国加拿大的机构与友人,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的抗战形势,呼吁国际社会为中国抗战提供经费、物资和人员援助。

白求恩原定于1939年10月20日启程短暂回北美为组建八路军后方医院与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筹款。这时遇上了日军发动对晋察冀冬季大扫荡。白求恩选择留下来参与反扫荡作战的医疗救治。

1939年10月29日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为一名腿部受重伤的伤员做手术,在日军迫近手术所时为加快手术进程,白求恩把左手伸进伤口掏取碎骨,一片碎骨刺破了白求恩的中指。3天后的11月1日白求恩为一名颈部患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做手术,手指处的开放创口遭到感染。

11月12日因败血症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农民邸俊星家去世。

扩展资料:

成就贡献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结核,仍然顽强拼搏,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在自己的身上实验大获成功。其独创的胸外科医术在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白求恩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了特许专利协议,后者负责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这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这些器械在当时处于极为领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白求恩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在医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白求恩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4月经延安转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近两年,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直至以身殉职。他的事迹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赞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求恩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442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