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国到底是英国还是美国

聚客2022-06-08  35

米国是指哪个国家(米国是指英国还是美国)

人们经常在网上称美国为“美国”。我很好奇。很明显,英国国旗是一个大大的“米”字。美国为什么是美国?后来听说1853年日本人把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制造的“黑船事件”称为“密立根”,于是就有了“美国”这个名字。

其实“密立根”这个词根本就是在中国诞生的。至于美国的记载,中国文学可能比日本早几十年,有中国从“美”到“美”的辛酸历史。

中国的疆域横跨30多个纬度,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唐太宗曾自豪地说:“中国人是天下之本;四夷尚与枝叶”[S2/]。作为最富裕最发达的国家,中国人对探索世界毫无兴趣。

乾隆四十九年,也就是1784年,第一艘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驶进广州,拉开了中美两国经贸往来的序幕。用桓诸葛的话来说,当时清朝正处于“谷中无虫”的盛世,自信的清朝人在翻译洋人的名字时,会加上“口”字,代表轻蔑和鄙视。

美国当时刚刚赢得独立战争,语言和衣着与英国人无异。清人很难也不愿意区分,干脆把他们归为英国商人,美国商人也乐于伪装成英国商人。然而,广州的商人很快发现,美国人比英国商人的霸气更恭顺、更有礼貌,于是“米米”、“李蜜钱”等说法开始流传。

鸦片战争前,美国无暇顾及与亚洲的贸易,来中国的商人大多略有资本。与英国商人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机构——东印度公司作为后盾不同,美国商人普遍遵守官方法律和民间传统,广东官员也评论说,他们在向法院报告时“最恭敬”。

嘉庆、道光时期,美国对华贸易迅速增长,逐渐取代荷兰、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对华贸易国。随着贸易的发展,中国对美国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关于美国的描述和记录频繁出现在民间游记和广东地方志中。

鸦片战争前,少数开明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清朝的落后,开始关注西方世界,寻求自强之道,尤其是林则徐。林则徐初到广州,连土耳其和美国都分不清,却“天天让人刺探西方的东西,翻译西方的书籍”,终于隐约可以体会到美国的制度和清朝的封建制度完全不同,对华盛顿评价很高。

除了中国人主动了解世界,西方传教士和学者也把西方介绍到了中国。这时,在中国的文献中,对美国这个名称的翻译有很多版本,如密立根、密立根、花旗、尤尼希迪等。

为了抗击英国的侵略,以林则徐为首的一大批官员主张“以夷制夷”。林在报纸上明确指出,“查英利在外国是最强的,能与之抗衡的外国人只有米利肯和弗朗西(法国)...这种控制蛮族的方法,似乎可以由蛮族控制蛮族”。清朝对美态度好转后,国名翻译中有意识地去掉了“寇”字。

1844年《中美王霞条约》签订前,对中国“中外之分”深恶痛绝的美国特使,坚持要求清政府在谈判前用“亚美驱联合国”。谈判中,双方就国名达成一致。美国称清朝为“中国的大清帝国”,清朝称美国为“美国驱动美国”。

从咸丰朝开始,清政府的官方文件统一使用“美驱美”,但内部文件仍喜欢使用“米米(口剑)”或“毫剑”。太平天国起义是促使清朝放弃“华夷”观念,与美国平等对话的关键因素。

太平天国起义对大清帝国的打击远远超过鸦片战争,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做出了很多善意的举动,尤其是“借师助剿”大大改善了清政府对美国的态度。美国主动提出帮助清军运粮,并愿意帮助保卫上海,于是清朝官员逐渐接受了国名上的“美国”。

民国时期,“美国”正式成为官方标准译名,“美国”一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美”到“美”的转变,也是中国人放弃“天为国”的优越感,平等参与国际交流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18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