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坟墓到底在那里?

线香2023-03-21  17

在南京钟山。

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孙中山先生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与世长辞,举国悲痛。逝世前一天,孙中山提出效仿列宁保留遗体,并要求葬于南京。

1929年5月26日,遗体从北平运往南京,当时就在如今的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制的紫铜棺。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后,于6月1日开始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了奉安大典,将孙中山的遗体迁葬于南京钟山。

扩展资料: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获得成功,被推举为首任临时大总统。同年12月,他拒绝了胡汉民、廖仲恺要求他留在广东的建议,坚持来到上海、南京,说“沪宁在前方”。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结束。

孙中山欢欣鼓舞,2月15日,即带领临时政府官员,在钟山明孝陵举行了盛大的民国统一庆典,亲自宣读文告《谒明太祖陵文》和《谒明太祖文》。

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在钟山打猎,在一宽阔之处,孙中山指着对面远处的方山和回环如带的秦淮河说:“你们看,这里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有山有水,气象雄伟,我真不懂当初明太祖为什么不葬在这里”。

中山先生接着带笑说:“我将来死后葬在这里那就好极”。

1919年,孙中山写完《建国方略》。在书中,孙中山盛赞南京和钟山,说,南京“作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去世的前一天,明确对身边的宋庆龄、汪精卫立下遗言:“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由此可知,孙中山对南京,对钟山,有一种特别的认知和情感。他的眼里,南京是辛亥革命的“前方”,是建立民国开创共和的首都;南京是美善之地,将来之发达无可限量。

南京是明朝开国之都,是满族统治时代汉文明的地标,辛亥革命既是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革命,也是驱除鞑虏、光复汉人政权的“大义”。

孙中山决心把自己的身后交付给南京,葬于钟山,有把孙、朱比而论之的意思,更有对自己的同志的嘱托:勿忘辛亥革命,要为“中国之自由平等”“继续努力”,“共同奋斗”。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遗体暂厝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6月1日,按其遗愿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始建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为西 为天堡山和东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为我国首批5A级景区。

孙中山逝世后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3]南京民国政府在紫金山选址建造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也有称:警世钟)式图案荣获首奖。“钟”含有警示之意,象征了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贡献。吕彦直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吕彦直就因为患肝肠癌而去世了,年仅36岁。为了表彰他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后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了一块纪念碑。碑的上部是吕彦直半身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1923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