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满清贵族,首先我们要了解下爱新觉罗氏,众人皆知这是满清皇族的尊贵姓氏。
爱新觉罗氏源自于东北女真族,1583年,努尔哈赤掌权以后,逐步大自己的势力,积极吞并女真各部。努尔哈赤自小受祖父及父亲影响,酷爱汉文化,又骁勇善战,可谓文武双全,很快收复东北大小部落,1616年建立起女真国家——后金。他自立为汗,都城便设在兴京,即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
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所以兴京既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也是后金政权的都城,更是他后来起兵反明的出发地。这个地方对于爱新觉罗一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努尔哈赤将此地看作是爱新觉罗氏的龙脉,是王朝气运的初始地。所以位于兴京启运山下的永陵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腰站村就是为守护永陵而发展起来的。
为保永陵太平,龙脉的稳定,也为保护永陵内的随葬的珍宝安全,守护皇陵是历代帝王都要重视的事情。而选派前去守护者大多是与帝王血脉相连之人,因为只有同宗同族之人,知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会更加用心地守护祖陵。不仅如此,陵墓四周都派有重兵守卫。 历史 上,守护永陵的卫队最多时达到了3000人之众。
守陵人为皇家服务,一切开支均由朝廷负担,守陵人世代相传,父死子继,生生不息。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便派出了皇室旁支——爱新觉罗阿塔前往永陵守护。爱新觉罗阿塔是努尔哈赤的三祖父的五世孙,阿塔本来是山西一方大员,已官至二品,后因康熙击杀大臣鳌拜之后,查出阿塔系鳌拜党羽,论罪当处死。
但终因阿塔本系爱新觉罗族人,只是被康熙帝降到四品官阶,给予留任朝廷,后在康熙25年又被康熙派往兴京守陵,官职便为永陵守军副都尉。阿塔当时因官途不顺,也想着远离是非,便欣然带着家中老小前往兴京永陵。
1686年,阿塔带着族人风尘仆仆来到兴京,在距离永陵墓36公里处的上夹河镇停下休息,发现此地山清水秀,土质肥沃,但觉得此地宜居。阿塔建议将新家安置在此处,家人们觉得这里甚好,大家也纷纷同意。
于是阿塔便将最小的儿子派驻在永陵脚下守护皇陵,其他家人均安住此地。因此地是皇帝宗室们前往永陵祭拜的必经之地,所以他们将这里定名为腰站,意思便是中途休息的驿站。腰站村也由此得名。
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都曾在前往永陵祭祖时下榻腰站村休息,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3次之多。可见腰站村在当地的地位之重要。
当年的阿塔来到腰站以后,因远离了朝堂纷争,在这世外桃源之地与世无争,感到自己无比幸运,娶妻纳妾不在话下,腰站村很快发展起来。阿塔在永陵任职期间,尽忠职守,后被升为总都尉。直到60多岁年迈,官职卸任,阿塔在腰站村又得以颐养天年20年,直到85岁去世。
清代的时候,但凡是朝服,吉服类,均需系有配备腰带,而清朝为区分爱新觉罗的血统尊贵,规定皇室宗亲均系黄色腰带,后人便用“黄带子”代指皇亲们,而皇室的旁支,便系红色腰带,被称为“红带子”;官员们系蓝色或青色的腰带。因等级森严,严禁乱用腰带,所以在清朝,通过腰带便可分辨出等级来。
阿塔家族因为是皇室旁支,所以属于“红带子”阶层。这种红带子不仅仅代表尊贵的身份,它同时还享受“红带子”待遇。作为皇室宗亲,因为特殊的地位,很多人不学无术,清王朝为防止这些宗亲因无所事事游荡街头,给皇室丢脸,皇室都是定期给他们发放福利的。
按规定,爱新觉罗“红带子”家族每出生一名男孩,便可去朝廷领取一根“红带子”。有了“红带子身份证”,便可凭借这个“红带子”每月可在朝廷领取2两银子的补贴,一年便是24两白银,此外每年还可领取大米2520斤。有着“红带子”的男人结婚时还可单独领取20两礼金,遇到丧事可在朝廷领取30两白银。
阿塔和他的族人作为“红带子”阶层,自然是享受这个福利待遇的。腰站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的“红带子”福利一直领到了民国时期。
因此,为保证红带子的延续,家族对男丁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加上古人讲究家族需“枝繁叶茂”,因此,腰站村的人口发展得很快。至清朝末年,腰站村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达到600人之多,而现在的腰站村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屯,村民小组有4个,村民300多户,总人口约1300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七都是满族人,皇室后裔占百分之四十,约500人。
本来在人死后,作为身份象征的“红带子”是必须作为随葬品一同下葬的。但当年有一族人死后,因为红带子并未来得及下葬,因此得以保存下来,可以让后人们有机会可以一睹当年“红带子”的原貌。这是一根长约2米,丝线织成,用四块圆形或方形的镂花板连接而成,上面镶嵌着珠宝美玉,外观十分精美。
建国以前,腰站村都不允许外来者居住,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村里的老人渐少,清王朝早已成了 历史 ,守陵的任务便渐渐淡化,村里才慢慢进驻了爱新觉罗以外的满人。
尽管如此,三百年根深蒂固的传统仍然让这个村子充满了清朝的皇族气息。
我们知道满族贵族的服饰源自于女真族,女真族当年为抵御寒冷的气候,又为了骑射方便,他们喜欢将服装的袖口做成箭袖,又称作“马蹄袖”,长度刚好可以盖住手背,既可以保暖,也不妨碍拉弓射箭,男子长袍外罩马甲也是同样的道理。
清军入关以后,官员的外胞改成两侧开衩,帝王的则是四开衩。虽然后期,服饰也有汉化的印记,但清朝一直主张“衣冠不可轻易改制”,所以改动并不明显。清朝贵族们的服饰在外面上依然是极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而服饰上的花纹则有汉族的印迹。至今,村子里还有一些男人留着小辫,颇具穿越既视感。
满族女人穿“旗装”,也称“旗袍”,圆领,窄袖,袖子也是马蹄袖,下摆镶上装饰的滚边,整体呈长方形。
腰站村的人97%都是满族人,所以她们家家户户都备有满清贵族的传统服饰,每年到了传统节日,他们便会穿上。如果在这一天,你恰巧走进腰站村,你就会看到:男人们有的穿着贵族的长袍,头戴小帽,有的穿着黄马褂,绸缎袍子,脚蹬短靴,女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旗袍,头戴步摇。
通过他们的服饰可以看出,里面有王爷、有侍卫、有妃嫔、有宫女……真是穿越到了大清朝。
在腰站村,一方面大家多少都是沾亲带故;另一方面,他们注重儒家传统文化中“仁、交、礼、智、信”,所以村里的治安非常好,真正达到了夜不闭户的良好状态。在这里,村民们安居乐业,没有发生过重大案件。
满人非常注重“尊老”。直至今日,在腰站村内还遵行着传统的清朝“尊老礼仪”。如果有年轻人在路上遇到年长者,需要垂手立在一旁,礼让长者先行。家里如果有客人到来,小辈需站在长者身边,不经允许不可以坐下。长辈没让晚辈开口,晚辈不得先出声,更不能出言顶撞。用餐时,也必须先让长辈坐下,等长辈先启动筷子方可进食。
当然传统的程朱理学里的封建糟粕,也同样在这里得以延续。比如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村里仍然深入人心。比如:家里有长辈的,儿媳不可上桌与长辈共同用餐。有的人家,还要专门做几个好菜给老人们单独享用。新进门的媳妇有时还要垂手立于一旁,虚心聆听婆婆的“教诲”等。
有的家里,媳妇每天需要给婆婆准备洗脸水,洗脚水。遇到祭祀等活动,也只是男子有资格参加,女子不可以参加,女子也不能进祠堂。妇女不能在公婆面前穿短衣,也不能当着长辈面大声斥责孩子。来了客人,必须进厨房为客人准备食物。
满族人的施礼也具有其民族特性。不同于汉人的握手礼,他们的施礼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礼节也是不一样的。平常相见一般鞠躬或者握手,长久不见的会施以拥抱礼。最重的礼当属“三叩九跪大礼”。满族妇女还有用“抹鬓角”礼,就是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蹲安礼,即妇女用手置于腿上下蹲,叩头后用右手背抹三下鬓角。
满族人办宴席,一般是4人一桌,8碗8碟,酒水越多越好,以显示主人家的热情。满族人各家都有家规家法,他们对年轻人管教很严,严禁年轻人有打架和酗酒的恶习。
在腰站村,犯罪率倒是很低的,村里的离婚的夫妻也很少,自建国以来到今天,也不超过10对。
要说腰站村最严苛最夸张的习俗,那便是至今不允许与外界通婚。他们认为:作为皇族后裔,一旦与外族通婚,那便是混淆血统。不能保证爱新觉罗氏的纯正血统是对老祖宗的不敬。在以前的腰站村,不乏有很多近亲结婚的。
发展到现在,年轮人也知道了近亲结婚的弊端,避免血缘关系太近的联姻,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在同族内寻找人生的另一半。如果你不小心看上了腰站村的人,那么估计成功率会很低。
在腰站村的后山上,有一座莲花山,因状似莲花而得名。那里埋葬着腰站村的创立者——阿塔。村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会在这里开展。每在春节,清明时节,所有村民们便聚集于此,祭拜天地及祖先,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年的3、6、9月,村里的女人们会早早地为男人们做好早餐,然后让男人们穿上满清贵族的传统服饰,先在村里祠堂祭拜先祖,继而或在村中心的广场上跳起龙舞,或背上弓箭到周边参加骑射活动。满清贵族子弟都是女真族的后代,是马背上的民族,骑射的传统也一直得以保存下来。
在汉族的习俗中,家族权力及义务一般都要传于长子,在满族则相反,他们都是幼子继承家族事务,以及赡养老人。满人这个制度说起来还是延续自女真时代的。在腰站村,这一传统也一直保留着。
如果你进到腰站村,你会发现当年的皇帝下榻的行宫还有遗址在村子的北面。他们称其为东西安乐堂,在东西安乐堂遗址内,还有当年皇帝及随从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常见的一些生活用品,并不昂贵,但却是珍贵的史料。
村里的主干道叫“罕王路”,这是一条发源于西汉时期的古道。村里的建筑还是清时流行的青砖小瓦房,四合院风格的房子里,打造着万字炕。爱新觉罗家族的村民院门前还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等。
自清灭亡以后,满族的姓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族的姓氏也渐渐汉化,尊贵的“爱新觉罗”姓氏改成了十大汉姓: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普。而在腰站村的满姓改成了“肇”姓。当年清军入关以后,将努尔哈赤的祖先猛哥贴木尔追封为“肇祖原皇帝”,而阿塔一族也是猛哥贴木尔的族人。
清朝灭亡以后,腰站村的阿塔后人便改姓“肇”。村里现在的爱新觉罗便用“肇”姓起名。如果你在村里遇到姓肇的村民,那么他一定是爱新觉罗的后裔无疑了。
在腰站村,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便是村里肇宗华老人的祖宅,这个宅子已经有300年的 历史 了。这个充满大清朝气息的老宅至今保留着雕梁画栋的传统工艺,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历史 的车轮随着日升月落而不断前进着, 社会 在发展,面对传统的文化及习俗,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固步自封,如果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习惯就应该一成一变显然是不对的。当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腰站村作为现存的唯一的一个满清贵族聚居村落,它具备其特有的 历史 文化价值,作为腰站村的村民,或许他们觉得现有的这种环境,正是他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下辖村委会包括腰站社区北街村民委员会、腰站社区北张村民委员会、腰站社区东街村民委员会、腰站社区南街村民委员会、腰站社区宋范村民委员会、腰站社区土屋村民委员会、腰站社区西街村民委员会、大张社区大张村民委员会、大张社区林桥村民委员会、福园社区大白村民委员会、福园社区大尹村民委员会、福园社区黄庄村民委员会、福园社区柳庄村民委员会、福园社区小白村民委员会、福园社区姚庄村民委员会、耿楼社区耿楼村民委员会、耿楼社区韩庄村民委员会、耿楼社区孔庄村民委员会、耿楼社区石佛村民委员会、耿楼社区窑上村民委员会、韩营社区东韩村民委员会、韩营社区蒲河村民委员会、韩营社区前槐村民委员会、韩营社区西韩营村民委员会、马颊河社区北堤村民委员会、马颊河社区大魏村民委员会、马颊河社区小辛村民委员会、勤政社区大李村民委员会、勤政社区梁庄村民委员会、勤政社区小李村民委员会、勤政社区小庄村民委员会、五联社区东咸村民委员会、五联社区郭庄村民委员会、五联社区后槐村民委员会、五联社区王双堂村民委员会、五联社区西咸村民委员会、相马河社区锅培口村民委员会、相马河社区小魏村民委员会、相马河社区小芝坊村民委员会、新月社区沙庄村民委员会、新月社区塘坊村民委员会、徐屯社区陈排村民委员会、徐屯社区阚庄村民委员会、徐屯社区马庄村民委员会、徐屯社区小屯村民委员会、徐屯社区小吴村民委员会、徐屯社区徐庄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