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贡村历史

星星怎么折2023-03-24  30

烟波浩渺的南漪湖南岸有一个小村庄,名叫贡村。近900年前,南宋抗金名将贡祖文携家迁此,滨湖而居,脉泽绵延,风华无限,谱写出宣城文化的辉煌篇章。然而人世沧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曾经闻名遐迩瑰宝遍地的古村,已经一片凋零,基本是湮没殆尽了。

宋靖康年间,河南长垣贡氏贡祖文投笔从戎,在抗金中结识岳飞,两人成了“刎颈之交”。贡祖文曾与岳飞合兵大破金兵,后升秣陵关总镇、武德大夫。贡祖文在这期间移家皖南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南漪湖畔,始建贡村,为宣城贡氏始祖。绍兴十二年,岳飞被陷大理寺狱,贡祖文急携全家赴临安欲保岳飞,及至岳飞已被害。贡祖文藏匿起岳飞三子岳霖,辞官僻居丹阳柳茹,暗育故友遗孤,只留下次子贡贤居贡村。到岳飞冤案昭雪时,贡祖文方献出岳霖,孝宗赐御书“旌表忠义”。贡祖文80岁而终,贡村至今还有他的衣冠冢,冢内曾陪葬其杀敌的战刀。南宋庆元初,贡祖文四世孙贡大用一支从柳茹举家回迁贡村,创建“南湖书塾”,并置义田百余亩供学,贡氏后人从此弃武修文。元、明、清时期贡氏家族极为兴旺,世代簪缨,名人辈出,贡村也被建设成一个江南园林式的幽美村庄。 贡奎、贡师泰父子曾历任吏部侍郎、兵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及地方大吏;史传称其“政绩暴著”、“以文学知名”,堪称元朝“名高一代,文照千古”的显赫人物。贡村在贡奎、贡师泰两代人的大力经营下,规制恢弘,已渐至臻善臻美。其后贡氏田产益增,文教大兴,子孙人才辈出。仅元、明两代,贡村贡氏子弟因科举入仕的计139人,留名史、志等文献的过半数,有著述或诗文传世的计30余人,在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也不下10人。因此,贡氏具有扩建家族庄园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基础,他们也的确致力于此道。 贡村在元朝晚期达到鼎盛。因贡奎父子既是朝廷大臣,又是文坛领袖,名流俊彦相交,门生故吏往来,因而贡村经常是车水马龙,宾客云集。元末时,贡村还临时放过江南科考,贡家书院作为文举人应试的考场;村东湖滩建“跑马场”作考武举的校场。朝代的兴衰和不断战乱,贡村完整规制的园林体系渐渐的不复存在。

当地的老人说,如果贡村不毁,西递宏村根本就没法跟其比较,可见贡村曾经是多么的繁盛!

古时候有一个规矩,就是在进入紫禁城的时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到了皇帝的面前都必须老老实实的不能显摆自己的威风,而除了紫禁城之外,在海南的某一座村里,曾经在乾隆和光绪时期他们都做了要求,任何人包括文官和武官在进到这个村的时候,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这个村子就是道贡村。

道贡村位于海南的海口附近,这个村子是一个吴姓家族的村落,里面的村民全部都是姓吴的,而且他们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大臣叫做吴贤秀,他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大文人,后来因为他们的村落都多次出现文化人,于是在明朝的时候,当时有一个皇帝给她们的村落重新起名叫道贡村,意思就是希望他们可以继续学习文化为国家多培养一些人才。

除了明朝的皇帝之外,在清朝时期,乾隆和光绪这两位皇帝都曾经专门针对这个村落下了两道圣旨,而且在这个村落的门口还有两块大石头,上面都写着皇帝的圣旨,并且在这块石碑上面写明了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可以看得出来皇帝对于这个小小的村落还是非常重视的,而如今乾隆和光绪当年次给这个村子的两道圣旨也一直被这个村的后人保存着,现在这个村子也因为自己的历史成为了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据这个村子记载,在清朝时期这个村子里已共产生了5位贡生4位进士和其他的一些文人,由于这个村子培养了不少的人才,于是知道这个消息的光绪便给这个村子里写了几个字来表彰他们村子对国家的贡献。这个村子到现在已经依然保持着这种文化育人的特点。

上文村为唐名将张士贵故里,在山西省盂县。原名渴水村(因缺水面名)。后至宋、金张氏传13世就有27人登科进士,其中有五世为兄弟同科。因文人荟萃倍出故将村名改为“尚文村”,今演写为“上文村”。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362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