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
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000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春秋战国
春秋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汉时期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西汉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魏晋南北朝
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拔猗卢。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唐五代
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宋辽金元
辽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清时期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1993年7月原雁北地区撤消,其所辖的应县、右玉县和怀仁县划归朔州市。现辖两区四县,共73个乡镇(含街道办),1684个行政村。
朔州的历史
朔州市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是全国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全市辖两区四县,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5万。朔州市土地广阔,农业生产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达500亿吨,境内有全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露天煤炭企业,年产原煤可达5000万吨,有华北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神头第一、第二发电厂。
朔州市交通便利,邮电通讯发达,运煤专线纵横交错,县乡公路四通八达,怀仁机场和平朔机场通航京、沪。全市实现电话联网和长途运输邮字化,市话交换程控化。
朔州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有国内外现有最古老、最高大的应县辽代六层佛宫寺释迦木塔,有创建与唐代的崇福寺;有旧石器时代的峙峪人遗址。
此外还有著名的北匈奴的“杀虎口”、杨家将血战抗辽的“金沙滩”,规模宏大的新广武汉墓群,以及象征华夏力量的内外长城。尉迟恭、张辽、鲍承先、班捷舒等历史名人都是朔州人。
朔州市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先后合资、合作兴办的企业普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朔州的历史沿革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000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春秋(前770-前476)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北魏(386~557)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
北周(557年—581年)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朝(581年-618年)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
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辽(916~1125年)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1368年~1644年)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1644年—1912年)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区撤消,其所辖的应县、右玉县和怀仁县划归朔州市。
为什么说朔州崇福寺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北侧,是中国现存著名的辽 金佛寺之一。
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唐初名将 尉迟敬德奉唐王敕命建造,辽时曾为林太师府邸,故也称林衙 院,金天德二年(1150年)题额崇福禅寺,清乾隆年间改名崇 福寺。寺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
6米,占地面积23 520平 方米。有殿阁 五重,山门建 于临街1米的 高台之上,红 墙碧瓦,石狮 雄峙,竖匾高 悬。
登阶进入 寺院,金刚殿 正对山门,千 佛阁(藏经 阁)、三宝殿、 弥陀殿、观音殿依次位于中轴线上,钟楼、鼓楼、文殊堂、地藏 堂对称布列东西两侧。 五进院落结构严谨,布局舒朗。
前三进院 落为明代于唐代基址上重建之作,基本保留了唐代前楼后殿式寺 庙建筑风格。后两进院落均为金代原建,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 史,弥陀殿雄冠全寺,被誉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
藏经阁位于诸 殿之前,为一般寺庙布局所罕见。 寺内金代建筑、塑像、壁画保 存较为完好,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寺庙,1988年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陀殿建于金皇统三年 (1143年),已有850余年历史,高21。 98米,面宽7间,东西长 41。
32米,进深4间,南北深22。 7米,计937平方米,是中国现 存的辽金三大佛殿之一。
该殿脊饰琉璃、梁架斗拱、塑像壁画、 门窗匾额等均为金代原物,尤以琉璃脊饰、雕花门窗、金大定二 十四年(1184年)的巨匾以及彩塑、壁画“五绝”著称于世。 弥陀殿为单檐庑殿顶,正脊两端的黄、绿两色盘龙鸱吻高达 3。
2米,脊刹宝瓶光华灿然。脊端东西侧置站殿力士各一,弓步 蹲压式,全身戎装,满脸横肉,浓眉倒立,紧握拳头,作拳击姿 势,历经千年,巍然不动,是实为难得的金代琉璃艺术佳作。
壮 美的屋檐,由庞大华丽的斗拱衬托。明间斗拱之间,高悬颜体大 字“弥陀殿”巨匾一块,乃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之物, 高达4。
2米。前檐斗拱之下,中5间均安装雕花门窗,图案花纹 多达15种,是中国古建筑仅有的金代雕花门窗。
微风来时,檐 铃风铎叮当作响。弥陀殿的梁架结构采用复梁减柱法营造,内柱 减掉两根,当心间大额枋跨度达14米多,有效地扩大了殿内空 间。
佛台上,塑像为九身组合形式。 阿弥陀佛居中,观世音、大 势至二菩萨位于左右(佛教界称之为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高达 9米之多,背光火焰高达14米。胁侍菩萨4尊侍立于主像两侧, 护法金刚两尊位于佛台东西两端。
4尊胁侍菩萨像高达6米,身 姿修长,肌肤雪白,衣着华贵,穿插于大佛、菩萨、金刚之间, 使整个塑像群体呈现出一种高低起伏、隐显藏露的整体曲线美。 殿内现存壁画327平方米,画面高达5米以上,东西两壁均为三 佛说法图。
画中大佛身着朱红法衣,安坐莲花中作说法姿势。留 有蝌蚪状小胡的胁侍菩萨侍立佛之两侧,浓妆艳服,各具神态。
佛与菩萨之上,绘以高天祥云,诸小佛三两一体高坐云端。群佛 之间,飞天曼舞云头,气氛宁静而又热烈,为人间众生幻化出一 幅极乐世界的美景。
南壁西尽间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演法图, 内容生动,是一幅难得的金代佛传水陆画卷。 观音殿居弥陀殿之后,建于金代晚期,1954年落架大修。
观音殿面宽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斗拱硕大,梁架简 练;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梁架当中采用了双重“人”字叉 手支撑脊檩,是中国建筑史上高水平木构杰作。 殿内佛台之上, 塑有观世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像,为明代作品。
。
朔州有什么历史名人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本聂壹之后,为避灾祸改姓张。
三国魏名将,著名的战术家。他使用长枪、金戟,武功高强,又谋略过人,多次建立奇功。
尉迟恭 出生地: 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 出生日期: (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 逝世日期: (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 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兵器:单鞭,丈八长矛。
座驾:踏雪乌骓马。传说其面如黑炭。
尉迟恭与秦琼为中国两位传统门神。 隋大业末,尉迟敬德从军于高阳,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
隋大业十三年刘武周起,收罗尉迟敬德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尉迟敬德破永安王孝基,俘虏孤怀恩、唐俭等。
武德三年,唐太宗征讨刘武周,刘武周令尉迟敬德与宋金刚在介休抵御。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前往劝降。
尉迟敬德与寻相举城投降。太宗大悦,赐以曲宴,引为右一府统军。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任泾州道行军总管等职。
晚年信方术,杜门不出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祖籍楼烦(今山西朔县宁武附近)人,是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
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
班婕妤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急歌行》,亦称《团扇歌》。
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号对南,山阴县河阳堡人,曾以吏部左侍郎兼东图大学士入予机务,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致仕归里。所以,在雁同、朔州地区民间以“王阁老”相称。
王家屏出生于一个家道衰落、只能且耕且读的农民知识分子家庭。他天赋聪颖,才思敏捷,智力过人,13岁为秀才,29岁中举,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他33岁时考中进土,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
在史官予修《世宗实录》时,权臣高拱的兄长高捷任职江都御史,贪赃枉法,民愤很大,王家屏不顾一些老朋友的劝阻,不怕得罪权贵 ,秉笔直书 ,这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初年,王家屏担任修选,充日讲官,后升为待讲学士。
斛律光,字明月,山西朔州人,高车族,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 斛律光寨遗址由前寨和后寨两座城堡组成。
前寨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65米,分布面积1.3万平方米。南墙西侧有1门,山洞式,宽1.2米,高1.5米,进深20米,门洞内东西两侧挖有洞穴,用于藏兵。
后寨位于前寨东南200米处的山头上,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6米,分布面积780平方米。南墙中部有一门,窑洞式,宽1米,高1.5米,深4米。
清康熙四十七年版《平阳府志》载:武平元年(570),斛律光“率步骑五万于玉壁筑华谷、龙门二城……二年(571)正月,率众筑平陇、卫壁、统戎等镇戌十有三所”,以此为依托大破北周明将普屯威、韦孝宽。斛律光寨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的北史、兵法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苑君璋,生卒年不详,隋唐之际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人。 苑君璋出生于富豪之家,后娶刘武周之妹。
隋大业十三年 (617年),刘武周趁隋末天下大乱之机起兵马邑,被突厥册封为“定杨可汗”后,自称皇帝,苑君璋被任命为内史令,唐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接受大将宋金刚建议,准备“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 苑君璋审时度势,劝刘武周依附突厥,结援唐朝,建立封建割据政权,他说:“唐土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凤靡。
此固天命,岂曰人谋?且并州以南,地形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连和突厥,结援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
但刘武周主意已定,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派他坚守朔州,自己与宋金刚大举南下,侵犯晋汾。后来,果如苑君璋所料,宋金刚悬军千里,孤军深入,军粮困乏.被唐军全歼。
刘武周闻讯后哭着对苑君璋说:“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苑君璋为大行台,统帅其余众,井令突厥将领郁射设督兵助镇。苑君璋与刘武周旧将高满政进攻代州 (今山西代县),被唐朝士兵打败。
唐高祖遣使劝他归附唐朝,但苑君璋拒绝,并再次进犯代州,仍被打败。高满政主张“尽杀突厥以归唐朝”,苑君璋不从。
高满政顺应人心,夜逼苑君璋归唐,苑君璋在内外叛离、置身无所的情势下亡奔突厥。高满政以朔州城投降唐朝,被唐任命为朔州总管,封为荣国公。
第二年,苑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死高满政及其党人,退保桓安。他的部下都是中原人,不满意他的行径,多叛离而去。
苑君璋在粮储已尽,人情悉离,势力日蹙的形势下,请降于唐。唐高祖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遣使者赐给他金券。
然而恰在此时,突厥颉利可汗也再次遣使召他。苑君璋面对两种选择犹豫难决,他的儿子苑孝政谏劝他尽快坚定附唐决心,以免“变生肘腋”;桓安人郭子威则建议他结援突赝,以“观天下之变”。
苑君璋最终听从了郭子威的意见,背唐依咐突厥,并接受突厥送给的锦裘羊马。他的部下痛恨他的一心投靠突厥,投书于其门下日:“不早附唐,。
朔州的历史沿革
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000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春秋(前770-前476)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北魏(386~557)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
北周(557年—581年)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朝(581年-618年)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
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辽(916~1125年)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1368年~1644年)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1644年—1912年)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区撤消,其所辖的应县、右玉县和怀仁县划归朔州市。
山西省朔洲市历史朔州市历史 石器时代 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000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春秋战国 春秋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汉时期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西汉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
东汉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魏晋南北朝 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拔猗卢。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
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
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唐五代 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
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邑郡。
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
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
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宋辽金元 辽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
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清时期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沿明制。
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
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
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1993年7月原雁北地区撤消,其所辖的应县、右玉县和怀仁县划归朔州市。
现辖两区四县,共73个乡镇(含街道办),1684个行政村。
请列举朔州的历史明人朔州名人
财政部部长戎子和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功勋 朔州考古名人雷云贵
山西电力专家王梦龄 副省长杨志明 朔州篆刻名人丁 福
朔州艺术名人兰花红 高级记者池茂花 朔州摄影名人高恒如
朔州艺术名人白俊英
美学专家唐宪国 朔州篆刻名人李 柱
朔州艺术名人王桂兰 朔州历史学家武喜荣 朔州书画名人郭凤阁
朔州书法名人杜玉玺
朔州书法家水既生 绢塑刻漆画名人李俊英
朔州书法家熊一燃
朔州书法名人郭凤堂 朔州书法名人朱永贵
朔州艺术名人苏 璧
朔州书画名人郭凤琴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