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务川传统节日有那些特点

增益其所不能2023-03-21  25

春节

春节,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民间俗称过年,是仡佬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十五止。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称“过小年”,正月十四称“过大年”。

进腊月,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杀年猪、熬麻糖、煮米酒(即甜酒),筹办年货。二十三日夜,礼送“灶神”上天,次日起打扫烟尘、清扫庭院、整理杂物家什。出门在外者,相继归家。三十日,具祭祀用伏纸、贴春联、门神、年画,或张挂锦屏条幅;接近天黑,到祖坟前放鞭炮,亮坟灯,称“上坟”(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夜都要亮坟灯);吃饭前,具香烛纸帛、茶酒肴馔祭祖宗、敬天地,祭毕,合家欢聚吃“年夜饭”(亦称“团圆饭”)。有以饭或食盐水喂牛者,以示“过年不忘牛辛苦”;拜辞旧岁,人人洗脚,尊长赐“压岁钱”,围火守岁,塘火要旺,寓人丁兴旺;忌吹火,忌往外倒水,忌喝汤,忌剩饭菜,忌打骂小孩。正月初一子时,烧清茶,礼敬天地祖宗,开大门放鞭炮,称“烧开香”,开大门时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到水井旁燃絮磁纸敬“井神”,背(或挑)水宜早宜快,称“抢金银水”。晨,吃米籽、汤圆,具香纸到附近土地庙出行,乞求土地菩萨保佑出行平安,有的则在正月期间外出时在路上临时供奉;忌动铁器,忌扫地,忌推磨舂米。是日,整作衣冠,向尊长叩拜;平辈相见,互道“恭喜发财”,亲友互相拜年;新婚夫妇双双走拜四方亲戚,称“新客拜新年”,须“打发’’钱财。有“送银水”、“送柴(财)”、“送春帖”者,挨户说“吉利”,讨“打发”。很多村寨玩板凳龙、耍高台狮子、打蔑鸡蛋、唱花灯。

正月十四“过大年”,晚饭和除夕的“年夜饭”一样丰盛,晚饭前的祭祀,是过年期间的最后一次祭祖,时间比往天要早,吃完天还未黑。饭后,有的地方的男性老人带小孩去“喂树”,即一人手持柴刀在果树干上轻轻砍开一点树皮,随口喊道:“结不结(果)”另一人将一小片肉和一点豆腐块放进砍开的树皮中,答道:“要结(果)”;对方又问“落不落(果)?”答:“不落(果)”;此举近乎儿戏,却表达了仡家人的一种心愿。有的地方的小孩子们则弄来冬青叶烧“爆虼蚤”,燃一把火,将冬青叶置于火焰上,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有如将“虼(跳)蚤”放进火里烧爆之声响,意味着要将过去残存的虼蚤烧尽,使新的一年不再有虼蚤出现。有的地方的孩童则玩“打耗子”的游戏,即用绳系草鞋倒拖作“耗子”(老鼠),众孩边追打边问答:“中柱大哥,檐柱二哥,草鞋鼻子倒拖,问你耗子落窝不落窝?”“不落窝。……不落窝要打落窝!”接着在一片喊打声中以棍追击草鞋,然后到主人门口讨要粑粑,再到下一家,一家一家走遍邻近村寨。

“三十夜的火,十四夜的灯”。入夜,道路、房舍、庭院、畜圈、谷物储藏仓库等地,掌灯点烛,彻夜通明。预兆在新的一年里,喜庆穗盈庭、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二、祭山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祭山节”。祭山节的主要活动是祭山或祭树,因此称“祭山节”或“祭树节”。

每年的这天下午,仡家的男女老少(除不能行动的老人外,连婴儿也要背着前去参加),携带活鸡、酒、肉、饭、菜,碗筷、桌凳等用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山上或山脚的草坪上。下午两点左右,祭祀活动开始;祭祀时,先由自然首领将带来的十只活鸡(公鸡五只,母鸡五只,每年轮流由十户人家提供)杀*死,将鸡血滴在酒中,制成鸡血酒,然后长辈在前,小辈在后,面对郁郁葱葱的山林,跪伏在草坪上,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祈求神灵庇佑仡佬族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平安。

仡佬族的祭树活动,起源于对树木的远古崇拜。“仡佬先民走出洞穴,在相邻的树与树之间捆绑木排,离地数尺,登梯而上,以树荫或盖茅草遮风挡雨……”(《仡佬之源•务川仡佬族民居演变》),仡佬先民从洞穴走到树上,经受住了大自然的种种考验,繁衍生息,相传至今。是树木在关键的时期给先人们提供了栖息之所,是树木给先人们以庇护和温暖,在仡佬人心里,树木是庄严神圣的图腾。

“祭树节”这天,仡家人在族中长者的带领下,携带香烛、纸钱、鞭炮、糍粑、酒菜等祭祀用品,到村寨附近的古树下进行祭拜。走到树下,先摆放好酒菜、糍粑等祭品,然后前长后幼,依次排开,伏地叩拜。拜毕,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将酒菜撒在树周,再除草培土。祭树之后,各自归去,欢聚宴饮。

三、清明节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仡家人特别重视清明节。清明节这天(或节前10日至节后10日),仡佬族人都要到野外扫墓、挂青。“扫墓”就是整修祖坟,包括清除杂草、培添新士等;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仡家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扫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挂青”就是将纸钱挂在竹(木)竿上,插在坟头或墓边,这既是对逝去亲人的祭奠,也是后继有人、子孙兴旺的标志,凡祭扫过的坟墓,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特有的景致。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民间流传的《赌钱歌》中唱道:“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生青”即是此意。有的地方的仡家人在扫墓、挂青的时候,还要供奉祭品。有的地方的仡家人在清明节期间,采来清明草,制作清明粑,供奉祖先,也自己享用。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务川,端午节又称“端阳”,是仡家人十分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当地流传包粽子、插艾草、走亲戚等几种习俗。民间有“端阳不包粽,这里不痛那里痛”的说法。人们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就采好粽叶,泡好糯米。五月初四,一边包粽,一边做过节的其他准备。五月初五,早晨吃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献天地、祖灵牌位,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菖蒲、桃枝等,以期避毒驱邪求吉祥。民间传“端阳百草皆药”之说,有的仡家人,在端午节采来菖蒲、艾叶、千里光、葛根等,熬水沐浴,以防疥疮。过了端午节,人们带上鸡蛋、面条等素礼开始走拜亲戚,这叫“送端阳”。“送端阳”从五月初六开始,一直可以延续到月底,所谓“有心送端阳,六月都不迟”。

五、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仡家人也称“月半”、“鬼节”、“过月半”或“烧月半”。月半是一个以祭祀为主的节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过年”。

“七月半,鬼乱窜”。俗传,每年的七月十五,阎罗王都要打开冥府的大门,释放逝去的祖先到阳间来享受后人的供祭,同时,也要释放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人间来逍遥。因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操办丰盛的酒宴,准备足够的纸钱冥财,来迎接和款待这些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和无主孤魂。

务川仡佬族的“月半”祭祀活动在七月十四日晚进行。七月初十起,相关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家家户户整理房前房后打扫屋内屋外,先祖牌位前,备香案,献薄酒素食,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同时,一边舂谷子,磨豆腐,杀鸡宰鸭,筹办酒宴;一边准备“袱包”(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纸钱等祭品。这期间,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凡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不但不能打死,还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所变。十四日晚,美味佳肴准备停当,祭祀活动开始。摆好酒肉饭菜,全家老小按辈分依次到案前叩拜。拜毕,到屋外燃放鞭炮,焚烧“袱包”和纸钱。吃过晚饭(有的地方是在子时),还要到房舍附近的路边焚烧冥钱,将掺了水的饭菜泼在燃着的火堆里,献奉给那些无主的孤魂,仡家人把这一过程称做“泼水饭”。

有的地方的还有放水灯的习俗。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用彩纸做成荷花状。人们把水灯放到水里(没有河、水塘、水田的地方。则用一大木盆盛水,将灯放到盆里),为故祖照明。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返回冥府的故祖和孤魂野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他们引过奈何桥的使命。

六、吃新节

“吃新”又叫“尝新”。在务川仡佬族传统节日中,“吃新节”是惟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其时间在农历七八月间,以早稻成熟为标志。仡家“吃新”的主要内涵,一是纪念祖先“开荒辟草”之劳绩;二是预庆丰收之到来。“吃新”及祭祀,曾经是以村寨为单位,在族中尊长的主持下聚族活动,现在一般多是分户进行,失去原有色彩。

“吃新节”这天,首要的一项活动是:由各家的家庭主妇带领儿媳和女儿,到附近的田地里采摘新粮和瓜豆。谷穗要选粒满穗长的,瓜豆要摘长得最好的,无论采摘了谁家的(包括外民族),不但不受干涉,主人家还因为所种的粮食和蔬菜能借此让“开荒辟草”的仡佬先民领受祭献,是一件既荣幸又吉利的事情。采回家以后,男主人从中精心挑选颗粒饱满的稻穗,捆扎成稻束,悬挂在门厅两旁,供奉在先祖牌位前的桌案上。“吃新”的餐席,以新米饭为主,还有茄子、南瓜、豆荚等时令蔬菜以及肉类。

有的地方是将选摘的谷穗放到甑子里蒸熟来祭献,一连供五至七天,然后将它挂在家中灶旁,逐年累积,以显示耕作的劳绩。有的在“吃新”这天,要带着新粮、新鲜瓜豆及其他祭品到田埂上向先人祷告。此时,要念叨一段长长的祷祝词,大意是:古老前人们啊,当初你们一穷二白,连耕耙都没有,竟然能开荒垦地,种植庄稼,饲养牲畜,让我们今天过上好日子,后代子孙向你们的开拓精神致敬,并给你们带来了今年的新粮和好酒好菜,你们慢慢享用,保佑来年丰收吧。

“吃新”这段时间,仡家的女婿要给岳丈家送些新粮,请岳父母品尝,一方面表示对长辈的孝心,另一方面,岳父母也借此来检验女婿的庄稼种得如何。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讲究的是吃,在吃的内容上,不能没有糍粑;在吃的形式上,有用糍粑粘“香面”(黄豆、花生、黑桃仁等炒熟后混合磨成的面)吃的,有粘蜂糖(蜂蜜)吃“蜂糖粘糍粑,大人细娃笑哈哈”。仡家人虽然平时喜欢糯食,但蜂蜜却不易多得,要想同时吃到这两样东西,大概也只有在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了。

“重阳”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糯米,打糍粑,即使当年糯谷欠收,没有糯米,也要向乡邻或亲朋借一些,以保证当天能有糍粑打,所谓“重阳不打粑,婆娘(妻子)不管家”。所打的糍粑,除了自家享用,还要作为“重阳”的特殊礼品,送一些给亲朋好友。

八、敬牛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务川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敬牛节”。有的地方也叫“祭牛节”或“牛王节”。仡佬族对耕牛的崇敬由来已久,宋代朱辅著的《溪蛮丛笑》里,就有仡佬人把耕牛作神的记载。“敬牛节”的起源较早,据说,早在仡佬先民把野牛养成家牛时就形成了。由于野牛体壮力大,很难猎获和驯养,因此在捕前和捕后都要祭祀牛王菩萨,求它保佑捕牛驯牛利。而捕捉野牛,又以秋末最为适宜。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夏历十月一日定为牛王菩萨的祭祀日,后逐渐演变为牛的生日。

“敬牛节”这天,要杀鸡备酒,在牛厩门前点香、燃烛、烧纸钱。一是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二是为耕牛做寿,酬谢耕牛对仡家人所作的贡献。养牛人家,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让牛在家休息,并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饲料喂牛。同时,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如果附近没有水塘、水田或水井,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门口)让它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然后取下糍粑,给牛吃掉。有的地方,还要放一串鞭炮,给牛披红挂彩,表示祝贺。没有养牛的小家,也要备办酒、肉、香、烛、纸钱等,到自家的田边或土里祭祀牛王菩萨,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买上耕牛或租借别人的耕牛使用时顺顺当当,乖乖地听使唤,耕起地来又快又好。

仡佬族认为耕牛十分珍贵,不仅用于耕地,还用于运输、推磨等劳作。仡家人对耕牛十分爱护。有些地方的仡家人不吃牛肉,使役时也不加鞭打。镇南镇桃符村,留存有清朝 “禁止杀牛碑”一块。

除了上述节日,务川仡佬族还有“六月六晒衣服”、“八月十五人团圆”、“冬至吃羊肉”等传统节日,但影响程度不够深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008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