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读图可知:(1)村庄A所在地的地形是盆地;(2)河流H的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小河的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3)图中的等高距是100米;山峰B与山峰C的相对高度至少是100米;(4)②地比①地的坡度平缓;②地的等高线较为稀疏,原因是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5)如果山峰B与山峰C的直线实际距离是2千米,通过计算:(量的山峰B与山峰C的图上距离约是2厘米,2厘米÷2千米═2厘米÷200000厘米═1:100000)即比例尺是1:100000;(6)D代表鞍部(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E代表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D、E的位置如下图所示;(7)如果要建一水库,它的堤坝应该建在盆地的出口处(如下图所示);大坝建在那里,工程量最小,容易施工;(8)建水库后,村庄A会被淹没,那应迁往如下图所示的位置较为合适(此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海拔高于200米,不容易被淹没;并且此处靠近河流).
故答案为:(1)盆地;
(2)自西北流向东南;小河的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3)100;100;
(4)平缓;
(5)比例尺的填注如右图所示:
(6)D、E的位置如上图所示:
(7)建在盆地的出口处,如上图所示:
(8)村庄A迁移的位置如上图所示;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
(1)作图如下:(2)量得两条小路分别长1厘米、1厘米(保留一位小数),则实际这两条小路长1÷(1÷100000)=1000米、1÷(1÷100000)=1000米.
(3)量得AB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则实际距离为2.5÷(1÷100000)=2500(米)
所以A村在B村的西偏北45°2500米处.
故答案为:1、1、1000、1000;西、北45、2500.
(1)作图,如右图, 作出A点的对称点A′, 连接BA′,找到交点P点;(2)连接AB,由题意知AB=3km,A A′=4km, 在Rt△A A′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B 2 =4 2 +3 2 , ∴A′B=5km, 即PA+PB=A′B=5km, 答:PA+PB的最小值是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