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属于湖北省、
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底,湖北省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03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1234个乡级行政区,包括308个街道、761个镇、165个乡。
扩展资料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是湖北省的自治州、地级行政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位于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东连本省的神农架林区,宜昌市。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
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 “华中药库”、 “烟草王国”、“世界硒都”之称号。全州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万千瓦,可开发量达500万千瓦,风电资源蕴藏量达300万千瓦,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恩施州的鄂西铁矿是中国四大铁矿之一,已探明储量13亿吨,预测储量达40亿吨。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500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达1.5万亿立方米。恩施还拥有世界最大的独立硒矿床。
地形
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其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由于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
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至1700米,1500至1300米,1200至1000米,900至800米,700至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面积占总面积54.4%,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参考资料:湖北—百度百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_百度百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驻恩施市,是湖北的13个地级行政区之一。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位于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
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东连本省的神农架林区,宜昌市。
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同时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政策,是单列的三个地级行政区享受相关政策的地区之一。
湖北省概述:
湖北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属长江水系。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全省除高山地区属高山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2020年,湖北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有26个县级市、35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常住人口577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43443.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31.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023.9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287.65亿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百度百科-湖北
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恩施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特色浓厚。恩施州拥有世界唯一的独立硒矿床,享有“华中药库”之称。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
恩施的气候特点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雨热同季、雾多湿重。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决定了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的重新分配,使全州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域差异,形成了具有地区特点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气候。
州内气候资源具有以下五类特征,即冬暖湿润的平谷气候,温暖湿润的低山气候,温和湿润的中山气候,温凉潮湿的高山气候,高寒过湿的高山脊岭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