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46611.html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兴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最后驻守新疆。1988年,郭兴从北疆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后,回到了昔日打“鬼子”的战场--自己的家乡河南洛阳。
洛阳向阳路和郭兴
http://news.sina.com.cn/c/2005-08-18/16127534063.shtml
从河南洛阳市涧西区的联盟路拐到新疆军区洛阳干休所,需要经过一小段路,叫“向阳路”。原本它是一条小土路,没有名字。自打郭兴老人近20年前搬进来后,当地把这条小路平整了一下,取了这个名字。
血肉长城:敌后之平原游击队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6:12 辽沈晚报
有谁能在历史上找到于数百万平方公里内进行8年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先例?又有谁能在世界上找到把游击战争上升到战略地位,从而成为20世纪反侵略者的最强音?惟我8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在抗日战争的8年中,我敌后战场共歼日军52万余人。
村妇装病救下“李向阳”
《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郭兴老人至今清楚地记得80多个战友的名字和牺牲时间
“我哪有电影演得那么神?”
从河南洛阳市涧西区的联盟路拐到新疆军区洛阳干休所,需要经过一小段路,叫“向阳路”。原本它是一条小土路,没有名字。自打郭兴老人近20年前搬进来后,当地把这条小路平整了一下,取了这个名字。
车拐到了干休所的大门口,司机说:“呶,他就是‘李向阳’!”记者透过铁栅栏围墙,看到一座小二层楼的门廊下,一位老人正坐在藤椅上看报。听到汽车声,老人站起来,把记者迎进屋里。
话题自然从李向阳开始,但老人依然强调“我不是李向阳”。为什么呢?郭兴老人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说:“那是艺术作品,我哪有电影演得那么神?”他觉得,那电影里都是把各种英雄故事组合到一起,才塑造了一个驰骋豫北平原、神出鬼没、机智勇敢的游击队长。“事迹也不全是我的。而且,跟着我出来打鬼子的,牺牲了很多,我现在却在享受荣誉,问心有愧呀。”今年82岁的郭老,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记忆力出奇的好。时至如今,老人还是每每一做梦,就梦回了和日本兵厮杀的场面。
三个人、两支枪开始创建家乡敌后武工队
老人的老家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的辉县。1941年,十六七岁的郭兴加入八路军不到一年,就显出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受到当时太行军区七分区的皮定均司令员的赏识,后来皮司令给他派两个兵,以及一支老掉牙的“汉阳造”长枪,一支撅把子短枪,让他回家乡组织敌后武工队,发动群众抗日。“临走前,皮司令员找我谈话,给我明确了任务:用5个月的时间,把队伍拉起来,要壮大到七八十人;从敌人手中夺取2挺机关枪、100支步枪,手枪不限……”
结果8个多月后,这支几乎一无所有的武工队已发展到40多人,消灭日伪军100多个,缴获步枪110多支、机枪2挺。
“鬼子的粮食是用草袋子装的,我们先往里面埋了好多颗手榴弹,点着后弹片乱飞!”
想像一下,在当时那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靠着这样一支“超轻型”小部队,时时给装备良好、凶狠残忍的敌军以措手不及的奇袭,需要怎样的计谋胆略?无怪乎后来老百姓把他说成了“神话”。这一点,老伴朱小玲在上世纪70年代深入太行山区时深有感受。当那些老乡们得知她的身份,立刻给予了最高的热情。“啊呀,简直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他们那些人都从树下聚过来,见到我那个高兴啊,给我讲他的那些故事,很多都是我没听过的,因为在家他从来不跟我和孩子提这些事,孩子们那时都不知道爸爸那些英雄事迹。”这些老乡们的父辈,都曾亲身经历过那场战火,郭兴的战斗经历早已家喻户晓,以致后来他们传出:“郭队长前头走,后面一溜火星”、“双手同打盒子枪,一枪一个准”等等神奇的故事。
电影《平原游击队》郭老看过很多遍,后来还和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结识。他说,电影里有几个地方与真正的战斗相比,其实已经简化了。比如,影片中李向阳骑着高头大马,和两个队员大模大样进城袭敌,郭老说,电影里就那么一溜烟过去了,其实啊,我们是从城东门跑到城西门,穿城而过,形势非常复杂的。还有烧敌人粮食的那个场面,电影里一把火就点着了,麦子着起来哪有那么快的?又没有汽油。而且敌人干吗不来救?一盆水就能灭的嘛!实际是怎么回事呢?鬼子的粮食是用草袋子装的,我们先往里面埋了好多颗手榴弹,然后才点着,这样手榴弹不断爆炸,弹片乱飞,谁也不敢来救。
村妇装成伤寒病人吓退敌人救下了他
郭兴对太行山区的老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敌后武工队之所以能在数百平方公里的敌人占领区进行8年的游击抗战,正是因为有人民的支持。郭兴说,他之所以能活到现在,是因为有太多的救命恩人。
1944年的一个下午,郭兴前往侦察敌情的路上,遭遇一队荷枪实弹的伪军。是南关村的妇女主任李秀英的机智救下了他。李秀英将他藏进牛圈上面的吊棚里,此时,村子两头敌人杂乱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她仍不放心,在门外绞着手指想办法。恰在这个时候,一位本村的妇女,手拉两个三四岁的孩子惊慌地从西边跑来。李秀英立即想出一个主意。
那位妇女跑到她面前,正要张嘴说话,李秀英一把抓住对方的衣襟,拔下自己头发上的簪子,在她脸上扎了几下。随着几声尖叫,那妇女脸上流下了几道鲜血。李秀英又用手在她脸上抹了抹,顿时血糊糊的。“快趴下!”李秀英用命令的口气说。两个孩子趴到妈妈身上嚎啕大哭。
日军和伪军很快来到她们面前。日军翻译官指着刚布置完场面的李秀英问:“喂,有个八路跑到你们村了,你看到没有?”
“俺这邻家媳妇得了伤寒病,跑不动,倒在俺门口。俺正急得没法哩,谁在意啥八路不八路哩!”李秀英装作不耐烦的样子回答道。一听是伤寒病,翻译官连忙倒退几步,在日军小队长耳旁嘀咕几句。日军小队长听罢,马上用手绢捂住鼻子,瓮声瓮气地说:“伤寒病,传染的,我们快快的离开!”
待敌人走远了,李秀英赶忙把仍趴在地上哭泣的母子三人扶起来,拉进牛圈。李秀英用盐水给孩子的妈妈擦脸,一边擦,一边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当她明白刚才的一切都是为了掩护郭兴时,便破啼为笑道:“我那会儿瞧你瞪着两眼,用簪子扎我,还以为你疯了,可把我吓坏了。要知道你是为了救郭队长,就是再扎我几下,也不怨你。”
郭兴从缝隙里把外面的情景看得真真切切,一纵身从吊棚上跳下来,他眼含热泪,对两位纯朴、可敬的妇女深深地鞠了一躬……
回忆起这些,郭老依然感叹不已,说李秀英老人现已辞世,前些日子,她的女儿还来探望过他,“是太行山养活了我。”
清楚地记得80多个战友的名字和他们牺牲的时间
郭老说他最大的幸福就是现在还活着。郭老平时除了看报就是练练毛笔字。一次,他试着写出他一手带出来的战友中那些牺牲的人的名字,结果写了80多个,他都清楚地记得他们牺牲的时间。第一个牺牲的是他带出来的同村人,叫王贵田,年仅22岁。郭老说,没有这些人的死,就没有他的生。
而郭老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因为革命,未能见到父母的临终一面,忠孝未能两全。当郭兴躲进太行山打游击时,家里人便成了敌人的眼中钉。在躲避敌人抓捕的过程中,郭兴的父亲摔断了腿,而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被抓进监狱,受到了严刑拷打。敌人在逼迫母亲写信劝儿下山投降而不成后,由郭兴的堂兄引领包围了沙窝村的根据地。郭兴拖着堂兄强行冲出包围圈,而后在审判会上亲手枪毙了这个可耻的叛徒堂兄。
当记者辞行时,正赶上干休所保健医生来测血压,一测,高血压值174,比平时高出40多,保健医生说:“你一定又讲起过去了,一讲过去就激动。”受访者:郭兴
采访时间:2005年7月22日
采访地点:新疆军区洛阳干休所郭兴家中
收藏版
神出鬼没“麻雀战”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如麻雀觅食时三五成群、忽东忽西、分散而灵活的游击战斗方式对付日本侵略军,被称为“麻雀战”。许多村寨普遍采用这种“麻雀战”,闹得敌人鸡犬不宁。
1941年夏日的一天,日寇向各解放区发动“扫荡”,山西省阳曲县尖地角村的民兵队长李殿冰带领民兵向敌人开火,当敌人朝枪声响起的地方扑来时,却未发现人影,对地形了如指掌的游击小组已绕道转移到对面的山上。就这样,敌人被牵着鼻子在山里转了两个多小时,死伤30多人,也没有找到游击小组的踪影,只好抬着尸体撤走了。
一天晚上,李殿冰获知敌人分兵两路来袭,立即带队登上大路旁的一座小山,敌人一到,他们就向两边的敌人同时射击。两边的敌人都以为碰上了八路军,便展开队形向山上进攻。游击小组乘机溜下山去,让两边的敌人互相对射。打了半个多小时,两股敌人才发现是打了自己的人。
尖地角村的民兵们用这种“麻雀战”,打得敌人一筹莫展,显示了武装起来的群众的威力。
电影中的城楼,应该是河北定县县城的城楼。,电影《平原游击队》的故事发生地,是在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市),电影中抗日名将李向阳的原型,是抗日英雄甄凤山和郭兴,电影的拍摄地是在吉林的范家屯。
扩展资料
《平原游击队》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苏里、武兆堤执导,郭振清、方化、张莹、杜德夫、梁音、周森冠主演的战争片,于1955年1月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根据邢野舞台剧《游击队长》改编。讲述了在1943年秋,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牵制日军驻守某县城的松井部队的任务,与敌人机智、巧妙的周旋,并最终克敌制胜的故事 。
该片采用惊险片模式,情节一波三折,悬念丛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主角既有中国古典文学中草莽英雄的影子,也融合了罗宾汉、夏伯阳的特色,方化塑造的反角松井更是突破了当时把敌人简化为极端愚蠢、残忍的做法,形象也更有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