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初年,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随父蒙舍龙就牧耕于今巍山巍宝山前新村,由此发展崛起。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细奴逻当上了蒙舍诏诏主,改国号为大蒙国,称奇嘉王。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逻阁完成了统一六诏的丰功伟绩,因“破河蛮”有功,皮逻阁被敕封为“云南王”。次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南诏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地方民族政权。皮逻阁统一六诏后,南诏迅速强大,进而称雄于祖国西南地区。其后阁逻凤、异牟寻、寻阁劝、劝龙利晟、晟丰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贞,共传位十三代,历经250多年,几乎与整个唐王朝相始终。南诏最强时期,其疆城包括今云南全省和四川、贵州、广西一部分,势力达越南、缅甸、老挝。南诏的崛起和发展,为巩固祖国领土完整、加快西南边疆的开发,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细奴逻
(第一代王)
细奴逻(公元617年-------674年)
细奴逻,又名独逻、独逻消,南诏第一代国王,生于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唐太宗贞观年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登上蒙舍诏(南诏王)诏主之位,改国号为大蒙国。称奇嘉王,于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卒,在位26年,享年57岁。
细奴逻于唐贞观年,随父蒙舍龙居住在邪龙川(后改称蒙舍川,今巍山县)巍宝山前新村,躬耕发展。细奴逻之父蒙舍龙初为部落头人,为争夺资源,部落间时常发生战争。蒙舍龙、细奴逻父子凭借优越的自然优势和自身的勇猛及智慧,在川南建立起较为强盛的以乌蛮部众为主、以蒙舍龙的名字名字命名的部落联盟——蒙舍诏。
细奴逻当政后,任用武将郭郡矣,文臣波罗旁,“神明大士”杨波远,修文习武,发展经济,制定了效学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蒙舍诏发展的措施。
细奴逻时,相邻的蒙嶲诏力量比较大,时常出兵侵扰蒙舍诏。为此,细奴逻把都城修建于地势险要的垅玗图山,称垅玗图城,作为蒙舍诏政治、军事的中心,细奴逻多次成功地抵御了蒙嶲诏的进犯,巩固了蒙舍诏。
细奴逻在控制蒙舍川局势后,又修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蒙舍城(今巍山庙街镇古城村),这是南诏的第二个都城。
唐永徽年间,今云南祥云和弥渡境内的大、小勃弄蛮发生叛乱,细奴逻奉唐朝之命,亲率蒙舍部众数千帮助左将军赵孝祖平叛,取得唐朝的信任。趁此机会,兼并了富饶的白崖地区(今弥渡红岩),《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描述的张乐进求逊位指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细奴逻派遣其子逻盛率使团入唐朝见,正式归顺唐朝,得到大量赏赐。自此,细奴逻年年派人入唐朝贡,与唐王朝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细奴逻赏罚分明,深得全诏部众的爱戴。
据说细奴逻的结发妻子叫蒙歘xu,她贤惠善良,对细奴逻的帮助很大。蒙歘去世后,细奴逻又娶了张乐进求的第三个女儿,也就是至今人们敬仰的“三公主”。
蒙舍诏在细奴逻的治理下,很快强盛起来。
逻盛
(第二代王)
(公元634年----------公元712年)
盛逻,又名逻盛炎,细奴逻之子,三公主所生,生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于唐上元年(公元674年)即位,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卒,在位39年,享年78岁,谥号兴宗王。逻盛即位后,任用张建成为相,辅佐朝政,并秉承父志,精心治理蒙舍诏,巩固和扩大疆域,继续于唐朝交好。
武则天时,逻盛亲自到长安朝贡。至姚州(今云南姚安)时,听到妻子生下盛逻皮的消息,说“吾且有子继承,身在汉地,死无憾矣”。到长安后,受到武则天接见,并大受恩奖。
逻盛时,不断地兼并蒙舍川南面、西面的地盘,扩大其统治范围,使蒙舍诏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逻盛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南诏王。
盛逻皮
(第三代王)
(公元672年-------公元728)
盛逻皮,逻盛之子,生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即位,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卒,在位16年,享年56岁,谥号威成王。
盛逻皮即位后,以老相张建成为国老,杨法律和尚为国师,治内安邦,于唐朝维持友好的关系。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盛逻皮遣国老张建成率团入唐朝贡,盛逻皮被朝廷刺封为台登郡王,朝廷赐佛书给张建成。自此,云南始有佛书。盛逻皮经唐朝钦准,在今巍山巍宝山为其祖父细奴逻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大土主庙。
盛逻皮开发经营了今云南西部澜沧江以西一带,扩大了疆土。
盛逻皮为南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皮逻阁
(第四代王)
(公元697年-------公元748年)
皮逻阁,又名归义,盛逻皮之子,生于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被唐玄宗李隆基刺封为云南王,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享年51岁。
皮逻阁即位时,南诏经济、军事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经超过同在洱海地区的其他五诏。
皮逻阁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蒙舍王。他依附于唐朝,“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兼并了洱海周边五诏,收复了洱海周围的河蛮,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了洱海地区。唐王朝因皮逻阁“破河蛮有功”册封他为云南王,赐名归义。南诏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第二年,皮逻阁把都城从蒙舍川迁到太和城。皮逻阁以宽阔、富饶的洱海盆地为基地,积极发展,使南诏迅速称雄于中国西南地区。
之后,皮逻阁利用爨氏与唐朝之间的矛盾及内乱,带兵进入东爨、西爨(东爨在今昭通、泸西、寻甸、嵩明、建水及贵州一带,其中心在昭通;西爨在今滇池周围的曲靖、昆明、马龙、晋宁及澄江、安宁、禄丰一带,其中心在晋宁)地区,征服滇池周围的广大部族,基本控制了爨地。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皮逻阁派其子阁逻凤率团入唐朝贡,进一步与唐朝修好。
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个部族之间长期的对立纷争,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发展以及内地人民与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进一步友好交流,解除了唐王朝在西南地区的后顾之忧,南诏、吐蕃、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力量处于相对平衡。
阁逻凤
(第五代王)
(公元712年-----公元778年)
阁逻凤,皮逻阁之子,生于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即位,袭封云南王,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卒,在位30年,享年66岁,谥号神武王。
阁逻凤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青年时代就随其父皮逻阁参加了统一六诏的战争。他“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任用从川南俘虏回来,精通儒学的系泸县令汉人郑回教授王族子弟汉文化。他还赐名郑回为蛮利,后郑回官至南诏清平官。
南诏的发展壮大与唐王朝的昏庸腐败,导致了唐与南诏的矛盾激化。于是,唐王朝出兵进攻南诏,阁逻凤被迫与唐军作战。
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史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
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州,往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请还其所虏掠,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鲜于仲通不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吐蕃弃隶缩赞赞普得到这个盟国,自然很满意,752年,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小赞普)南国大诏”,“赐为兄弟之国”。阁逻凤自立国号为大蒙。当时杨国忠当政,唐玄宗年迈昏聩,安史之乱即将爆发,却还继续出兵攻南诏。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也被唐兵破坏。
754年,剑南留后李宓(音密mì)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全军覆没。这是唐最后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禄山反叛,唐无力再进攻,可是南诏还有意归唐。阁逻凤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诏德化碑),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对臣属说,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阁逻凤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两国关系是不能持久的。
异牟寻
(第六代王)
(公元754年---公元808年)
异牟寻,阁逻凤之孙,凤伽异之子,生于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因其父凤伽异英年早逝,故于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继任南诏王位,南诏重新归顺唐后,朝廷袭封他为南诏王,赐“贞元南诏印”,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卒,在位30年,享年54岁,谥号孝桓王。
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诏、吐蕃联军,使其损失惨重,《资治通鉴》:“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新唐书》:“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
唐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异牟寻自太和城迁都史城(今大理喜洲,又称大厘城),改国号为大礼国。异牟寻封五岳四渎,东岳乌蒙山,南岳无量山,西岳高黎贡山,北岳玉龙雪山,中岳点苍山;四渎为澜沧江、黑潓江、怒江、金沙江。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异牟寻又把城迁至阳苴(方言xie,实读ju)咩mie城(今大理古城)。
异牟寻在位时,对南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体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在政权机构方面,设清平官(相当于宰相一职),三个职位六至七人称坦绰、布燮、久赞;改原来的“六曹”(即兵、户、客、刑、士、仓)为“九爽”,即幕爽主兵、琮爽主户、兹爽主礼、罚爽主刑、劝爽主士(管人事)、劂爽主工(手工业)、万爽主财、引爽主客(管外交、礼仪)、禾爽主商贾(商业贸易)、又立三托,乞托主马、禄托主牛、臣托主仓廪;又立大、中、下、小四府,主要是管理军队事务,各府有正副主将二人。
在行政区划方面,南诏由原来的六睑jian增至十睑(主要在洱海地区),节度设六个(或七个),又有二都督。十睑为云南睑(今祥云云南驿)、白崖睑(又称勃弄睑,今弥渡),品澹睑(今祥云)、邓川睑(今洱源邓川)、蒙舍睑(今巍山、南涧及弥渡西部)、大理睑(又称史睑,今大理喜洲)、苴咩睑(今大理古城)、蒙秦睑(今巍山北部及漾濞大部)、矣和睑(今洱源)和赵州睑(今大理凤仪);六(或七)节度为弄栋节度(今姚安)、永昌节度(今保山)、银生节度(今景东县)、剑川节度(今剑川)、拓东节度(今昆明)、丽水节度(今缅甸境内),另外还设过安南节度、铁桥节度、后废除;二都督为会川都督(今四川会理)、通海都督(今通海)。
南诏王自称元,称臣下为昶chang,臣称王为诏,称王后为信么,称妃子为进武。
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唐德宗接受李泌bi“招云南,断吐蕃右臂”的建议,命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来招抚南诏。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异牟寻在清平官郑回的劝说下、朝廷的诚心招抚和无法忍受吐蕃欺凌的情况下,决心弃蕃归唐,派三路使臣到成都后又赴长安,表示愿意归顺朝廷。唐德宗非常高兴,下诏书给南诏。
794年,南诏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与唐朝使臣举行盟誓,南诏之主异牟寻面对天、地、水三大自然神与五岳四渎之灵,率文武大臣发誓:“请全部落归附汉朝(即唐朝)”,南诏管辖的各部落首领也表示:愿归清化,誓为汉臣,永无离贰。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南诏印”;以南诏统领的疆域设置“云南安抚使司”,政区长官为“云南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南诏由云南安抚使节制。
《新唐书》:“遣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帝赐赉有加,拜仇宽左散骑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年夏六月,册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相者引异牟寻去位,跽受册印,稽首再拜;又受赐服备物,退曰:“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异牟寻归唐后,南诏在云南丽江、剑川一带大破吐蕃军队,收复了剑川和野共川(今云南鹤庆),把吐蕃势力逐出云南,又继续开发云南西南部地区。
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六月,异牟寻派其子寻阁劝率使团赴长安朝贡,并向朝廷敬献大型南诏奉乐舞,受到一致好评。后南诏奉圣乐舞被吸收进唐朝宫廷乐舞之中。南诏奉圣乐一直传承至今。现南诏发祥地巍山南诏古乐队所演奏的古乐,就保留有南诏奉圣乐的特点。
异牟寻时,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南诏疆域“东距爨(今云南东部),东南属交趾(今越南),西至摩伽陀(今印度),西北与吐蕃(今西藏)接壤,南女王(今老挝境内),西南缥(今缅甸),北抵益州,东北黔巫”《新唐书·南诏传》),范围远远超过今天云南省版图。
寻阁劝
(第七代王)
(公元777年—公元809年)
寻阁劝,又名新觉劝,异牟寻之子,生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即位,袭封南诏王,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卒,在位1年,享年32岁,谥号孝惠王。
寻阁劝即位后第二年(公园809年),改元应道,他修建鄯阐府(今昆明)作为东京,大理为西京。由于在位时间短,未见大的作为。
寻阁劝自小就从师郑回学习汉文化,所以他的汉字造诣比较深,曾在鄯阐府游避风台时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星回节·游避风台》,诗中写道:“避风鄯阐台,极目见腾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翊yi卫类夔kui契。依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不觉岁月幕,感激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这首诗被收入《全唐诗》。
劝龙晟
(第八代王)
(公元797年—公元816年)
劝龙晟,寻阁劝之子,生于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即位,袭封云南王,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卒,在位7年,享年19岁,谥号幽王。
南诏前期,境内各民族主要信仰巫教,道教为南诏的正统宗教,统治阶级十分推崇,道教在巍山得到广泛传播,南诏王族在今巍山境内先后修建了巡山殿(今巍山南诏土主庙)、云隐寺、降龙寺、蒙舍宗祠等一批道教殿宇。南诏中后期,佛教兴起。但在巍山地区,道教信仰却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明清时期,巍山的道教盛极一时,巍山巍宝山成为全国道教名山。
劝龙晟即位后第二年(公元810年),改元龙兴,以段宗牓bang为国老,张与贞、李贤者为国师。劝龙晟十分崇信佛教,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修建佛顶、莲宗、传心三座佛寺,使佛教在南诏广泛流行。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劝龙晟被弄栋节度使王嵯颠以“肆虐不道,上下怨疾”的罪名伤害。
劝龙晟时期,南诏曾多次入唐朝贡。
劝利晟
(第九代王)
(公元801年—公元824年)
劝利晟,又名劝利,劝龙晟之弟,生于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被权臣王嵯颠扶上王位,袭封南诏王,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卒,在位8年,享年23岁,谥号靖王。
劝利晟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817年),改元全义。他封王嵯颠为清平官,刺蒙姓,并称其为“大容”(兄长),南诏实权掌握在王嵯颠手中。随着年龄的增大,劝利晟后又弃用王嵯颠。
劝利晟崇信佛教,他重修崇圣寺、建龙屋塔,使得南诏的佛教更加兴盛。
劝利晟多次遣使入唐朝贡,曾得唐赐“南诏王金印”。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劝利晟病死于东京。
晟丰佑
(第十代王)
(公元817年—公元859年)
晟丰佑,劝利晟之子,文献记载其名为“丰佑”,是由于他“慕中国”,不肯连父名所致。生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男),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即位,被朝廷刺封为滇王,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卒,在位35年,享年42岁,谥号昭成王。
晟丰佑即位后,改元保和,后改天启,又重新启用王嵯颠,以赵文奇为国老,西域圣僧赞陀崛多为国师,学习中原书法。晟丰佑废道兴佛,建大理五华楼,重修大理崇圣寺三塔,建昆明东寺塔、西寺塔,以及在点苍山顶开高河、定苍山十八溪涧和十九峰峦之名。当时,南诏境内的佛教空前兴盛。
晟丰佑当政期间,王嵯颠竭力劝其推行对外战争的策略。829年,剑南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资治通鉴》:“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新唐书》:“明年,(南诏)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
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晟丰佑应缅甸国王的请求,派清平官段宗牓入缅作战,帮助缅甸打败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据记载,晟丰佑平时贪于酒色,不理朝政,大权落入王嵯颠手中。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晟丰佑死于东京。
佑世隆
(第十一代王)
(公元843年—公元877年)
佑世隆,又名酋龙,晟丰佑之子,生于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即位,唐乾符四年(8公元77年)卒,在位18年,享年34岁,谥号景庄皇帝。
佑世隆即位后,朝廷因其名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予以册封他。于是,佑世隆在一怒之下,于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自称皇帝(南诏称帝就此开始),改元建极,号为大礼。改西京为中都,改东京为上都(《资治通鉴》卷249),公开与唐决裂。南诏进攻安南、西川,髙骈等率唐军数次击败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南诏衰落。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骈以选士五千度江,败林邑兵于邕州,击南诏龙州屯,蛮酋烧赀畜走。酋龙遣杨缉思助酋迁共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七年六月,骈次交州,战数胜,士酣斗,斩其将张诠。李溠龙举众万人降,拔波风三壁。缉思出战,败,还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斩酋迁、脆些、诺眉,上首三万级,安南平。”
“帝遣东川节度使颜庆复为大度河制置、剑南应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将曾元裕败蛮兵,斩二千级。南诏骑数万晨压官军以骋,大将宋威以忠武兵战,斩首五千,获马四百尾。南诏退屯星宿山,威进戍沱江……蛮闻凤翔、山南军且来,乃迎战毘桥,不胜,趋沱江,为伏士所击,又败。城中出突将,夜火蛮营,酋龙、坦绰身督战。后三日,王师夺升迁梁,蛮大败,夜烧亭传,乘火所向,雨矢射王师。威疏军行,向矢所发丛射之。两军不能决,各解去。酋龙知不敌,夜彻营南奔……”
“(南诏)屡覆众,国耗虚……”“骈至不淹月,阅精骑五千,逐蛮至大度河,夺铠马,执酋长五十斩之……”“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南诏气夺。”……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骈次峰州,大破南诏蛮,收所获赡军……”“当是时,蛮攻雅州,壁庐山,闻骈至,亟解去。骈即移檄骠信,勒兵从之。骠信大惧,送质子入朝,约不敢寇。”
《资治通鉴》:“骈以五千人先济,约维周发兵应援;骈既行,维周拥余众,不发一卒以继之。九月,骈至南定,骈掩击,大破之,收其所获以食军。”“监陈敕使韦仲宰将七千人至峰州,高骈得以益其军,进击南诏,屡破之。”“是月,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遂围交趾城。”“骈至,复督励将士攻城,遂克之,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者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遁去。骈又破土蛮附南诏者二洞,诛其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万七千人。”“庆复至新都,蛮分兵往拒之。甲午,与庆复遇,庆复大破蛮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乙未,蛮步骑数万复至,会右武卫上将军宋威以忠武二千人至,即与诸军会战,蛮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遗弃于路……”“高骈至成都,明日,发步骑五千追南诏,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数十人,至成都,斩之。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皆蛮入蜀之要路也,各置兵数千戍之。……”
佑世隆十分崇信佛教。他在位期间,曾耗巨资和众多人力物力建大寺八百、小寺三千,以至于南诏“皆以敬佛为首务”,并于南诏建极十三年(公元872年)在今弥渡县内铸立南诏铁柱一根。
隆舜
(第十二代王)
(公元860年—公元897年)
隆舜,又名法,佑世隆之子,生于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即位,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卒,在位20年,享年37岁,谥号武宣帝。
隆舜即位后,改年号为嵯耶,改国号为大封民国,以杨良佐为国老,赵波罗为国师。他一改其父连年征战的做法,谋求与唐朝修好,多次遣使到内地,请求与唐通婚被唐朝拒绝,不称臣纳贡。唐也因“安史之乱”,不愿与南诏发生摩擦,唐僖宗答应与南诏和好,并以宗侄女安化公主许配隆舜,但最终唐朝拒绝了这次和亲。唐朝平定“黄巢之乱”后就没有理会南诏,“和亲”之事也就不了了之。隆舜因采取休养生息、与唐交好的政策,而受到人们的支持和尊重。
隆舜后期沉于酒色,不问政事,清平官郑买嗣专权。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南诏的汉人权臣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隆舜。
舜化贞
(第十三代王)
(公元876年—公元902年)
舜化贞,隆舜之子,南诏最后一个国王,生于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即位,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卒,在位5年,享年26岁。谥号孝哀帝。
舜化贞即位后,改元中兴,以郑买嗣为国老,大权落于郑买嗣。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郑买嗣以为蒙氏家族铲除后患为由,诛杀了杨登,并灭其九族,为自己扫平障碍。
唐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舜化贞曾派人入唐通好,遭唐拒绝后,从此双方正式断绝了来往。
舜化贞在位时,曾命人绘制表现南诏崛起的佛教神话故事《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即《南诏图传》),企图挽救南诏灭亡,终无力回天。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舜化贞突然死去,由郑买嗣执掌国事。不久,郑买嗣暗害了刚满八个月的太子,又大肆抓捕蒙氏王室成员800余人屠杀于大理五华楼下,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兰陵县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南部,处于沿海地区大开放、黄淮海平原大开发的交叉地带。兰陵现辖16个乡镇、1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13个社区、600个行政村,140.1万人。
兰陵县初建于春秋时期,是山东境内最早设立的县邑,初为鲁国次室亭,公元前380年被楚国占领并初置兰陵县邑。抗日战争时期兰陵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后兰陵县撤销。2014年1月8日,中国民政部同意并批覆苍山县复名为兰陵县。
2018年10月,获得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2018年,兰陵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43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18亿元,增长3.5% ;第二产业增加值146.02亿元,增长7.3% ;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3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占比14.3:35.8:49.9。第三产业占比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 :兰陵县 外文名称 :Lanling County 别名 :苍山县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山东省临沂市 下辖地区 :卞庄街道、兰陵镇等*** 驻地 :山东省兰陵县卞庄街道 电话区号 :0539 邮政区码 :277700 地理位置 :山东省南部 面积 :1724平方千米(2012年) 人口 :130.6万(2012年) 方言 :中原官话-兖菏片-兰陵话 气候条件 :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兰陵古镇、抱犊崮、文峰山、大宗山朗公寺等 机场 :临沂机场 火车站 :兰陵站 车牌代码 :鲁Q 地方特产 :兰陵美酒、兰陵大蒜、兰陵牛蒡等 名胜古迹 :荀子墓、萧望之墓、鄫国故城等 兰陵名人 :兰陵王、荀子、萧望之、匡衡等 行政代码 :371324 地区生产总值 :407.43亿元(2018年) 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区划沿革,区划详情,人口民族,人口,民族,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经济概况,综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交通运输,公路,铁路,水运,旅游,地方特产,著名人物,获得荣誉, 历史沿革 夏代王杼五年(公元前2053年),封曲烈为鄫,有向(今向城)、次室(今兰陵)诸邑。公元前567年,鄫国为莒国所灭,后莒国被鲁国灭,鄫地为鲁国所辖,鲁国设有向、次室、鄫(今车辋)诸邑。公元前487年兰陵为吴国属地。公元前468年兰陵为越国属地。公元前291年兰陵郡从东海郡中析置,县境分属兰陵郡之兰陵县、琅琊国之缯县、东海郡之襄贲县。公元前261年楚国占领兰陵,置兰陵县。直至公元前221年,县境分属兰陵、襄贲2县。 秦统一后,县境分属东海郡之缯、兰陵、襄贲3县。 西汉时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之缯县、兰陵、襄贲3县。东汉时属琅琊国之缯县及东海郡之兰陵、襄贲县。 三国时东海郡之兰陵、襄贲、缯3县。南朝刘宋时,县境分属琅琊郡之即丘县、费县和东海郡之襄贲县。北魏时,分属兰陵郡之兰陵县、琅琊郡之即丘县、郯郡之郯县。 隋时,分属临沂县、兰陵县。 唐初,分属临沂、兰陵、缯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县境分属河南道沂州之临沂县、丞县。 宋代属京东东路临沂县、丞县。金时属山东东路临沂县、山东西路邳州兰陵县。 元代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峄州和沂州临沂县。 明清两代分属沂州府之兰山县、费县、郯城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府制取消,复设临沂县,县境分属临沂县六、七、八区,郯城县四、五区,费县二、七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协商成立临郯费峄4县边区联庄会办事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会办事处在车辋召开会议进行改组,改称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合办事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临沂县抗日民主 *** 在庄坞成立。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28日,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在万村召开,成立临郯费峄四县边区 *** ,简称“边联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 *** 鲁南区委决定建立兰陵办事处,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3月改称兰陵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边联县改称赵镈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兰陵县撤销,其部分辖区归属赵镈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底,苍山县境只赵镈县1个建制。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将赵镈县东半部析出置县,为纪念1933年 *** 领导的“苍山暴动”,取名苍山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重建兰陵县。 1950年5月11日,撤销赵镈县,其辖区大部分并入苍山县。 1953年,撤销兰陵县,其辖区部分并入苍山县。 1994年,临沂地区改置为地级临沂市,苍山县隶属临沂市。 2014年1月21日,重新恢复为兰陵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1年1月5日,苍山县由14个镇、14个乡调整为14个镇、7个乡。 2009年9月21日,撤销苍山县卞庄镇,设立卞庄街道,全县辖1个街道、13个镇、7个乡。 2010年,苍山县沂堂镇划归罗庄区管辖;撤销鲁城乡、矿坑乡,设立鲁城镇、矿坑镇。调整后,全县辖1个街道、14个镇、5个乡。 2011年11月,撤销二庙乡,并入长城镇;撤销层山镇,并入庄坞镇;撤销兴明乡,并入向城镇;撤销三合乡,设立芦柞镇,并将卞庄街道的前芦柞东村、前芦柞西村等22个行政村划归芦柞镇管辖;撤销贾庄乡,设立金岭镇,并将卞庄街道的东坊上、西坊上等49个行政村划归金岭镇管辖。调整后,苍山县辖1个街道、15个镇、1个乡。 2014年1月21日,重新恢复为兰陵县。 区划详情 截止2012年,兰陵县辖1个街道:卞庄街道,15个镇:兰陵镇、大仲村镇、尚岩镇、磨山镇、矿坑镇、新兴镇、南桥镇、金岭镇、芦柞镇、庄坞镇、鲁城镇、向城镇、神山镇、长城镇、车辋镇,1个乡:下村乡,1个经济开发区,1024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兰陵县人口130.6万。 民族 2012年兰陵县有回族、彝族、黎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壮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土家族、侗族、布朗族、傣族、白族、朝鲜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仫佬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德昂族等27个民族,共6063人,占0.5%;超过30人的有回族、彝族、蒙古族、满族、黎族,其中回族567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7%;彝族56人,占0.9%;黎族54人,占0.8%。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兰陵县位于东经117°41"~118°18",北纬34°37′~35°06"之间。地处鲁西南,东与临沂市罗庄区及郯城县接壤;东南部的庄坞、长城、磨山与郯城县相连;南部的南桥镇、兰陵镇、长城镇与江苏省邳州市毗邻;西部的下村、鲁城、新兴、兰陵与峄城为邻;北部的下村、车辋、大仲村与费县交界;东北部的矿坑、仲村、神山与罗庄区相依。至首都北京592千米,至省会济南225千米,至临沂42千米,至费县52.5千米,至徐州127千米,至邳州62千米,至郯城50千米。兰陵县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8千米,总面积1724平方千米(2012年)。地形 兰陵县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南缘,海拔高程40至580米。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次降低,依次是低山、丘陵、平原、洼地。低山多分布于西北部的鲁城、下村、车辋等乡镇,面积3.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9.6%。丘陵多分布于低山平原之间,面积3.37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8.4%。平原多为东、西泇河、汶河及沂河冲积、分洪而成,面积11.2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62%。 气候 兰陵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干冷,雨雪稀少;春季风大空气干燥,易发生春旱;夏季高温多湿,雨水集中,灾害性天气较多;秋季常受干旱或连阴雨天气的威胁。年平均气温13.5度,极端最低气温-24.9度。平均气温年较差27.4度,最大日较差24.9度。无霜期年平均209天,最长达253天,最短12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86.3小时,年总辐射千卡/平方厘米。0度以上持续期235天(一般为3月25日~11月16日)。年平均降水量835.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82天,最多达115天(2003年),最少为61天。 水文 兰陵县境内河道属淮河流域中运河水系,其中吴坦河流域面积483.27平方千米,占24.5%;西泇河流域面积640平方千米,占32.5%;陶沟河流域面积129.74平方千米,占6.6%;运女河流域41.17平方千米,占2.2%;汶河流域面积164.1平方千米,占8.3%;白家沟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占2.5%;燕子河流域面积311.5平方千米,占15.8%;小涑河流域面积72平方千米,占3.6%;武河流域面积19.73平方千米,占1.1%;邳苍分洪道流域面积57.8平方千米,占2.9%。 兰陵县境内主要河道只有四级河吴坦河、西泇河、陶沟河、汶河、燕子河等5条,总长178.7千米。河流总长度479.25千米。河网密度0.25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6.1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西泇河,从费县马庄镇至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流经境内下村乡、尚岩镇、向城镇、新兴镇、兰陵镇,长39千米,流域面积64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8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5条,分别是下村河、峰下沟、水沟、阳明河、黄山河。 土壤 兰陵县境内有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4个土类、10个亚类、16个土属、27个土种。棕壤土、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2.6%、35.6%、23.7%、28.1%。 自然资源 截止2012年,兰陵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25种,包括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3种、稀土矿产1种、水气矿产2种,其中铁、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为优势资源。 金属矿产中铁矿主要分布在鲁城、尚岩、新兴、兰陵等乡镇,资源总量约10亿吨,矿石全铁平均品位为32%。黄金主要分布在下村乡龙宝山、金岭镇晒钱埠村和莲子汪村等地区。铝土矿主要分布在车辋、矿坑等乡镇。铜矿主要分布在金岭镇太平庄村及莲子汪村等地区。铅主要分布在车辋镇。钨多以伴生矿物出现,主要分布在金岭镇莲子汪村、下村乡龙宝山等地区。钼矿主要分布在金岭镇英沂官庄村东南500米处。 非金属矿产中石膏主要分布在兰陵镇南部,矿层分布稳定,呈多层分布,单层厚度个别达25米,已探明资源储量11.26亿吨,矿石平均品位为60%。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鲁城、新兴、尚岩等乡镇,资源总量约3亿吨,矿石品位平均为98.3%。石灰岩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矿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白云岩主要分布在下村、车辋、矿坑等乡镇。大理岩主要分布于在县境西北部山区,地表露头仅见于金岭镇晒钱埠村、下村乡龙宝山前等地区。石榴子石主要分布在金岭镇晒钱埠村西、下村乡吴家沟村西及金岭镇莲子汪村等地区。蛭石主要分布在新兴镇小青山西侧。重晶石主要分布在下村乡上村、龙宝山等地区。海绿石主要分布在鲁城、新兴、尚岩等镇。页岩、粘土矿在境内分布广泛。 经济概况 综述 2018年,兰陵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43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18亿元,增长3.5% ;第二产业增加值146.02亿元,增长7.3% ;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3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占比14.3:35.8:49.9。第三产业占比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8年第一产业实现总产值99.6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分别为79.5亿元、1.26亿元、11.99亿元、4.16亿元和2.76亿元。实现增加值59.45亿元,其中,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49.65亿元、0.9亿元、4.98亿元、2.65亿元和1.27亿元。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9.88万亩,同比增加5.32万亩,增长3.68%。总产64.89万吨,同比增加0.89万吨,增长1.39%。其中,夏粮65.07万亩,同比减少0.36万亩,下降0.55%,总产27.92万吨,下降1.53%。秋粮播种面积84.81万亩,增加5.68万亩,增长7.18%,总产36.97万吨,增长7%。预计油料种植面积17.7万亩,总产6.19万吨,下降2.9%,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达到1.26万亩,总产0.17万吨,分别增长15.6%,18.6%。棉花种植0.99万亩,总产量0.1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水果产量6.66万吨,增长3.3%。全年蔬菜面积82.6万亩,增长3.2%。总产323万吨,增长3.3%。 畜禽养殖平稳发展。年末生猪存栏19.7万头,略减0.3%;家禽存栏817万只,同比减少2.3%,其中肉鸡存栏586万只,同比增加3.3%;牛存栏1.9万头,同比减少6.1%;羊存栏14万只,同比增长6.2%;全年生猪出栏44.4万头,同比增长4%;活家禽出栏2559万只,同比减少2.3%;全年肉类总产量7.8万吨,同比减少12.5%;奶类产量2.3万吨,增加0.65万吨;禽蛋产量3.6万吨,同比减少2.7%。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87公顷,育苗面积541公顷,其中,当年新育164公顷。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4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4.5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2.3万台(套),小麦和玉米联合收割机分别达到2600台和580台。深松机、打捆机、粮食烘干机共202台。全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8%,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7%。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其中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103万亩。 第二产业 全县188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89.84亿元,同比增长7.85%,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工业用电量130085.71万千瓦时,增长10.82%。“2+3”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46.28亿元,增长9.88%,其中,矿产建材业实现产值180.54亿元,增长33.41%,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49.63亿元,增长2.02%。工业效益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68.56亿元,增长6.02%,利税、利润分别为44.65亿元、32.31亿元,分别增长6.64%和13.68%。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投资结构趋于最佳化。2018年,规模以上投资项目267个,完成投资228.1亿元,增长9%。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9亿元,增长18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1.2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8亿元,增长-7.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8亿元,增长-30.3%。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比分别为5.07%、42.69%和52.2%。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60个,完成投资额11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到10.5%。 四、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业持续快速发展。年末全县通车里程2866.6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公里,国、省道190.6公里,县、乡、村公路 2623公里。 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1032万元,增长21.64%;拥有固定电话用户3.6万户;行动电话用户72.9万户,增长3.2%;全县网际网路用户16.1万户,同比增长4.8%。 五、国内市场、外经外贸和招商引资 消费市场走势良好。2018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3亿元,增长7.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146.4亿元,增长14.7%住宿餐饮营业额19.9亿元,增长8.4% 对外贸易运行平稳。进出口总额11644万美元,增长6.85%,其中出口总额11423万美元,进口总额221万美元,分别增长8.46%和-39.54%。 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县外资金71.98亿元,其中实际到位市外资金51.22亿元,全县共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过三千万的产业项目(不含房地产及基础设施类项目)109个,其中新上项目85个,续建项目34个,新上项目中过亿项目产业项目35个,过5亿元项目8个。 六、财税、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5亿元,较上年增长9.1% 。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3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83.6%;非税收入完成2.5亿元。全县财政支出累计完成50亿元,增长10.3%。税务部门收入合计24亿元,增长16.4%。 金融业健康运行。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1.16亿元,比年初增加14.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81.82亿元,比年初增加19.5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2.37亿元,比年初增加2.4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55.01亿元,比年初增加1.69亿元,短期贷款余额60.45亿元,比年初增加3.1亿元存贷比63.33%,新增存贷比17.3%。 七、科技、教育、卫生 科技成果有新突破。2018年,县级投入科技经费 412.2 万元,审批立项国家级项目0 项,省级 2 项,市级 3 项,争取项目资金145万元,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 8项。全县新申请发明专利94件,授权发明专利26件。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8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90780人,其中高中生20303人;普通中学任课教师4236人。国小262所,在校生141833人,任课教师5091人。幼稚园518所,入园儿童50564人。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8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671个、增加10个,其中医院34所。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981人,增加1242人,其中执业医师1497人,增加267人。医院、卫生院及其他医疗机构共拥有病床8195张,增加1444张。 八、人口与就业 2018年末,全县总户数39.2万户,户籍人口144.8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2.88%。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3.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7.38%。常住人口119.74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91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2%。全县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2875人,创业培训509人。 九、居民生活 2018年,兰陵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41元,比上年增加1812元,同比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88元,比上年增加2127元,同比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92元,比上年增加1026元,同比增长7.9%。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2018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58600人、57942人、39123人、56825人、3447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10671人、城乡居民医疗保 险109655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18元(基础养老金)。 安全生产情况。全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同比下降50%和50%。 城乡居民低保人数2.1万人,其中,城市居民低保人数379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42.6万元;农村居民低保人数2.07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6144.9万元。全县集中供养农村五保户口586人,发放供养资金371.5万元。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2012年,兰陵县新增城镇就业2076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228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全覆盖,发放基础养老金1.1亿元;兰陵县人社局被省 *** 授予全省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956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367户。发放居民低保金5190万元,发放慈善救助款物折现1555万元,有效救助各类困难群体5.4万余人次。 教育 2012年,兰陵县总投资3.05亿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154个,D级危房改造全面启动,其中县财政投资1.2亿元;新建兰陵县泉山实验学校和45所公办幼稚园;兰陵二中等城区学校改造工程有序推进。6所学校创成省级规范化学校。 文化 2012年,兰陵县新建村级文化大院80处、农家书屋120处;在262个行政村安装健身器材3018件;成功承办2012年山东省中小学生田径联赛,本县籍运动员收获省级以上各类比赛奖牌7枚,获市五运会团体第三名。 卫生 2012年,兰陵县新农合让百姓2012年全年报销金额3.2亿元,惠及726.2万人次。完成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年度任务,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查体9.9万名。 交通运输 公路 京沪高速公路、临枣高速公路和206国道纵贯兰陵县全境。 铁路 兰陵县距兖石铁路、津浦铁路、陇海铁路均不足1小时路程,临枣铁路纵贯全境。 水运 兰陵县分别距日照港、连云港130公里。 旅游 向邑故城 遗址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 向邑故城遗址位于兰陵县向城镇驻地西南及西部。故城呈方形,边长500米,是一片黄土高地。故城东北城角,在今向城医院东北角,故城东南角,为原镇农业站,现为镇职工家属院,故城东为向城东村。今于阳明河直修南北大灌渠,由故城中心穿过,原206国道在故城北半部东西横穿而后斜向西北,新修建的206国道在故城北城墙遗址北约300米,故城南城墙遗址,位于向城镇驻地外环路北约20米,潍(坊)徐(州)公路则在故城东墙外向南延伸。现故城西南角原遗存上约百米、高3米的城墙基,现减少为60米,其他各处早期均泯然无存,已成为平地。在遗址上曾采集到半筒瓦、半瓦当、陶豆盘、灰陶纺轮等,系春秋时期的文物。 大宗山朗公寺 大宗山朗公寺九峰环拥,为琅琊四大古寺之首,大宗山朗公寺旅游景区位于大仲村镇东2公里处,主峰海拔257米,南北走向。朗公寺就坐落于山中,朗公寺建寺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晋,并以东晋沙门笠僧朗公卓锡住持修禅而得其名。历经南北朝,兴于隋唐。元朝鼎盛时期占地数百亩,殿阁20余处,禅房300余间,僧侣500余人,曾为古琅琊四大寺院之首,当时与长清灵岩寺和杭州灵隐寺相齐名。此外景区内还有万年古松、红孩儿桥、仙女池、聚仙阁、塔林等多处遗迹和景点。景区主要是在寺院遗址上修复了朗公寺院,建有入口牌坊,硬化了景区入口至寺院的道路,入口内部建有一处武术学校,每年阴历三月初八庙会活动已成为景区的主要项目。 文峰山 文峰山位于兰陵县城西部,地处苏鲁交界,东靠临沂,西临枣庄,南接徐州,北望泰山。京沪、京福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临枣高速、临枣铁路、206国道横贯东西。 文峰山原名神峰山,因鲁国执政大臣季文子设兰陵为次室邑,在此执政期间,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去世后葬于文峰山,后人为纪念他,把“神峰山”改为“文峰山”,山上有“季文子墓”、“三清宫”、“泰山殿”、“泉源寺”、“千佛崖”等遗址。 文峰山同时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根据地和主战场,是山东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区域。山上有银厂惨案烈士纪念碑、 *** 鲁南区委书记赵镈烈士墓、山东军区八师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和“苍山暴动”领导人郭云舫烈士墓。鲁南革命烈士陵园就坐落在山南脚下,烈士陵园占地3.41公顷。四周筑有2米左右的院墙,西式门楼坐北朝南,坡地而立,左侧扁立柱镌有“烈士陵园”4个金色大字,4间门房衬附门楼两侧,两头各有一间小楼耸立对峙。园内建有鲁南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后为烈士墓林,墓林后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 地方特产 兰陵美酒 兰陵美酒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兰陵美酒自古至今是以黍米为原料进行酿造,且全国独家,历史上称“东阳酒”、“兰陵酒”、“兰陵美酒”、“金花酒”、“金华酒”均指兰陵美酒。 兰陵美酒需经整米、淘洗、煮米、凉饭、糖化、下缸加酒、封缸贮存、起酒等制作过程。美酒用曲必须是储存期较长的中温区,曲香浓郁,糖化力在35%以上。美酒与白酒的生产有别,其成本比白酒高,生产50公斤美酒,需要90公斤优质白酒、30公斤粘黍米、9公斤曲、1.5公斤大枣,酿造周期最少为120天。除酿造技术外,水土便是决定的因素,兰陵地下水分碱、甜两种,碱水含有多种矿物质,人不能饮用,专供造酒。 天下第一蒜 兰陵大蒜 苍山大蒜产于兰陵县,种植历史已逾千年。它是在兰陵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为定向培育而形成的兰陵县特有品种。苍山大蒜主要有蒲棵、糙蒜、高脚子等3个品种。 著名人物 兰陵县有荀子、萧望之、匡衡、兰陵笑笑生、季文子、左丘明、高长恭(北齐兰陵王)、鲍照、萧道成、何逊、王思玷、王鸿祯、王鼎钧等名人。 获得荣誉 2017年12月26日,被国家民委评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