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技相扑并不是日本本土竞技,那是由哪里传入的?

楷书四大家是谁2023-03-25  24

说到相扑这项运动,很多同学心中的第一印象,肯定会把它跟日本联系起来。作为日本如今的国粹,相扑对于日本人来说意义重大。

这些年来,为了让相扑进入到奥运会中,日本人也更是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大家知道吗?作为日本的国粹,相扑实际上其实是源自我国。

根据日本考古学家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日本的相扑最早是来自于我国唐朝时期。一是因为在我国吉林省出土的一座魏晋南北朝古墓壁上,发现了一幅角抵图,这与日本如今的相扑运动非常相似。

二则是根据我国唐宋时期的古书记载,当时的相扑,无论是规则还是比赛形式,与日本当今的相扑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不过相扑在我国的历史可没有那么短,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汉书》就有记载,当时之所以会兴起这项运动,是因为在春秋时期结束之后,随着国家之间的吞并与战争,逐渐形成了七国之势。

而这些大国之间自然不可能随意发生冲突,但他们又想找一个理由来展示国家强大的武力,所以这项运动就应运而生了。

《汉书·刑法志》有记载:“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滛乐中矣。”

也就是说,秦汉时期,这项运动有了命名,叫“角抵”,并且成为了皇帝作乐的演出。

《史记》中也有记载,秦二世胡亥就非常喜欢在宫中看人相扑。另外,汉武大帝也有这种爱好。

《史记》记载:秦二世在甘泉宫 ,作乐角觝。注云:战国 时增讲武,以为戏乐相夸,角其材力以相觝鬭,两两相当也。 汉武帝 好之。

不过到了西汉初期的时候,这项运动在民间又成为了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竞技活动。人们会带着有角的面具进行比武或者比拼力气。

由于面具的原因,这项运动也被称作为角抵或者是蚩尤戏。

因为史书中有记载,蚩尤一族人头上都带有角。不过这种活动只在如今河北一带比较流行而已,还没有广泛的传到全国。

《史记·乐书》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皇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

而它的名字改叫为“相扑”时,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中就有说到:“相扑下技”。

另外,相扑在我国古代一直只是算表演一类的活动,宫廷之中还专门有表演的人。

早期的相扑还可以与武术相结合,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比如必须要进行摔跤运动。而真正将相扑定义为摔跤运动的,那还是在宋朝时期。

并且给出了真正的规则,比如只许互相扑,不准打,对方也不允许踢脚,胜利的标准就是将对方绊倒。这些规则跟如今日本的相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宋朝作为我国文化包容度非常高的一个时代,在相扑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时候还出现了女子相扑运动,而相扑在宋朝也成为了最流行的大众体育运动之一。

不仅有日常的节目表演,还会举办全国性质的竞技大赛,所以这也催生了许多跟相扑有关的职业。《水浒传》中的没面目焦挺,就是一个专业的相扑手。

宋仁宗起初也是非常喜欢看相扑的,但重臣司马光却认为在皇宫严肃的场合里,皇帝带着一大波人观看“妇人裸戏于前”,实在是有些伤风败俗。

所以专门上奏,“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请求宋仁宗取缔在宫廷中进行相关表演的活动。宋仁宗也意识到了自己这么做不对,因此也就废除掉了这项活动。

不过在民间,相扑还是非常流行的。后来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政府对于社会的管束开始越来越严重,城市里的一些娱乐设施开始越来越少,这自然也会影响到相扑的发展。

随后,相扑基本上就很少出现了。因为这种活动与当时宋代严谨的封建礼教相悖,因此遭到了宋代士大夫的反对。

不过到了元朝和后面的清朝,就比较盛行中国式摔跤了,也是体育项目,和相扑大同小异。

但提到日本最早与相扑相关的活动形式,则是出现在公元前23年。当然了,这只是根据八世纪初编撰的一本书中记载的,目前尚且没有考古方面的证据证明。

那个时候相扑还没有名字,只是类似于如今蒙古的摔跤。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正式引入了我国的汉字,才将摔跤命名为相扑。

而后在唐朝时期,又引入了我国的一些比赛形式和具体规则,逐渐形成了日本的相扑。

相扑在日本成为一项职业性运动,是从17世纪开始,那时候称作为大相扑,100年之后,才真正形成了现代的相扑。

在此之前,相扑在日本也经历了从宫廷观赏性运动,到武士专门训练的内容之一,最后才到职业性运动的变化。

说到相扑为什么在日本如此兴盛,也是有久远历史的。它最早是在奈良时代开始流行,日本宫廷甚至会专门成立一个与相扑有关的部门。

那时候的相扑,可是日本贵族才能够欣赏到的运动。不过之后随着日本皇室的势力逐渐衰退,相扑这项运动也普及到了日本民间。

到了平安时代的时候,每年就会在7月份举办与相扑有关的节日。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日本民众会把它跟民间的一些祭神仪式,或者是庆祝丰收等活动拉上关系。

而在镰仓时代,相扑就成为了武士们必须修炼的一种技术。

到了江户时代,随着职业性相扑的兴起,江户也成为了当时全日本的相扑中心。在那个时代里,大相扑可是最高尚的职业之一。

当然,在现在也是一样,很多日本小朋友心目中的偶像都是相扑手。而相扑手不仅会接受严格的技术训练,还会学习思想修养、生理学等等,甚至还会学习传统的汉文化。

所以说,能文能武,如此全能的相扑手,大受欢迎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不过在明治维新的时代里,由于全民都在学习西方文化,所以相扑这种带有传统性质的运动也逐渐衰落。

直到昭和初期,日本人开始怀念起自己的国技,相扑也才再次兴起。

而如今的相扑,已经成为了日本最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之一,在日本的各地民间都非常流行。

相扑(すもう),古称素舞,起源于中国的汉代,由两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纪,在允恭天皇的葬礼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国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为是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成一定影响。后来成为为日本的国技的日本的国际性的武术、格斗和体育运动。作为专业竞技项目,在日本国内称作大相扑。 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历史上都有相扑。从一些出土文物看,中国秦汉时期的角抵形象同日本现在流行的相扑很相似。至迟在西晋初年,中国已有相扑的名称。唐宋元明清各代,相扑活动一直盛行。到了清代中叶,相扑的名称才逐渐消失。 日本《相扑之始》一书说,日本的相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年。日本体育百科全书记载:“日本的相扑与中国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关系。”日本历史考古学家池内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沟》一书也说,日本的相扑同中国吉林省辑安县出土的3~5世纪古墓壁上的角抵图极相象;同中国唐宋时代的相扑比赛形式和规则也近似。从17世纪起, 日本各地兴起职业性相扑,称为"大相扑"。18世纪开始形成现代的相扑。到20世纪初期,相扑作为日本的“国技”广泛开展起来。至今日本的相扑比赛每年都要举行6次,分为一月场、三月场、五月场、七月场、九月场和十一月场,成为群众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下面介绍的是当前日本流行的相扑的技术要求、比赛规则等。 相扑运动员不仅要有气力,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技巧,技巧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技术大致分为推、摔、捉、拉、闪、 按、 使绊等。 运动员主要用颈、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脚等部位, 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相互进攻。运动员(日本称为力士)按运动成绩分为10级: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胁、大关及横纲。横纲是运动员的最高级称号,也是终身荣誉称号。十两以上6级运动员的发型和腰带的质量与幕下以下4级不同。十两以上6级运动员比赛时,有入场式,穿化妆围裙。相扑裁判员(日本称为行司),按年限也分为10级。相扑裁判的等级叫做“格”,“横纲格”是裁判员的最高级称号。他们的等级用指挥扇上的缨带颜色为标志。裁判用以指挥的扇子称为“军配”,扇子指向的一方为胜者。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盼望能带来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现在的相扑比赛极为相似。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因为神道教义认为盐能驱赶鬼魅。相扑比赛在台子上进行。整个台子为正方形,中部为圆圈,其直径为4.55米。比赛时,两位力士束发梳髻,下身系一条兜带,近乎赤身裸体上台比赛。比赛中,力士除脚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触及台子表面,同时也不得超出圆圈。比赛在一二分钟甚至几秒钟内便能决出胜负。相扑的裁判共由6人组成。主裁判由手持折扇“行司”登台担任,其余5人分别在正面、东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级是“横纲”。下面是大关、关胁、小结、前颈,这四个等级被称为“幕内”,属于力土中的上层。再次是十两、幕下,除此之外还有更低级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级叫序口。一个普通力士要想获得较高的等级是需要花费很大气力的;不经过艰苦努力,要想获得最低的等级,也是不可能的。 相扑(sumo)被誉为日本国粹,亦称角力、角?。 相扑源于中国。《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后传入日本。始见于《日本书纪·垂仁纪》。奈良时代以后兴盛。719年(养老三年)朝廷设拔出司(后相朴司)。平安时代,每年7月有相扑节。镰仓时代以后作为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纪末,出现营利性职业相扑。江户时代盛行职业性劝进相扑,江户成为全国相扑中心。明治维新时一时衰落。昭和初国粹主义抬头,相扑再兴。战后在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均有相扑场。作为群众性体育活动,至今在各地民间仍颇为盛行。 相扑是唯一的一种日本摔跤形式。它与日本神道教一样渊源流长。现在,仍存在许多传统仪式.相扑最基本的规则:选手在对手之前触地或者比对手在轮次中触地次数多为输。选手之间纠缠经常持续几秒钟,有时会到一分钟或更长。每年日本会举办六场相扑比赛。每次15天。三场在东京举行,其余则在大阪、福冈和名古屋.相扑最高级别:横纲是相扑的最高级别。一旦选手到达横纲级就不能再输。如果他的成绩开始变差,就希望他退役。 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鄂尔多斯草原骑马民族的胡人。自从到了西晋时代,五胡大量南迁农耕平原之后,汉人开始有了相扑的名称。但是,今日已不再有这种称呼了,如果要找寻赤身相扑的蛛丝马迹,可能今日山西定襄、原平一带的胡人牧地,仍有赤身的“摸泥蚯摔跤”和“挠羊赛”的传统,或许遗留一些游牧、骑马民族相扑的痕迹吧! 根据考古资料,农耕岛国的大和民族,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朝鲜半岛骑马民族的高句丽人,大约西晋之后的朝鲜广开土王时代或之后从朝鲜半岛传入。经过十几个世纪以后,今日已发展成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国技。 公元695年,日本开始有了相扑比赛。公元728年,相扑进入日本贵族的生活圈子,宫廷中设立了“相扑节”,,每年定期举行“相扑节会”,有比赛规则。 相扑节会持续了四百多年后,随着皇室势力衰退而开始普及民间,并于民间祭神、驱魔、庆祝丰收和占卜生产凶吉拉上关系。从十七世纪开始,兴起了“职业相扑”,二十世纪初以日本的国技姿态广泛开展,1909年东京建起一座专供相扑比赛使用的国技馆,1941年更被列为学校体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扑的国技地位,在日本获得进一步肯定。职业大相扑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相扑手所到之处备受人们尊敬。据说这是与日本人的帝皇君主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因为古代相扑人只能在御前为天皇将相表演,当时的“相扑节会”是宫中重要仪式之一,相扑人有幸上场视为毕生荣誉,人们亦视若英雄。积习下来,到了武士当权的幕府时代以至时至今日,在人们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们。 当代职业大相扑比赛的相扑手,必须通过相扑协会举办的训练班,严格训练包括思想修养、饮食、相扑技术、运动医学、生理学及汉诗的学习。

我们在电影或电视上看到那些胖而壮的日本相扑力士,头发梳成髻角,腰系宽围带,跨裆兜着一块厚布出场时,总觉得那形象滑稽又有趣。相扑是一种在日本很受人尊敬的职业,被称为日本的国技。可它的起源却是在中国。为什么这样说呢?据《日本书记》记载,日本的相扑是奈良时代(中国唐朝时代)从中国传过去的。直到现在,日本还保留了“相扑”的名称和唐代风格的装束。其比赛的形式和规则也同我国唐宋时代的相扑比赛的形式和规则非常近似。

据考证,相扑运动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古称“角抵”。我国吉林省出土的公元3~5世纪的古墓壁上的角抵图与其极相似。

宋代时,相扑极为流行。像《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就是描写宋代“相扑”活动的,有声有色,与现在的相扑运动极相像。在宋代的“瓦子”(游乐场)和庙会上,经常举行相扑表演和相扑比赛。

后来,相扑从中国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民众喜爱的一项运动,以后,相扑又成了日本武士练武的一种形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416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