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在哪个地方?

expense2023-03-19  20

桃花坞在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大街地区。桃花坞是一片老街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江南风貌。相比于南方繁华的夜生活,这里的人们似乎更喜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九点左右街上就没多少行人了,而大清早太阳刚刚升起街道就热闹了起来,到处都飘着早点的甜香。

桃花坞说明

桃花坞,即今苏州市桃花坞大街及其周边地区。唐诗人杜荀鹤曾作桃花河诗,宋范成大阊门泛槎诗有桃坞论今昔句。

可见桃花坞名称由来以久。宋末元初曾居住过桃花坞庆里的徐大焯在烬余录中详细描述了桃花坞的范围入阊门河而东,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过石塘桥出齐门,古皆称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坞地,广袤所至,赅大云乡全境。

桃花坞在历史上多有兴废。最早是农桑之地,到宋熙宁年间,梅宣义在此筑台冶园,柳堤花坞,风物一新,称五亩园,又名梅园。绍圣年间,枢密章楶在五亩园南筑桃花坞别墅,占地七百亩。章氏子弟在此基础上又广辟池沼,建成一座庄园式园林,人称章园。

一说起苏州桃花坞,便有人会提到明代的唐伯虎。其实,早在元代《烬余录·乙编》中就这样记载:"入阊门河而东,循能仁寺、章家巷河而北,过石塘桥,出齐门,古皆称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坞地,广袤所至,赅大云乡全境,……杜荀鹤有桃花河诗,邦人皆能诵之。"可见苏州桃花坞,不仅成名在唐伯虎于该地筑别墅之前,地块也较今日之桃花坞广大。《烬余录·乙编》多记唐宋时苏州城内桃花坞事,作者徐大焯,宋末元初吴县人,宋亡后,自称"城北遗民",居桃花坞庆云里(今桃花坞大街官厍巷),时去唐宋不远,其言当有所据。唐诗人杜荀鹤对吴地很熟悉,他的《桃花河》诗虽已亡佚,但其《送人游吴》诗却流传下来,历千余年而至今,"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依然是桃花坞大街沿河一带的主景风光。不虚。 五亩园中还有双荷花池(非今日之双荷花池)、梅坞、桃林与竹林(直至上世纪50年代,园内尚有成片的紫竹、方竹、圆竹三种竹),著名的亭台建筑有更好轩、碧藻轩、寄茅庐、拜石台等。清叶昌炽后购得五亩园旧址,一仍宋、明时故事,修复"梅坞"、"更好轩"、"桃花坞"、"双荷花池"、"碧藻轩"、"寄茅庐"、"拜石台"等,并加建采石矶(叶氏就掘取碑石处浚池筑矶,因名采石矶)等。叶氏子好结客,日游宴其中,园名又复大振,人称"叶家花园"。咸丰初,叶氏家道中落,卖予潘姓。太平天国时五亩园又遭兵燹,后稍修复。光绪八年,吴中名士管礼昌、朱世德、徐钺、胡三桥、张玉笙(森)等,于五亩园成立了"五亩园谜社",这是苏州第一个民间灯谜社团,谜社成员每逢望日,集中园内,酒阑茶罢,各张旗鼓,互斗机锋,悬谜遣兴。 "五亩园谜社"一直活动到清光绪十四年(1888),因谜社重要成员俞吟香、何维棅、胡三桥、江长卿等相继过世而偃旗息鼓。 光绪十五年(1889)五亩园捐归文昌宫轮香义塾,自此五亩园残园并轮香义塾事务统归慈善机构管理。著名社会活动家、学者、慈善家谢家福(1847-1896)在主持五亩园残园时,五亩园残存亭台楼榭及相关屋宇、设施,多予修复。 谢氏在五亩园南面改建了一些房屋,以作接义公所、轮香局、义塾(儒孤学舍)及丙房之用(所谓丙房,实际上就是存放灵柩之舍,旧时丧家灵柩不直接入土安葬,暂时安厝之舍称作丙房或丙舍,连同殡仪馆,常属慈善机构安排与管理)。光绪十八年(1892),谢氏利用儒孤学舍创建苏州电报传习所(苏堂),它是我国早期培养电信人才的三大学校之一,三年间一共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报务人才800余人,影响极为深远。 1921年,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孙咏雩等,又假五亩园"中丙房",创办了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昆曲传习所"。 五亩园南部作为慈善机构使用的房屋,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正式移用作"城北殡仪馆",谢家福嗣孙谢安生成为最后一位殡仪馆馆长,殡仪馆撤销后,原址大部分改建为民居。五亩园园址1961年被林业机械厂占用(其前,西部部分土地即蔡家河东段北部曾为东风焦炭厂所有),园内残存楼亭等景如更好轩、碧藻轩、碑廊及古木、亭、池等,最后消失于1974年。 2005年9月,林业机械厂搬迁完毕,土地被拍卖,今已在建别墅区。

古城区西北部。桃花坞一条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城区西北部,是一条东西向街道,以唐寅故居和桃花坞木刻年画闻名。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明]唐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1728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