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一词的起源始于哥伦布航行到美洲新大陆:自从凯尔·波罗结束中国之行回到欧洲,欧洲人就一直痴迷于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的繁荣。但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拜占庭帝国,这个帝国有一千年的国运。之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穿越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路线,不仅几乎完全切断了欧洲与东方的贸易,甚至威胁到了欧洲各国。欧洲开始试图与东方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同时也试图实现与东方结盟进攻奥斯曼帝国的战略。葡萄牙率先对新航路进行了探索:1434年,葡萄牙舰队穿过博哈多角,该角位于此前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的最南端;488年,葡萄牙人迪亚斯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葡萄牙在海权扩张方面的成就引起了邻国西班牙的羡慕,于是在1492年西班牙王室授权热那亚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探索一条通往中国、印度等地的新航线。当时地球圈理论在欧洲有相当大的市场,而哥伦布是地球圈理论的信徒之一,所以他没有走传统的向东的路线,而是计划向西绕地球一圈,向东穿越。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开在东线上有先发优势的葡萄牙。哥伦布的船队经过34昼夜的艰苦航行,于1492年10月12日凌晨抵达巴哈马东南部的萨马纳岛。哥伦布认为他去的地方是印度,于是当地居民得到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名字“印第安人”,他们居住的地区被欧洲人称为西印度群岛。哥伦布一直认为他到达的地方是印度,但他没有意识到,事实上他发现了一个欧洲人从来不知道的新大陆。然而,当哥伦布返回西班牙时,佛罗伦萨的航海家americ vespvck沿着哥伦布的路线进行了多次探索,但与哥伦布不同的是,他认为哥伦布到达的地方是一个欧洲人以前不知道的全新的大陆。这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当时绝大多数欧洲人对亚美利哥的说法持否定意见。但最终事实证明亚美利哥的说法是正确的,于是欧洲人以亚美利哥的名字给新发现的大陆命名为美洲,中国将其翻译为美洲或美洲,简称美洲。
1607年至1733年,大英帝国在大西洋海岸和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湾、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德岛建立了13个殖民地。英国在介入海外殖民扩张之初,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无法与法国和西班牙抗衡:当时法国占领了广阔的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而西班牙占领了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仅限于大西洋海岸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狭小区域。实力有限的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采取了所谓的“善意忽视”政策:只要北美殖民地在名义上服从英国宗主权,帮助分担来自法国和西班牙的战略压力,英国基本不干涉殖民地内政。在英国“善意忽视”的政策下,北美殖民地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治体。然而,在英国赢得与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竞争后,英国开始试图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这与殖民者发生了冲突。北美殖民者展开了一场关于自我认同的大辩论:有人认为自己是英国人,有人认为自己是美国人,还有人认为自己既是英国人又是美国人。然而,随着双方矛盾的日益加剧,美国殖民地的居民不得不在两种身份之间做出选择。主张脱离英国独立的政治派别自然会强调自己的美国人身份,而主张效忠英王的政治势力会逐渐衰落。19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的枪声拉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至此,美国身份开始在十三个殖民地占据绝对主流,主张效忠英王的政治势力被迫离开加拿大。1776年7月4日,由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组成的大陆会议通过了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从而宣告了一个独立国家的诞生。
这个新国家的名字被确立为美利坚合众国,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美利坚合众国。所谓美国,是指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组成的联邦国家:美国独立之初,是由十三个州组成的联邦国家,现在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五十个州的联邦国家。美国独立之初,美利坚合众国的称号实至名归——美国是美洲最早独立的国家。当时美洲其他地区都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美洲只有一个独立国家。自称为美利坚合众国没有错。然而,随着拉美国家的相继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的称谓似乎并不合适——试想,美国自称美利坚合众国,那么其他美洲国家位于何处?当然,在历史上,美国早就把美国当成了自己的后院——美国的门罗主义就玩了这一招改变观念:先是声称美国无意干涉欧洲事务,然后又要求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国事务。美国人在这里其实玩了一个文字游戏:America这个词在英语中既代表美国,也代表美国,美国只是用了一个双关语向欧洲国家指出,美国是它的势力范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利坚合众国的称谓带有一定的霸权侵略性,所以我国在翻译上做了处理:America作为国名的时候翻译成America,作为洲名的时候翻译成America,以此进行一定的区分,其实在英语中是同一个词。然而,中国对美国名称的翻译并非始于此。其实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复杂的过程。
其实人名地名的翻译早期是基于习惯,后来逐渐形成了一套既定的标准。我举个例子:俾斯麦为什么不翻译成俾斯麦?照人家名字反正都是音译的,我就不能乐意翻译成俾斯麦吗?如果非要这么说,也不能说翻译错了。但是,语言毕竟是用来交流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约定俗成地用俾斯麦这个名字,结果,你就要在这里搞出一个俾斯麦来,人们就不知道是谁了。但是,统一翻译标准有一个既定的过程:现在中国的官方媒体如新华社,都有一套译名、地名的标准。但在晚清,外国人刚接触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官方标准。因此,译者通常使用中文发音相近的词来翻译外国名称和地名,这导致不同的译者使用不同的汉字来翻译外国名称和地名。比如当时翻译俄罗斯的名字,就有Eros、Voros等不同的翻译方法。法国有时被翻译成弗朗西斯;意大利被翻译成意大利............................................................................................................................................................................在林则徐的《四大洲》中,美国的名字被翻译成了America。在徐继畲的《瀛寰陆贽》中,有这样的记载:“密立根美国疆域辽阔,没有太子之名,不循人间规则,以公器付民意,开创了古今空前的局面。”至于清朝的官方文件,自中美《王霞条约》以来,美国的名称就被翻译为亚美治美。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在最早接触西方文明时,受到中国介绍的《海国地图》和《世界概论》两本书的影响很大。所以也把美国的国名翻译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洲),日语中“密立根”的翻译一直延续至今。民国以后,美利坚合众国被翻译成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仍在使用这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