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下辖五个区一市,市区所在地应该算是一般地级市中最奇葩的一个,我们看下枣庄城市各个区的位置。
枣庄奇葩的城区位置
政府原驻地以前在市中区,现在称为老城区,现在驻地在薛城区的南石镇,又叫新城区。新城区以西和薛城区相连,以东隔20多公里的乡镇和老城区相连。最北面是山亭区,山区为主,最南面是台儿庄和徐州挨着,峄城区还好,离老城区比较近。所以枣庄的各个区并没有别的城市一样城建区相连,非常分散,和县区差不多。
这里我们主要看下枣庄的新城区
新城区所在地
原本枣庄主城区在市中区,后来可能因为京沪铁路,京沪高铁都在薛城区(后来建成),所以政府驻地转移到了薛城区。现在所说的破局基本上是说要怎么把新城区和老城区区联动起来,一起发展。目前来看只有不断的像东发展,但是中间确实太大了,相连起来有点难了,还得从长计议。
1.扶持一个中间一个镇的特色产业,对民营企业进行免税等措施。
2.给企业大优惠入驻。但是枣庄周围有徐州、临沂、济宁等强市存在在招商引资上可能困难重重,所以能扶持本地特色的乡镇企业最好。
3.临沂批发市场较多,能不能从市场中找到一个项目在枣庄形成一个制造产地,在前往临沂销售。
未来还需要枣庄市政府在招商引资上有魄力,有担当,枣庄人民也要努力提升自己,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关注城市发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枣庄新城像是一个癌细胞,吸收了五区一市的养分,占用了各区市的用地指标,最终变成一个只有公务员和房价的鬼城,步子扯大了,规划不联系实际,等到真建成规模的时候,枣庄早被其他地级市远远甩在后面
首先容我找介绍一下枣庄新城
枣庄新城属于高新区,是枣庄当地通俗叫法,枣庄高新区全名:枣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就是现在枣庄市市政府的驻地主城区。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市级经济管辖权限。下辖兴仁、兴城、张范3个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15万。
1、近年来高新区政府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性城市步伐,积极融入新城。整体布局总体规划筹建像周边拓展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2019年更是着急力推行一河一路规划建设,以蟠龙河综合整治和世纪大道建设为带动,推进新城区北跨、南拓、东融、西进。现在已有很大的变化。
2、如何破局,我个人认为以现有的发展来看新城发现的算是不错了,毕竟是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4线城市,而且这400分布不同区域,
1 市中区 53.2
2 薛城区 50.9
3 峄城区 39.3
4 台儿庄区 31.4
5 山亭区 51
6 滕州市 169
3、发展重心,对于新城的发展策划和规划犹如行走的两条腿,却一不可。我个人感觉应该把新城打造具有特色独特的
一个区的发展方向,顺应现代化高端产业的发展,引入政策、资源、机遇相匹配的新型产业,主导产业,加基础建设,配套产业。要先有主业去带动形成产业发展格局。主要是新城的定位。之前定位大学城不过最终没有如愿。
其实老城区应该向西发展建设,为什么偏偏向北发展,新城区薛城应该向东发展,可薛城向南发展,没有路还建设隧道,不知道这样什么时候能老城区和新城区连成一片,如果都相向发展建设,早就成规模了,以张范为中心,老城新城都向张范发展建设,一定很快就能接起来,
现在的新城建设快20年了,变化也就那个样,慢的跟乌龟差不多。枣庄出来的能人那么多,一抓一大把。全国各地的人脉圈子那么大,胡乱给政府出个点子吧,看看就好,纯当胡闹。
还是采用传统招商引资的方式。谁带动回来的客商或者企业回新城投资建厂,没有能力搞大的,就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根据年纳税额予以提成,年纳税1000万。中间人提成100万,2000万提成200万以此类推。纳税额过亿的再适当提高比例,并予以“枣庄最牛市民”“枣庄经济之星”“枣庄发展贡献者”等荣誉称号,市委书记予以颁奖并作陪吃饭。各政府企业部门予以相应的支持态度。
别的不说,就用这最传统的方式,搞不出几个过亿,上十亿的厂子? 既奖励了牵线人,又拉动了GDP,还带动了就业岗位,新城区产业集中,紧接着人口密度,车流量等等直线上升,领导就位期间还获得了政绩,一石多鸟!
办法总比困难多,人不能让尿憋死呀!
如果提成都能拿一千万起步的话
任泽平能去恒大? 早就回来为枣庄做业绩了
新城的发展如何破局,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近几年新城的发展有目共睹,新城的大城市格局己初步显现,下一步只是一个如何发展,如何形成规模的问题。
提起枣庄,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哪里是枣庄,就连枣庄本地人对枣庄地域的称谓也很困惑。身处新城之地,不少老城人从市中出发说是去薛城,薛城人从新城出发来市中说是去枣庄。只所以形成这种地域困惑,主要还是市民对中心城区或者是核心区域没有一个城市归属感。东、西二城的距离对我们这样的一个三、四线城市来说,距离还是远了些。如果硬要和人家一线城市相比,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对自己身居的小城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按照先前市府的规划,东、西两城相向发展最终熔和为一个一体的大城市框架格局。但是城市的发展规划有时确实让市民看不懂。很多市民认为大学城应规划在东、西两城之间,缩短东西二城距离,使新城在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后,更像大城市样。让市民感觉到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荣誉感、自豪感。另外来说,建大学城对提高枣庄城市格局和品味,确实意义重大。但是大学城的建设,要统筹规划,不要这里建一块,那里建一块。目前枣庄东、西城有三处大学园校区,分别为市中枣庄学院大学校区、新城祁连山路枣矿医院北枣庄职业学院(枣庄技术学院)校区、枣庄经济学校校区还有就是现在正在规划建设的高铁站东南大学城。本来枣庄的大学就少,如果再分散规划务必会对枣庄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受到一定影响。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划,枣庄城市的发展定位在东西两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假如真是这样,东城的资源也未必都要搬迁到西城,毕竞二城还要共同发展,溶和一体,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城市的发展壮大,一靠自身的活力,二靠人才的竞争力,三靠城市的发展后劲。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引才力度,多招大型国企、央企来枣庄安家落户在东西两城之间,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枣庄这座焕发青春的崭新城市,将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鲁南大地!
另起锅灶,再建一座更新的城
有二十年了吧,投资几千亿元打造的枣庄新城,至今半死不活,没有发展起来,估计是风水不好。
枣庄应该舍弃新城,再找个风水宝地,重新建造一所更新的城市作为枣庄市中心。
重点分析选址问题。
峄城、市中、薛城三区都曾经先后作为枣庄市中心,事实证明,这三个区都不适合枣庄发展。
当然,未来城市中心也不能建在滕州,绝不能助长"滕独"一枝独大。枣庄应该一体化匀衡发展,各区市应"均贫富",即不能把山亭经济发展上去,也要想方设法把滕州经济搞下来,让滕州和山亭人均收入拉平。
目前,台儿庄已有古城,发展势头还不错。可以考虑,把枣庄未来中心建在山亭。
当然,可以先在山亭投资几千亿试试。如果二十年还发展不起来,可以考虑去台儿庄再建一座三表新的城市中心。
估计去台儿庄建新城,阻力会很大。徐州肯定担心枣庄未来中心挤垮徐州,成为大淮海省省府所在地。
新城向徐州发展,争取徐州地铁修到枣庄,高端产业布局。
薛城向西发展捎带微山,建设交通枢纽。最好能建设一条跨微山湖的公铁两用桥直达郑州。
台儿庄重点发展 旅游 业。成立 旅游 文化公司,利用已有经验,盘活全市 旅游 资源。
峄城和市中区利用枣矿集团底子,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建立产业孵化中心。另外把三角花园枣庄老街,以及中兴集团整理整理,弄个艺术区也不错。
山亭区农业观光 旅游 。
滕州车床,精细装备制造。
不知是我悲观还是怎么着。我觉得新城短时间内很难发展。
从新城的诞生开始,人们都一直争论,到底是对还是不对,争论了十几年,看看周边临沂、济宁和菏泽等周边城市都在大踏步发展,而枣庄虽然新城初具规模,但是对整个城市发展来说,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新城通过十几年的发展,路网和各行政单位及学校医院都基本上配齐了,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商品房。一个商品房堆砌出来的城市,怎么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仅要看高楼大厦,还要看实体经济怎么样,人们的收入怎么样,人们在新城的生活怎么样,人群的素质怎么样,创业和企业的活力怎么样。这些我都看不到。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看面子,还要看里子。经济的发展,也是思维发展的反应,也是人才资源的反应。单单一两个企业是撑不起一个城市的大格局,相反,众多的小微企业,私营企业可以形成大的洪流,形成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人才出去了,不会来,回来了无用武之地,都是些问题。
枣庄的面积太小了,比周边的几个地市也要小的很多。除了 旅游 之外,还能不能发展一些特色的产业,形成产业链?能不能下大力气鼓励创新创造创业,减少一些形式主义?这些都是问题。
目前枣庄市的领导们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积极向徐州淮海经济圈靠近,这是一个办法。但是要落实,要夯实合作的成果,不要流于形式。要不断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企业创新,大力发展初级中级和高等的教育。
说一千道一万,还得大力发展经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促进 社会 精神文明的进步。新城的发展,包括枣庄的发展,要让留下的人有饭吃,有房子住,子女有良好的教育,人们有干劲有奔头,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使 社会 充满活力,建设美丽家园。
大学城建在新老城之间,基本就一体了,其实很简单,为什么老走纠结的弯路呢。
枣庄新城已经建设了二三十年,所以不是新城。它只是新城建设之初的一个影子,所以称它为“新城”也没有错。最终,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选择在薛城建设新城。政府刚刚提出建设京沪高铁,枣庄就有了建设新城的想法。建设新城有什么问题,可以说新城不应该是单独建设的。
枣庄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中心城市,新城的建设并没有解决枣庄中心城市的问题。如果新城离薛城很近,或者新城要靠城市建设,枣庄就会形成一个百万级的中心城市,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新城在薛城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形成以学城为中心的中心城区,增强枣庄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实力。
事实上,在枣庄市的形势和济宁市、枣庄市换乘中心城市、济宁市开始建设济宁市老城的情况下,济宁市的发展思路应该是正确的。事实上,枣庄建设新城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只是枣庄的发展实力有限,新城的建设时间也延长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其他地方收集高质量的社会资源到新城。目前新城基本形成,也符合枣庄未来发展的需要。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枣庄新城未来将成为枣庄的中心。枣庄市新城是枣庄市的新政治中心,新城由东城区和易入区组成,城西由新城、薛城区和高新区组成,东西相距20公里。到2020年,中心城市的人口将达到100万到120万,土地面积将达到120到140平方公里。
枣庄新城作为枣庄的大门和窗口,中心城市是这个城市365万人口的中心城市。它不仅是城市和学城区的中心城市,而且要动员全市各区各市的力量来建设它。通过这种方式,枣庄中心城区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造和完善。
最早在九十年代就有计划搬迁 一直以来都没动静 直到马金忠在任时才规划建设 搬迁 当时国家有规划建设高铁 要把高铁站建在薛城区的地盘上就得有主要城市政务中心或者非常繁华地段 再者说 原枣庄老市府驻地,也就是市中区 已经限制发展,老煤城地下已挖空了,很多因素决定了搬迁吧
早上七点半以后看看有多少车去新城,下午五点半看看又有多少车回市中,新城住的每次都是来市中买一个星期的菜,周末朋友聚会还得开车来市中!新城除了房子多,就没有多的了!现在大力发展东湖向西是对的,滚动式发现会引起羊群效应,房价也是温和上涨,会有更多的人去投资。而不是像新城连人都没有房价一步涨到位,谁还想去捡便宜啊!!
枣庄新城建设也有二三十年了,应该说不算是新城了,只不过从开始建设值到现在新城才刚刚有一个影子,叫新城也不算是错。
枣庄为什么选择在薛城建设新城,说到底还是因为交通基础建设的问题,国家刚刚提出来建设京沪高铁,枣庄建设新城才有了想法。如果说建设新城存在什么问题,可以说新城不应该单独建设新城。
枣庄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就是没有中心城区,即使是新城的建设,也没有解决枣庄中心城区的问题,如果新城紧靠薛城,或者说新城依靠市中建设,枣庄形成一个百万级的中心城区,应该说问题不大。
新城选择在薛城建设,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形成以薛城为中心的中心城区,提升枣庄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实力。
事实上枣庄市中的情况和济宁差不多,枣庄转移中心城区,而济宁重新开始建设济宁老城区,事实证明济宁的发展思路应该是正确的。
其实枣庄建设新城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枣庄的发展实力有限,新城的建设时间拉长,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其他地方的优质 社会 资源,聚集到新城。
现在的新城基本上形成,也满足了枣庄未来发展的需要,交通基础建设的改善,枣庄新城成为枣庄未来的中心。
当初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交通便利,靠近京福高速和京沪铁路,有利于枣庄将来更好的发展。
原来枣庄市政府所在地在市中区,远离交通要道,只有枣临支线铁路和枣木一级公路,交通非常落后,影响了市中区的发展。所以,才决定将市政府搬往薛城的。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现已成为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新城。当然,凝聚更多的人气尚需时日。
在我看来,当初的决定似乎多少有些失策。我认为应该将市政府驻地迁往滕州。理由是:滕州具有较完善的城市功能,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良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等。若选择在滕州南部建设市政府驻地,可以节省大量城建费用,再将滕州划为区,不仅能更好地带动滕州发展,还能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着实是一个好方案。只是位置偏了一点。
今天枣庄市的行政区域,是原峄县、滕县两县所辖地。面积仅有4563平方千米,在全省十七个市位居十六;人口380多万,位居全省第十三;人口密度全省第一,为每平方千米808人,人均面积倒数第一;2011年全市GDP1390亿元,在山东省倒数第四。枣庄市原是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也由资源型城市转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位列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枣庄地域狭小,绝对人口数少,人口密度大,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空间小且相对滞后。之前的老城区由于是在煤炭开发时开始成型,缺少规划和目标,使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历史 欠帐较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枣庄市煤炭基地重心的西移,这个昔日繁荣的的城市顿然显现出诸多劣势:城市吸呐能力和辐射作用呈现出减弱趋势,老城区建设用地呈“捉襟见肘”之势,未来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受限。13年前,当时的决策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口号,一举将行政中心西移至几十公里外的新城。
枣庄新城是枣庄市新的政治中心,新城由东西两城组成,东城由市中区和峄成区组成,西城由新城区、薛城区和高新区组成,东西相距20公里。以中心绿地为核心,以南北山脉为生态背景,形成沿山发展的三区、两团的组团式布局结构。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模100--120万人,用地规120--140平方公里。
其实枣庄新城搬迁与建设也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波三折才有今天的成果。早在1978年,那时候的枣庄市委书记是中共枣庄市第三届委员会王润斋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对政治中心西移薛城进行了规划。
1981年上报规划,1984年山东省政府397号文批复指出:“薛城是枣庄市远期的政治 科技 和文化中心。枣庄市的建设中心应逐步转移到薛城区,并严格执行规划。”因市委领导班子调整没有落实规划。原规划在薛城区新建的枣庄师专奠基后又停了。1978年在薛城新建的市委党校团校已竣工,被保留下来。
1991年枣庄矿务局迁移薛城,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1990年11月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为了适应城市中心向西迁移的计划发生的新变化的形势,1992年春发动薛城区的党政机关和主要的企事业单位以义务劳动的形式建设了临山公园,后又集资建设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同时上报铁道部批准了将薛城火车站改为枣庄西站。枣庄市交通局向省里争取资金建设了光明大道,以便逐步形成市中区、薛城区相连的带状城市,实现在适时枣庄政治中心西移薛城的规划。
1997年枣庄市新的市委领导班子确立,1998年省政府通知各市制定新一轮城市规划。枣庄市制定了两个方案:一是在市中区的老城区西外环路西建新城,也就是现在的东湖周围。第二方案是在京沪高速公路和铁路以东建设新城,市中、薛城、新城组建中心城。最后有全市五大班子、市直各部门、各大企事业单位,各区(市)委书记、区(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及市级离退休老同志等170人参加的投票中第二方案以148票通过。
但是作为枣庄经济龙头老大的滕州,为什么不在考虑之列呢? 很多人纳闷,如果枣庄市中心迁往滕州,滕州经济基础较强,发展起来会更顺畅,枣庄可能变得会更强大。至于什么原因,我不得而知,但作为当时的决策者,我想肯定会认真考虑的,抛却地缘因素,我认为主要考虑协调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滕州发展本来就不错了,如果再把新城建到那的话,以后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他五个区的经济也带动不起来。从综合因素考虑,新城处于枣庄的中心地带,发展起来更便于辐射周边,更能带动枣庄经济一起腾飞。新城是待开发的地块,如果在现在的滕州的基础上发展枣庄中心城,拆迁改造成本也很高。选择现在的新城位置也是在这些方案中较优的方案吧。但万事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有利就有弊,所以只能选择利大于弊的方案。
枣庄新城作为枣庄的门户和窗口,也是我们枣庄人的脸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下决心,勇大力气来建设她,美化她。中心城是全市365万人民的中心城,不单纯是市中和薛城区的中心城,要调动全市各区市的力量来建设她,只有这样枣庄中心城才会在教短的时间内有所改变和提高。
方案定下来就落实,于是,2000年5月18日开工建设新城。2001年,开辟了黄河路、武夷山路,接着又开始高新区路网工程的建设,新建了黄山路、庐山路、金沙江路,整个新城路网框架形成。2002年市政府和交通局争取了九千多万资金,使光明大道扩宽为十车道。2004年6月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迁移新城。截止到现在,新城已经出具规模。
刚才说了,有利就有弊,至于好坏,当代人也无法判断,只能看发展,让 历史 去评说。新城的发展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口数量偏少,商业繁荣程度不够,房价居高不下等等,需要很长时间去解决,真心希望枣庄的发展能更上一层楼,真正成为鲁南中心城市!
枣庄市中区下面的煤已经挖空了,而且市中区的面积太小制约城市规划发展。加上当时的枣庄东站已经停运了,没有火车,没有高速,交通不便。
我看大家不够开放 枣庄还该再阔北京可以叫枣庄北 上海叫枣庄南 东京叫枣庄东 西安叫枣庄西
三国演义再现
向南,向东,向北都不如向西,
地道挖到哪里,新城就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