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仙女洞特色 开州仙女洞特色有哪些
打开周仙洞的屏风后,约有两亩宽,漆黑一片。几块巨大的石头,像一只躺着的狮子。极其象形左边有一个洞通往内洞。洞内漆黑一片,必须点燃蜡烛才能行走。大概走了几十步,眼前一片开朗。入洞三十余丈,洞顶大如簸箕,形似月牙。旁边有几个洞,如星星。洞外,阳光灿烂,就像头顶的星星和月亮。因此被称为“月亮房”。月亮长宽数十尺,前部平坦,有水池,池中有大石头,名曰“洗狮”。在山的背面,有落基山和可以攀爬的小径。1986年建成水泥梯和铁栏杆,供游客上下车。站在坡顶,放眼望去,许多钟乳石各有各的形状。更有巨大的石柱,连在洞顶。立柱如鳞、羽、叶,人物、动物美得无以言表。《异事录》说,“洞内钟乳石列形各异,龙林夫妻,云山如林如柱。他们好像跳着动着,乍一看飞着,互相看着。它们形状各异,让人无法忘怀。”后洞有石瀑挂帘,黑话叫“仙神盾”。右边的石头挂了一半空,看起来像倒挂的玉米。它有8英尺长,栩栩如生。左边的石头巍然屹立,裙摆婀娜,裙摆婀娜。这是站在边上的石仙,一路走来可以看到“一碗水”、“钟池楼”、“犀牛望月”等各种奇石。再往里,可以到九层。
仙女洞位于温泉镇东侧的半山腰,面积约40万平方米。这个洞穴温度恒定,大约14到18度。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岩石中的碳酸钙被溶解,经过几百万年的沉淀,形成了岩石。一些专家还证实,火山爆发发生在很久以前。例如,闪闪发光的喀斯特晶体,形状像珍珠,遍布洞穴,非常壮观。它以宽广深邃的洞穴、神秘巧妙的洞穴、冬暖夏凉而闻名。晚唐人杜光庭撰《异事录》,说仙女洞“林德年间(664-665)遭雷劈,洞脚崩裂,洞门自开。”所以仙洞古称“雷洞”。因洞内景象奇特,故又称“灵洞”。唐武德二年(619),石湾县从渣井坝南迁到温汤井(今温泉镇政府驻地)西北五里的仙坝村。仙女洞位于县城东南,又名“东东”。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温泉洞中流传着仙女为贫苦盐工、船工做鞋的故事,起初称为“仙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