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猫又
在台南繁华的中正路商圈,有一座透露着复古气息的建筑。上面有一个大大的“林”字商标——林百货。
林百货是二次大战前台湾台南市唯一具有电梯现代化设备的百货大楼,俗称五层楼仔,与坐落台北市荣町的菊元百货并称为南北日治时期两大百货大楼。当时人称:台湾银座。
80余年前,人们到林百货,体验最时髦的现代生活。梳着妹妹头,穿着黑色短裙的服务小姐也是当年的时尚标杆。可以说,是林百货把台湾带进了摩登时代。
后来日治时代结束,日本人离开,林百货几经易手,荒废十余年,破败不堪,也渐渐被人忘却。
直到2014年,台南市政府决定重修林百货,重新开业时万人空巷,老人来怀缅过去的回忆,年轻人来体验复古时尚。
从 当年全台湾最大的百货公司,到现在台湾最小的百货公司,它所承载的情感和历史却是最长的。 这种时代的厚重感,让这座建筑意义非凡。
修复过程中,团队注重修旧如旧,用的灯,瓷砖和墙壁,都是尽量按照当年的样式还原。
楼道并未扩建,如当年一样狭窄。
重新开业的林百货定位为文创百货,共6楼,把台南风土人情展现在各个楼层。
林百货在当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电梯(流笼),当时林百货是南台湾最早拥有现代电梯设备的地方之一,并且由穿著制服的电梯小姐操作。对当时台南人来说「去林百货坐流笼」是新奇时髦的休闲活动。
在四楼的展览空间是林百货旧物展,展出了林百货旧电梯框架。
林百货的修复开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老建筑运用商业力量活化的案例。其营销策划的方式也很值得学习。大致可以从品牌,用户,产品三个维度分析。
林百货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定位即品牌的差异性,是让林百货区别于其他品牌,让人们记忆的原因。
对于老建筑而言,要把它放到更大的时代潮流里去寻找定位。
策划团队把当年林百货80多年前的开业定位为 开启台湾文明的摩登时代。 为台湾民众带来了新奇时髦的西洋生活。
80多年后,林百货再次在台南最繁华的街道上开门纳客, 启动新的台南文化时代。
他们官网上如此描述:
用故事赢得用户的情感认同,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
故事不是随意讲述,而是针对不同目标用户的需求挑选的。 我认为林百货策划团队针对三种目标用户提供了不同的故事:
一是针对游客的:
林百货盛极台湾一时后又衰落,80余年后重新开幕的传奇已经足以吸引游客。另外,林百货的创立就是日本人远渡台湾创业的一个经典故事,许多日本人因为这个故事到台南都要到林百货看一看,缅怀日治时代。开幕时还邀请林百货当时的所有者的妻子(90岁高龄)亲自到现场见证。(日本游客是台湾观光消费主力军)
二是针对台南本地人:
老建筑最打动人心的其实是它与在地居民的情感联系,林百货曾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带给人们珍贵的回忆。
策划团队找回当年在这里工作的员工和售货员小姐,他们都已经是8、90岁高龄的老人,邀请他们故地重游,讲述当年在林百货工作的故事。还有台南的老居民,他们小时候见证过林百货的繁盛,现在再在子女陪伴下回到林百货回忆童年。这些都是台南人真切的回忆,自然能引起台南人的共鸣。
三是针对年轻人的:
文化创意行业深得年轻人欢心。林百货把老建筑活化打造成台南文化创意基地,要把台南文化发扬光大的故事吸引许多文青认同,前来朝圣。
大多数古建筑活化,只能做到外表翻新,然后束之高阁。这其实不是活化,而是一种冷冻化,台湾这边的古建筑活化则能灵活运用商业的流量,用文创产业为古建筑注入活力,让更多人愿意“常来坐坐”。
林百货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它定位为台南的文创基地,以台南丰富的历史人文作为其源源不断的文化内涵,推出涵盖百货、餐饮的创意好产品。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居民,都能找到理由到林百货逛一逛。
老建筑本身历经沧桑,情怀和故事是有的,需要依靠好的创意和设计,将其文化内涵产品化。只要用户被感动了, 购买产品就是一种表达认同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