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疯狂的石头》在重庆哪拍摄的?


疯狂的石头是在重庆渝中区罗汉寺拍的罗汉寺位于渝中区罗汉寺街1号。占地5160平方米。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圯,改建龙神祠。后又称罗汉寺、古佛岩。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隆法和尚重修庙宇,并仿新都宝光寺建罗汉堂,泥塑五百阿罗汉,方改名罗汉寺。始建时的园池古迹今已湮没无闻,仅余"明碑亭"所嵌"西湖古迹"碑石,还依稀可辨字痕。寺内主要建筑由大山门、明碑亭、古佛岩、大雄宝殿、五百阿罗汉堂、禅堂、妙香餐厅等。古佛岩又称罗汉洞,长20多米,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称“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风格颇近大足宝顶山石刻。大雄宝殿中有许多佛教艺术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释迦佛的16位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有明代的"西方三圣"铜铸像,缅甸的"释迦牟尼成道玉佛",临摹印度壁画"释迦牟尼离宫出家图"等,为国内稀有之物。

重庆特有的城市景观和人文特色,备受电影大师们的青睐,以重庆为背景重庆味儿十足的影片层出不穷。

2006年,一部黑色幽默风格的影片《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成为了当年小成本电影中的最大黑马。它是鬼才导演宁浩的里程碑作品,感谢刘德华“亚洲新星导”的300万投资,小成本大回报,院线票房一路飘红,开启了国产黑色幽默喜剧电影的序幕。

大量的重庆方言和经典梗,令整部电影不但地道,且妙趣横生。

这部也是我们心中最具重庆基因的电影,延续至今的“疯狂效应”在魔幻的山城依旧有效。

本期“神雕侠旅”就用镜头,带大家跟着电影《疯狂的石头》,一起进入重庆的电影江湖,探访重庆“最疯狂的取景地”。

地址:新华上街索道南站。

"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 …”

电影开头那一幕,谢小萌在长江索道上跟美女搭讪,然后他就被高跟鞋狠狠地跺了一脚,疼得把手中的可乐掉了下去,砸中包科长的面包车,车顺坡溜下,撞了。

太经典了,这个开篇过了14年我都记忆犹新!

电影当年火的一塌糊涂,长江索道也跟着走红了,飞渡浩瀚大江之上,感受山城空中巴士,这个最具重庆特点的标签,被无限放大。时至今日长江索道只剩下一条,几乎班班都爆满,为了赶一趟人少的班次,早起当了第一。

长江索道是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万里长江上第一条大型跨江客运索道。全场1166米,连接渝中区新华路长安寺和南岸区上新街龙门浩。

一个挂篮、两根绳索,以每秒6米的时速,从上百米高的楼宇间滑到江心,再慢慢爬升回到山上,单程4分钟内可俯瞰重庆的山水和城市风貌。

长江索道有多受欢迎呢?它几乎是国内影视剧在重庆拍摄取景必选地,就算空镜也会带上小段。

地址:渝中区罗汉寺街7号

《疯狂的石头》中故事的主线是从罗汉寺开始的,第一次偷翡翠的追击战就是在寺内发生的;谢小萌找他老汉要钱也是来的这。

还有黑皮钻进下水道,车轮毂压着的也是罗汉寺门前的井盖子。

这盖子下面当年关着的,就是黄渤本人,哈哈!

在罗汉寺的拍摄中,也诞生了超多经典语录,例如:“骨头没遭筋遭老!”

“耶,耐克还出照相机?”

电影让这个钢筋森林里的佛境禅风成为家喻户晓的景点;精巧细腻的石刻、精雕细琢的窗棂、以及雕饰繁复的建筑群,重建后“古色古香”的罗汉寺依然值得一看。

在寺内游览最大的体会就是山城的建筑密度太高了,或许因为地处渝中寸土寸金的商业区,无论什么角度,背景里都有高楼大厦出现。

这种现代与传统、喧嚣与宁静的组合,很好地诠释了“闹中取静”之意,给人视觉和心灵上极大的冲击。

在后院的观音阁,我们找到了当年展出宝石的“剧场”。

守院的阿姨听说我们在寻找《疯狂石头》的拍摄地,倍感惊讶,“你们年轻人也知道这个电影啊?”

阿姨说老重庆几乎人人都看过《疯狂的石头》,没错,它也是我心中最地道的重庆电影,至今没有可以超越的作品,感谢宁浩带来的共鸣感。

地址:重庆南岸区融侨路

你对黄渤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子?

我记忆中的黄渤,是立交桥上“黢妈打黑”,嘴里塞满面包,撒腿狂奔的黑皮。

镜头一转,小强对偶像的COS简直是真情流露,“板命”奔跑,跑着跑着还真上了60码。

嘞个“夺命”的转盘路,就是重庆有名的融侨立交,720°度的旋转,双向四车道,一头连着融侨路,另一头连着双峰山路,高差巨大,远看就像三层转盘。

这条“魔鬼赛道”的口碑良莠不齐,有人觉得在这种螺旋路自带眩晕“绕起来打脑壳”,有些人例如我偏偏觉得这种感觉相当良好,毕竟是老司机。

要是黄渤当年会开车,肯定不会跑那么惨。

地址:渝中区观音岩下坡道,底侧连接纯阳洞顶侧通往抗建堂和电信村。

要说重庆人车技为什么那么好,那还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老司机!

让导航都崩溃的立交桥并不算什么,大不了就是重庆一日游。

山城特色的陡坡才是新手的噩梦,特别是手动挡的车,车技不好都回不了家。

观音岩金刚塔电信村是重庆排名前五的“绝命”陡坡,道路狭窄还有违停,坡道顶部的右转急弯,高度落差大,轮胎极易打滑。

这段“黑打老壳”的回忆让我想起《疯狂的石头》里电测村面包车溜车撞别摸我的梗,“耶,高 科技 哦,无人驾驶!”大概只有重庆的路才能拍出这么经典的桥段吧!

专程去了电测村,发现那个坡真的不算陡,于是回到金刚塔,挑战了一下原地起步。可能是个子矮坡度陡,站在路顶拍摄小强说,我才是真的开出了“无人驾驶”的精髓。

地址:渝中区左营街鑫龙大厦天桥。

如果说重庆的桥转起来头晕,那么重庆的路就是走起来废腿。

不过耿直的重庆人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了爬坡上坎的难题。

于是楼与楼之间,楼与山之间就出现了许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花式天桥。

左营街天桥比魁星楼的长,一端连着路,一端连着居民楼13层,距离地面40米,也是谢小萌泡妞的地方!

踏上天桥,真是走着走着,就毫无防备的悬空了,设想如果把它改成玻璃栈道,太上头啦!

站在桥上看风景,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我时常感慨重庆是一座不容易审美疲劳的城市,以江为池、临崖而筑,从摩登高楼到烟火气的老街市井味的老巷子,全都被错综复杂方式串联在一起,可谓名副其实的“重庆森林”啊!

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4号-附5号。

打卡最具电影感的一个拍摄地,虽然影片中的镜头不多,但凭它的气质和 历史 感都值得你去坐一坐。

1987年,为了留住黄桷坪交通运输公司的员工食堂,一位川美教授默默支付了10年的租金,做成茶馆,因为属于黄桷坪运输公司,所以就取名为“交通茶馆”。

曾经这里的茶客是码头的袍哥、讨生活的棒棒、黄桷坪的居民,游手好闲的街娃,于是就有了扯不完的家长里短,江湖道理,偶尔街娃还要打打架,发泄一下无处释放的精力。

如今这里的周末几乎全是外地来的游客,一坐难求。

穿过极不起眼的入口,长年被油烟熏得黑黄的土墙,满目疮痍的四方桌,老虎凳上的白炽灯管永远忽明忽暗,煤气炉上噗噗冒泡的长嘴水壶,以及传统的青花盖碗茶,沧桑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就算游客再多,在这依然有一群人,自成了江湖。

老头儿些嘴里操着正宗的重庆方言,手上拨弄着年轻人看不懂的长牌,烟雾袅绕中,手脚随意往桌椅上一靠,嘴上聊的从鸡毛蒜皮到粉刷航空母舰,竟摆些“悬龙门阵”。

这就是重庆老江湖的姿态, 相比那些 时尚 和新潮,我更喜欢这种不加丝毫粉黛的模样,这才是最地道的重庆人嘛!

什么是电影感,这不就是最棒的电影感吗?难怪当年宁浩在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写出了《疯狂的石头》。在某种程度上,越底层才越有生活气息,越冲突才越有吸睛亮点。

到交通茶馆窥探一番老重庆的生活,稍微有点情怀的人,都绝对不要错过哟!

寻常生活中的疯狂,想必说的就是重庆吧!

依山而建,靠水而居,重庆的美还在于它对文化的包容,让来此的人舒服,自在。

这样“疯狂的重庆”,你爱了吗?

2019年的新年,导演宁浩来到重庆跨年。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故地重游”四个字,下面配满了九张图片,都是他拍摄的渝中区罗汉寺附近的照片。现在的宁浩是著名导演、监制,执导的《心花路放》票房超过10亿元,监制的《我不是药神》票房超过31亿元。

2005年,同样是在渝中区罗汉寺,宁浩拍摄完成了自己的电影《疯狂的石头》。那时候的宁浩,还是一位新人导演,只拍过《香火》《绿草地》等为数不多的影片。

《疯狂的石头》剧本在重庆完成

创作时没想过能够上映

现在的重庆,早已成为了影视圈最热门的取景地,每年有上百部的电影、电视、综艺、网剧、网大等来重庆拍摄。当然在10多年前,重庆并不像现在这样受到剧组和导演的青睐。2005年,宁浩作为编剧和导演,一边写《疯狂的石头》的剧本,一边到处寻找合适的拍摄地。“当时没有钱,只有去自己去过的地方选,准备从里面找一个地方来拍。”那时候宁浩从未来过重庆,重庆也压根不是他的备选地之一。

宁浩就这样写着剧本到处溜达,他和岳小军来到了大理,岳小军是《疯狂的石头》另一位编剧,也是片中小军的扮演者。在大理宁浩和岳小军偶然认识了一位重庆女孩,不停地给他们说重庆有多好。“那个时候还很年轻,说走就走,我们就说去重庆看看。”

已经过去了快14年,宁浩对当时的重庆记忆犹新。“一来就很喜欢,到的第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就觉得重庆很嗨很爽,重庆人也都很豪爽。”宁浩当时住的小旅馆,就在得意世界旁边,可能条件比《疯狂的石头》里的招待所好一些,“但楼下车很多,一堵车司机们就不停地按喇叭,那场面太沸腾了。”也许这就是导演的特别之处,宁浩一点也不觉得闹,“很好,非常适合《疯狂的石头》这个故事。”

宁浩决定在重庆拍摄《疯狂的石头》,也放弃了接下来去其他城市看景的计划。其实不仅是在重庆取景拍摄,《疯狂的石头》的剧本也是在重庆创作完成的。因为朋友介绍,宁浩搬去了重庆大学后门的招待所,在那里住了下来,继续写《疯狂的石头》的剧本。“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就在重庆边写边玩,在解放碑、渝中区、川美、重大这些地方逛。”说到这里宁浩笑了,双手摊开,手臂上扬,“那时候创作没有现在这么焦虑,觉得这部电影根本不会上映,没有希望,纯粹就是 娱乐 。”

重庆很难被“格式化”

要来重庆建内景基地

《疯狂的石头》中让黄渤吃尽苦头的井盖。

拍完《疯狂的石头》后,宁浩再来重庆已经是2012年,在他执导的《黄金大劫案》上映时,他来到重庆宣传电影。第三次来又是一个6年之后,2019年的新年,宁浩来到重庆跨年,还去罗汉寺附近,拍下了当时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宁浩找到了《疯狂的石头》里最经典的井盖,黄渤饰演的黑皮,在井盖下的下水道中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有意思的是,当年就是因为一辆白色 汽车 压住的黄渤出来的井盖,10多年后宁浩拍摄的照片中,井盖上也停放着一辆白色 汽车 。

宁浩2019年元旦拍摄的罗汉寺附近的井盖。

“重庆的变化挺大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宁浩望着采访间窗外重庆的高楼,手指着远方,似乎在寻找他记忆中的重庆。“重庆是一个特别丰富的地方,不论是视觉还是生活,都特别丰富。”在宁浩看来,电影的第一要素就是视觉,“重庆非常适合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中国很大,但像重庆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却不多,重庆确实是一个好的电影拍摄基地。”城市化进程让中国的很多城市的面貌趋同,但宁浩却不担心重庆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重庆人本身的性格,会让重庆的文化生生不息,重庆是很难被‘格式化’的。”

10多年的时间里,宁浩来重庆的次数其实并不多。“我很喜欢重庆,对重庆也很有感情,确实太忙了,没有机会多来。”宁浩说自己每次来都会去罗汉寺,“有机会再来重庆拍电影”。宁浩也对重庆的电影工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重庆的外景已经足够丰富了,我觉得重庆可以建一个大的内景基地,建专业的影棚,就像美国那种的。”说到这里宁浩有些兴奋,笑着说到,“明年,我来琢磨琢磨这件事!”

“我希望能够尽早回来,再拍一部山城重庆的电影!”宁浩非常肯定地说到。

人物档案>>

宁浩,导演、编剧,1977年出生于山西省,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2001年,宁浩凭其学生电影《星期四,星期三》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3年,宁浩编剧、导演、摄影的电影《香火》获得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DV竞赛单元“亚洲数码竞赛”金奖。2006年,宁浩执导电影《疯狂的石头》,获第43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同时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奖。2009年,宁浩执导的喜剧电影《疯狂的赛车》以1000万投资成本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2018年,宁浩监制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获得了超过31亿元的票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431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