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都城分别是今天的哪里?五帝的都城是哪里?

2023-03-25  16

《史记》卷六七中的五帝就是指轩辕皇帝、颛顼、帝喾、尧和舜,这五位也取得了史家有程度的认可。下边分别介绍一下这五位部落联盟头领的国都。轩辕皇帝大概日常生活在公元2700年以后的数百年里,他是继神农氏以后兴起的部族头领。轩辕皇帝击败旱魃而变成天下共主。《史记》说轩辕皇帝“邑于涿鹿之阿”,意思是黄帝在“阿”迁都。就是目前的河北省保定市的徐水漕河空城。

颛顼大概日常生活在公元2342年以后的数百年里,他是皇帝之孙,昌意的儿子。颛顼年少时辅助少昊有功功率,被封号于正定县,后击败水神共工变成天下共主。颛顼的国都一共有三处,一是穷桑(山东曲阜),二是商丘市(河南省商丘市),三是于帝丘(河南濮阳)。帝喾大概日常生活在公元2275年以后的数百年里,他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子,颛顼的侄儿。帝喾的外公是少昊,爸爸是蟜极。帝喾在30岁时承继颛顼皇位,变成天下共主。他以“亳”为国都,就是目前的河南省商丘市。

轩辕皇帝、炎帝黄帝都生在少典部族,三国谯周说少典是有熊的君主,汉朝皇甫谧觉得有熊在河南新郑。皇上成于姬水而姬为姓,炎帝黄帝成于生姜水而姜为姓。依据古时候有关姬姓的传闻广为流传的地区,轩辕皇帝的部族发源地大概在如今陕西省北边。炎帝黄帝部族发源地“生姜水”大概在陕西省渭河上下游一带。《水经注》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区,为生姜水。”

东夷人部族另一个初期头领是少昊。《左传》里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虚”,这也是说周公东征践奄,灭了这一东夷人文明古国,成王就把商与奄的流民封给周公之子伯禽,使他在少昊之虚新中国成立,这就是之后的鲁国。少昊新中国成立立都的位置在如今山东曲阜。

“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我们今天对于夏代的了解相当贫乏,只有少数文献中一些零星的记载。如果能找到夏朝的国都遗址,或许能减少我们对于夏朝的迷惑,但作为华夏第一都的夏都到底在哪里?

一种说法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夏县,此县因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素有“禹都”之称。不过至今还没有在夏县找到有说服力的文化遗址。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今许昌西部的禹州。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夏都是在禹州吗?目前仍不得而知。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为姒姓夏后氏建立的王朝,开国国王为大禹,存在时间为471年。不过夏朝的古都遗址却一直没有被发现,因此关于夏朝的首都到底在哪里就产生了几种说法,分别是河南说,山西说,山东说,河北说,甚至还有陕西说等等。我在前不久还一直认为夏朝应该处于河南洛阳地带,但是后来不断去了解中国的古城遗址,我开始怀疑河南说,并且认为到一个新的地方可能是夏朝所在地,那就是传统人们认为是荒蛮之地的江南。

夏朝的江南色彩

我们仔细阅读《夏本纪》等,我们发现,夏朝出现了一些和北方不相干的地名。首先,大禹娶涂山氏之女,并且在涂山氏举行诸侯大会,这里的涂山氏就是在南方地区。据江南地区的地方方志考证,涂山氏位于江西和安徽一带,古代的安徽滁河就叫做涂河。涂氏家族的祖先,便由于居住在涂水之旁,因而“以水为姓”,《通志氏族略》也记载说“南昌洪州有涂氏,因水为姓”。《姓氏族谱笺释》就指出:“系出涂山氏;晋新吴侯涂钦渡江南至豫,为东南涂之氏之祖”,而清朝的《清一统志》指出今安徽省怀远县之涂山,就是涂山氏所在地。

涂山氏

接着,大禹是涂山大会之后,又在会稽山大会诸侯。会稽,也就是杭州古名。在会稽之会上,东夷族的一支防风氏(汪芒氏)迟到,被大禹所杀。《路史国名纪》注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按: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虽然大禹杀了防风氏,但是浙江一带的人们还是崇拜防风氏。德清三合乡一带有祭祖的风俗,建有防风庙,即农历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共三天举行防风王庙会。《述异记卷上》:“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会稽山大禹陵

在春秋时期,吴国攻打越国,占领了越国的都城会稽,得到越国珍藏的大骨头。于是将派人到鲁国询问孔子,孔子说道就认为这些骨头就是防风氏的骨头。并且进一步说出了防风氏的一些历史,“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

在夏朝灭亡后,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被商汤流放到了南巢。《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这里南巢很可能就是现在巢湖附近地区,绝对不可能是北方地区。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

在江南地区,和夏朝有关的还有越国。据《史记》记载,越国祖先为夏朝王族成员,《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意思就是越国就是大禹的后代。而越国存在的时间十分久远,从夏朝一直到春秋战国。越国的土地主要包括浙江和江西一部分。

百越地图

江南地区的文化遗址并不逊色于北方

很多人都曾质疑江南地区在古代的文化地位,但是出土的文物总是将他们的脸打得很肿。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这里就出现了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陶器出土最多、复原率最高的遗址之一,两次考古发掘,出土陶片40万件之多。河姆渡遗址也是中国最早产生农业的遗址之一。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

在河姆渡文化之后,在江南又出现了更高级的良渚文化遗址。如果说河姆渡是母系氏族时代的文化,那么良渚遗址就是父系氏族时代的文化。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在和陕西石峁和山西陶寺遗址对比中可以看出,良渚遗址的玉器工艺是最高的。其中玉器中有玉钺,说明王权正在萌芽。这很可能就是夏后氏早期的文化遗址。据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

玉琮

瑶山镯式玉琮

当然,良渚遗址还没有进入到青铜时代,还不是夏王朝时期的遗址。不过在江南越族人活动的江西新干,却发现了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墓,存在时间大约和商朝同步。从发掘迹象看,墓穴内原放一椁一棺。椁长8.22米,棺长2.34米。它们的宽度分别为3.6米和0.85米。墓主人仅剩下一些沾满铜绿的牙齿,但墓内随葬品异常丰富。据统计,墓内仅青铜器就达480余件,鼎、钺等礼乐重器,戈、矛、刀、剑寻常兵器以及农用工具铲、锸、耒、耜种类繁多。另外,墓内还有300多件陶器用品及100余件玉器、玛瑙、水晶和绿松石饰品。

三足提梁卣

关于这个是谁的墓,史学家一直没有搞清楚,因为大家认为在江南地区没有古国存在。但是根据出土的青铜器可以证明,的古代文明绝对不比北方差,时间也不晚。如果我们将这里之前出现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后来的越国联系起来,就可以说明,这是一个文明连续不断的发展历程。

兽面纹青铜豆

在墓中出土一件青铜钺,还有瓒,前部形如粗矮的觚,高17厘米,后有长柄,系举行隆重的裸礼时所用,甚为罕见。由此看来,墓主应该是一位国王级别的人物。我有两种设想,这是夏朝灭亡后,桀逃到南巢地区后的墓葬。还有一种可能,这是越国某一位祖先的墓葬,总之都是夏人的墓葬。

夏朝是越族?

如果夏朝真的在江南,那么夏朝人就应该是百越人建立的文明。恰好,百越人建立了越国。这似乎是一个十分难以接受的。但是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越国是夏朝的后代,越国的建立者是百越民族,那么夏朝不是越族是什么?在10000年前,越族从两广一带北上,他们的势力范围覆盖了今天的岭南地区和江浙一带。根据人类分子学(DNA)检测,百越人的基因标志为O1—119。因此我们只要找出夏朝后代的基因测试一下,就可以得到证明。夏朝后代主要的后代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禹陵村崇氏,通过基因基因检测,他们的基因为O1—119。通过对其他夏朝后代姓氏夏侯氏姒氏杞氏越氏区氏欧氏欧阳氏等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他们DNA主题依然是O1。

大禹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匈奴人和夏朝有血缘关系。有可能百越民族有北上深入草原和游牧民族发生了混血,因此司马迁才这么认为。人类分子学研究者曾对蒙古出土的2000年前的匈奴人尸骨进行DNA检测,结果发现,匈奴人的基因和蒙古人基因十分接近,特别是布里亚特人的基因接近,其O1基因比例高达34-50%,其他的基因主要为因纽特人基因和棕色人基因。可以得出结论,匈奴人是百越人北上,在蒙古高原和早期到达这里的因纽特人和棕色混混血产生的。

匈奴人

古代因纽特人曾经广泛地分布在亚洲北部,而棕色人种也是广泛分布在亚洲,最后被其他民族取代。西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就是因纽特人创造的文化。根据红山文化出土的12具尸骨检测,他们主体基因正是N。后来随着中原龙山文化的征服,红山文化开始消失。但是这些民族依然存在中国历史上。大约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在辽西地区,存在着山戎、猃狁、荤粥等族,这些就是史记记载的匈奴的祖先。而这个时期,也就是红山文化的晚期,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红山文化玉猪龙

良渚文化玉猪龙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412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