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由海外输入的白银,主要是南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有三条渠道:中国与欧洲海上贸易航线、中国与美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和中日海上贸易航线。接下来将分别介绍这三条渠道。
一、中国与欧洲海上贸易航路
1405-1433年中国郑和七下西洋;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欧洲到印度的东方航线;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作环球航行等航海的伟大壮举,从地理范围上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变成了联系为一体的世界。伴随着西方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黄金热”、“香料热”成为驱使欧洲人一次又一次远洋探险、寻找“新大陆”的强劲动力。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大西洋、波罗的海国家相继进行全球性海上扩张和殖民活动,开启了“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性海洋贸易时代。
二、中国与美洲的海上贸易航路:“大帆船贸易”
1521年,麦哲伦在候蒙洪岛上看到过中国的丝织品,在里马萨瓦岛看到过广州制的瓷罐子,在宿务岛上看到过中国的描花漆碗和黄色丝织头巾,并从宿务居民口中得知,这个岛和中国有直接贸易关系。美洲的白银经数条路线运往马尼拉,再由马尼拉流入中国。在马尼拉,用白银换取中国的丝绸、棉布、瓷器等物品,再将这些物品运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著名的马尼拉大商帆贸易正式投入运营,时称“大帆船贸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贸易航线。
三、中日海上贸易:“广州-澳门-日本”航线
日本因富产白银,16世纪后期以“银岛"而闻名于世。顾炎武说“日本无货,只有金银。日本对中国商品的依赖性很大,然而,中日直接贸易长期受到不正常外交关系的抑制。自元世祖侵日开始,明廷将对日贸易列为禁止之列,就是到隆庆元年重开海禁时仍将日本排除在外。明廷虽然禁止商人去日本交易,但由于“贩日之利,倍于吕宋”,商人的趋利本性和沿海豪门高官的私欲最终使贸易制裁措施成为一纸空文。
综上所述,海外白银输入为明代银本位制的稳定奠定了基础,由此带来了16—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明朝中后期海上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竞争力,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