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属于四川省资阳市。
安岳县,隶属四川省资阳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成渝经济区腹心和成都、重庆的直线中点,誉“成渝之心”;地跨东经104°56′51″~105°45′14″,北纬29°40′32″~30°18′53″之间。
东邻重庆市潼南区,东南靠重庆市大足区;南接重庆市荣昌区和内江市东兴区,西南接内江市东兴区;西倚内江市资中县,西北连乐至县、遂宁市安居区。安岳县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2020年,辖2个街道、32个镇、12个乡。
历史沿革:
西汉时,安岳县境界于犍为郡的牛鞞(今简阳)、资中(含今资阳)及垫江县(今合川)之间。东汉时,县境分属于牛鞞、资中、德阳、垫江4县。蜀汉时相同。
南朝时在今安岳县境设普慈郡,将僚人编入户籍,令其完粮纳税。为安岳县正式设立行政区域之始。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即今安岳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普州及安岳县如故。普州辖安岳、普慈、安居、永康县,直属于西南道大行台(成都)。大业元年(605年)年废普州,所领各县隶属资州;三年,废资州为资阳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普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复称普州,属剑南东道,领安岳、普康(今安岳所辖)、崇龛(今潼南县辖)、安居(今遂宁市辖)、普慈(今乐至县辖)、乐至6县。州治在安岳县城。
前蜀和后蜀,仍沿唐制。
宋初,仍设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乾德五年(967年)崇龛并于安居,普慈并入乐至。熙宁五年(1072年)普康并入安岳。普州隶属潼川府路(今三台)。
元至正四年(1344年)复置安岳县,安居、乐至两县并入,属遂宁州。石羊同属。
明洪武四年(1371年),于县复置普州。九年州废,合并石羊县地,隶属潼川州,川北道。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并入蓬溪。康熙五年(1666年),并入遂宁,十九年,改并乐至共为一县。雍正六年(1728年),又各分一县。雍正十二年,属潼川府,川北道。
安岳县所属的市:四川省资阳市。
安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资阳市东部;地跨东经104°56′51″~105°45′14″,北纬29°40′32″~30°18′53″之间。东邻重庆市潼南区,东南靠重庆市大足区。
南接重庆市荣昌区和内江市东兴区,西南接内江市东兴区;西倚内江市资中县,西北连乐至县、遂宁市安居区;西起华严乡,东止护龙镇,南起努力乡,北止通贤镇,东西宽77.45公里,南北长70.86公里。
风景名胜:
卧佛院位于安岳县八庙乡卧佛沟。距安岳县县城北40公里,八庙乡场镇5公里;卧佛院在长约一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有石刻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距县城45公里。是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的总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题记32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安岳县
安岳县隶属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成渝经济区腹心和成都、重庆的直线中点,誉“成渝之心”;东邻重庆市潼南区,东南靠重庆市大足区。
安岳县海拔247.0-551.2米,沱江、涪江分水岭从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丘顶海拔多在450~550米之间,最高海拔551.2米(大埝与建华两乡界岭),最低海拔247米(白水乡龙台河出区境处)。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丘坡多数为梯田、梯地,丘间沟谷发达,稻田集中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