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可法的治理下。即位第四年迁都哪里

法国的首都2023-03-18  22

麓川原本就是我国的领土,自从1441年开始到1449年为止,明朝派兵连续三次征伐麓川才彻底平叛,也因为这三次平叛,让明朝元气大伤。

明朝三次派兵平叛麓川

麓川是在1311年由思可法建立,位于我国云南西部,元朝末年,全国各地势力组织纷纷揭竿而起,云南当地的土司也都集结在麓川,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此时的元朝虽然有心管束,却早已没有了管理的能力,只能对麓川的首领进行册封来保证元朝的大国颜面,实际上却对麓川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掌控权。

思可法去世以后,思伦发继承了皇位,明朝军队在皇帝御驾亲征的带领下接连平定了云南以及周边地区。

思伦发很快就意识到了大明正处于强盛之时,他没有足够的实力相抗衡,为了避免被大明剿灭,思伦发选择主动依附明朝。

思伦发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麓川对明朝称臣,在他养精蓄锐以后,连续两次派兵攻打明朝,但是结果却都不尽人意,他的这种行为非但没有鼓舞士气,反而还让很多手下和他离心。

思伦发只能带领麓川还愿意跟随他的部队再徐徐图之,争取再次发动战争和大明朝一较高下,1428年,思任发继承了麓川,在兵强马壮的时候再一次发起战争。

这一次的麓川没有像之前两次战争那样惨败,居然和明朝周边的军队形成了势均力敌之势。

朱祁镇得知此事以后,决定派兵前去镇压,虽然他在文治武功上不如朱家上几代帝王,但是却非常清楚不能放任麓川势力继续扩大,长此以往一定会影响到大明朝的统治。

1441年,明朝的军队正式和麓川开战,这场战争一直打到了1445年,虽然明朝取得了胜利,成功地镇压住麓川,但是为了战争投入的兵力和粮草足够让明朝元气大伤。

最重要的一点是明朝虽然成功地镇压了麓川,但是却无法长期派兵驻守,而且麓川的每一任领导者都不会真正对大明臣服,除非彻底消灭其中一方才能真正结束战斗。

三征麓川以后的“表面和平”

双方都清楚这场战争持续打下去只有两败俱伤的结果,为了避免更大程度上的兵力损耗,大明和麓川只能达成协议暂时停战。

缅甸宣慰司交出了思任发来平息明朝的怒火,算是结束了第二次大战。

思任发的儿子思机发不愿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的宏图大业断在这里,招兵买马以后再次向明朝发起了战争。明朝派出王骥攻打思机发,将其杀死以后,震慑了麓川地区的势力。

可是思机发的死并没有让麓川之战彻底结束,他的弟弟思禄发一直想要为父亲和兄长报仇,更要和大明朝正式决一死战。

思禄发召集旧部,再次向明朝发起挑战,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明也因为他们几次三番的挑衅而觉得头疼,但是不可能对麓川地区的反叛置之不理,只能再次派兵攻打。

连续三次的征伐让大明和麓川都觉得吃不消,再打下去只能一直耗费兵力和财力,但是当时的大明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在不计代价彻底消灭麓川残余势力和议和上选择了后者。

大明保证不会继续对麓川发动战争,相对来说,麓川则要保证接受大明的招安,并且永远都不踏出金沙江地区一步。

这个协议达成了以后,大明朝和麓川之间的关系暂时达到了缓和,但是却为以后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麓川周围的势力时刻关注着大明和麓川的这场战争,他们也通过协议判断出了大明对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既然做不到斩草除根,就只能选择用金钱和爵位来安抚。

麓川能够对大明发起战争,他们自然也有这个权力,不论输赢,最后大明只能选择安抚他们,明军三征麓川结束后,虽然勉强保住了面子,但是实际上却失去了对麓川周边的威信。

以至于后来明朝无法调动麓川军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再次自立为王。

东吁王朝收拢土司势力彻底独立

思禄发自立为王以后一直没有忘记当初新疆宣慰司将思任发交给大明朝处置的这件事,他没有办法消灭大明朝报仇,但是却可以在途径新疆的时候杀掉新疆宣慰司。

思禄发的这个决定出其不意,大明也没有想到他居然想要对新疆动手,当收到新疆送过来的求救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

新疆宣慰司被思禄发派出去的人残忍杀害,新疆也因此沦陷,不过新疆宣慰司的儿子在这场战乱中侥幸逃脱,思禄发也并不在意这件事,他需要的只是给自己的亲人报仇。

宣慰司的儿子逃走以后知道思禄发杀掉他的父亲之后必定不会放过他,此时大明和麓川已经签订了不会再次发动战争的协议。

若是去寻求大明朝的庇护,很有可能会被大明的皇帝拒绝,严重一点的话还有可能会被当成维护大明和麓川之间友好关系的礼物送给思禄发。

于是他打算自立为王,新疆宣慰司还在世的时候有一些交好的土司势力,他用父亲和那些土司之间的情分作为说客,将他们的势力收归己用。

等到手下实力充足的时候,新疆宣慰司的儿子干脆建立了东吁王国,原本在麓川的很多不愿意归顺大明朝的土司势力也干脆选择过来投奔他。

无论是大明朝还是思禄发,当时都没有注意到他的逃亡,可谁又能想到,偏偏就是新疆宣慰司的儿子建立了让大明都无可奈何的东吁王国。

此后东吁王国正式宣布脱离大明朝,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周边的各种大小势力也都纷纷前去投奔,王国势力逐渐壮大。

如果仔细看历史地图就知道,元朝和明朝前期的云南省面积特别大,包含了现在缅甸、泰国和老挝的很多地区。然而到了明朝后期,云南的面积就退缩得比今天的云南还小。明朝时期,云南的面积减少了大约100万平方公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元朝时期的云南土司

元朝建立后,不断对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越南、爪哇等地发动战争。因为蒙古人不擅长山地作战,因此这些战争大多数以失败告终。但是元朝在对缅甸的两次战争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缅甸处于蒲甘王朝统治之下,当蒙古灭大理之后,继续向西南进军。当时地处大理和缅甸之间的后果占壁国(麓川)在元朝的进攻下分崩离析,分封臣服于元朝。元朝便改后果占壁为“金齿”,设置金齿安抚司(后改金齿宣抚司),分别册封六位傣族首领担任金齿六路总管。

麓川国王

然而缅甸却对元朝在西南的扩张不满,于是派出5万大军进攻麓川。接着,元朝云南行省派出3800多人进攻缅军,缅军大败,元军一直打到江头城(今缅甸杰沙)才撤军。但是元军撤退后,缅甸又发兵侵扰麓川。1280年,忽必烈命令云南和四川军队一起征缅。这次出征,历时8年,到1286年,元朝军队已经攻占太公城,蒲甘国王请求投降。正当此时,缅甸发生了内乱,蒲甘王朝瓦解。于是元朝在占领区域设置了太公路、云远路、蒙怜路、蒙莱路、木邦路,并且一度设置了缅中行省(1286—1290)。到了元顺帝时期,开始撤销缅甸各部,代之以设置土司机构。元朝在缅甸设置的土司有邦牙、云远、蒙光、木邦、蒙怜、蒙莱、通西、孟并、孟广等。

元朝版图

除了缅甸以外,元朝设置的土司还分布在老挝和泰国北部地区。早在两宋时期,今天老挝、泰国北部的猛老、兰那就属于景咙的一部分,而景咙又是大理的附属。蒙元灭大理后,在景咙设立彻里(车里)路军民总管府。但是此时猛老、兰那已经从景咙分离了出去,于是元朝在猛老设立蒙庆宣慰司,在兰那设立八百宣慰司,后来又合并为八百等处宣慰司。1338年,又在老挝设立老告军民总管府。元朝设置的这些土司,主要是泰族(在中国称为傣族,在缅甸称为掸族)聚居区,他们语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连。到如今,缅甸的这些地区依然叫做“掸邦”。这些土司和缅甸土司一样,都归属于云南行省管辖。

二,明朝初期对云南土司的继承

明朝建立后,试图在全国范围内继承元朝的版图。1382年,明朝30大军消灭了云南梁王和大理国残余势力。此后,明朝在此设立了云南布政使司和云南都司,并且命令沐英驻扎20万大军于此。从此,云南牢牢掌控在了明朝的手中。1382年,麓川王国臣服于明朝,朱元璋册封为麓川平缅宣慰司。此后,明朝的势力就伸向了东南亚。朱元璋此册封了缅中、车里、老挝、八百4个宣慰司,木邦、孟养、孟定、大侯、南甸5个土府和潞江、湾甸、孟连、者乐甸五个长官司。永乐时期,废除了5个土府,设立了孟养宜慰司、木邦宣慰司、南甸宣抚司和干崖宣抚司。又在缅甸南部新册封了大古剌宣慰司、底马撒宣慰司和底兀剌宣慰司。这些所有的土司机构名义上都隶属于云南省管辖,属于云南的“外夷”地区。

明朝时期的云南外夷土司分布

和元朝的有军事势力深入东南亚不同,明朝并未曾向中南半岛的土司地区派遣一官一职和一兵一卒,仅仅停留在了册封的层面。因此,明朝对该地区的土司控的控制力是远远不及云贵内部的土司。在经济上,东南亚土司并没有向明朝缴纳税收的任务,而双方则以“朝贡”的贸易方式联系。终明朝一带,老挝宣慰司对明朝朝贡了30次,而缅甸宣慰司方面则只有5次。这些土司向明朝“进贡”驯象、象牙、犀角、香料、金银器等,主要是归明朝皇帝享用,而明朝则在“薄来厚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回赐”。然而在民间贸易方面,明朝就严格进行了限制,甚至禁止。这也使得东南亚的土司和云贵经济难以融合起来。

在永乐帝时期,这些土司就因为明朝的控制力薄弱而开始沦陷。缅甸土司的建立,主要是因为缅甸的分裂而提供了机会。这些土司名义上接受了明朝的册封,属于云南行省,但是实际上又称为缅甸的割据王国。永乐年间,缅甸北部的阿瓦王国(缅甸宣慰司)和南部的勃固王国(大古剌宣慰司)强大起来,不再接受明朝的册封。两大王朝混战四十年,底马撒和底兀剌(东吁王国)都被迫臣服于勃固王国,和明朝失去了联系。而木邦、孟养、孟密、阿拉干等王国,则在两大势力的夹缝间生存。

到了宣德年间,明朝采取了收缩的政策,因而这些土司和明朝的联系也基本开始消失了。过去时叛时降的麓川土司在此强盛起来,并且开始不断向四周扩张。1440年,麓川已经占据了干崖、南甸、腾冲、潞江、保山。此后,明朝“三征麓川”,终于平定了麓川之乱,此后明朝在此重新设立了陇川宣抚司。至此,明朝将云南的外夷土司称为“三宣六慰”,三宣是南甸、干崖、陇川三个宣抚司,六慰是车里、缅甸、木邦、八百大甸、孟养、老挝六个宣慰司。

三,明朝和缅甸的战争:云南土司的沦陷

在缅甸两大王国混战期间,东吁远离战场,获得了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逐渐强盛起来。1531年,东吁国王莽瑞体自称为缅甸之王,建立了东吁王朝。1538年,东吁王朝灭勃固王国,到1541年统一了缅甸南部。1544年,莽瑞体击败了阿瓦、锡泊、蛮莫、孟养、孟密、孟乃、洋桧组成了七国联军,从此距离统一整个缅甸就不远了。莽应龙继位后,粉碎了南部缅甸的叛乱,于1554年灭阿瓦王朝,基本统一了缅甸。

在统一了缅甸之后,东吁王朝继续扩张。1556年,莽应龙攻占了兰那国(八百大甸宣慰司),1558年,又攻入澜沧国,收缴了明朝颁发的老挝宣慰司官印。1560年,莽应龙又攻击孟密土司,明朝无能为力。随后,莽应龙又招抚陇川、干崖、南甸三宣抚司,直接向明朝挑战。不过这次莽应龙只是对明朝做了一次试探,不久他就调动大军发动了对泰国的战争了。在征服了泰国和平定国内的叛乱之后,东吁再无后患之忧,于是决定挑起对明朝的战争。

东吁王朝

1568年,莽应龙派出大军进攻木邦,木邦土司向明朝报告了情况。然而明朝官员却向木邦土司索取贿赂,而不协助木邦请求援兵。于是木邦土司投降了缅甸,此后潞江土司也投降于缅甸。此后,莽应龙再一次东征泰国,在泰国建立了统治。之后,莽应龙开始第三次北征,进攻孟养土司,而明朝也派出大量的军队,这一次,莽应龙遭遇了继位以来的最大的失败。但是经过第三次北伐,陇川、干崖和蛮莫等土司都投向了缅甸怀抱,明朝在这一带只剩下了孟养一司。1579年年,莽应龙再一次北伐,最终消灭了孟养土司。而当时的明朝看到东吁强盛,就派遣使者来招抚,结果被拒绝。

莽应龙

1581年,莽应龙去世,其子莽应里继承王位,继续对明朝发动战争。莽应里并没有莽应龙的军事才能,他在位期间的战争基本以失败告终。他从1583年到1598年间,连年对明朝的云南边疆发动了进攻,但是基本都遭遇了失败,而孟养、木邦、陇川、孟密等土司又分封臣服于明朝。从1584年到1593年,他连续发动五次东征泰国的战争,但是都遭到了失败。1593年后,缅甸内部的阿瓦、东吁、卑谬、良渊纷纷宣告独立。1599年,莽应里在对阿拉干的战争中被俘虏。

明朝后期的云南地图

然而,此时的明朝也陷入了危机四伏的状态之中,无法应对边疆危机。莽应里被俘虏后,其弟弟良渊侯继位,开始进攻云南。1602年,缅甸进攻孟密、蛮莫,蛮莫土司思正逃到黄连关,向明朝求救。然而云南的长官却将思正死了,以求缅军停止进攻。1604年,孟养被缅甸所灭。1606年,缅甸进攻木邦,明朝军队不敢救援,木邦失陷。此后,缅甸和明朝的战争基本结束,其原因竟然是良渊侯挥戈南下,再次投入到统一缅甸的战争之中。东吁王朝崛起后,缅甸两线作战,一边东征泰国,一边北伐明朝,最终成为了当时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战争后,明朝云南外夷土司基本全部丢失,大量土地沦陷。

公元一世纪以前,梁河属傣族先民建立的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汉朝在其地置永昌郡;[1] 梁河属永昌郡哀牢县。

公元77年,“诏达光”(哀牢王)反汉失败后,到怒江以西重组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掸国”);[1] 梁河属“勐达光”(掸国)。

公元586年,“勐达光”(掸国)被骠人所灭,“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联合周边的傣族“勐”(邦、国)组建联盟国家“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国)抗击骠人、继承了“勐达光”的版图;[1] 梁河属“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国)。

公元762年,“蒙舍”(南诏国)吞并澜沧江以西各部及“勐果占璧国”(前果占璧国)所属各部、仿唐朝制度置永昌节度和镇西节度;[1] 梁河属“蒙舍”(南诏国)镇西节度(后改丽水节度)。

公元954年,“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复国,尊大理国为“勐货相”(宝石之国)、自称“勐货罕”(金子之国);梁河属“勐果占璧”之“勐底”地。

公元1261年,元朝招抚澜沧江以西各类土目及“勐果占璧”所属各部、置金齿等处安抚司;[2] 盈江属金齿等处安抚司

公元1271年,金齿等处安抚司分设东路安抚使(镇康路安抚使)和西路安抚使(建宁路安抚使);[2] 盈江属金齿等处安抚司西路安抚使。

公元1278年,金齿等处安抚司西路安抚使辖地置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下设镇西、平缅、麓川等路;[2] 梁河属平缅路。

公元1286年,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2] 梁河属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平缅路。[2]

公元1289年,平缅路辖地分置南甸军民府;[2] 梁河属南甸军民府。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思汗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麓川国);梁河属“勐卯弄”之“勐底”地。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元朝在其控制区域置平缅宣慰司;[2] 梁河属平缅宣慰司“勐底”地。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明朝,明朝在其控制区域置麓川平缅宣慰司;梁河属麓川平缅宣慰司“勐底”地。

公元1400年以后,明朝逐步“析麓川地”,使麓川平缅宣慰司仅剩今龙陵南部、梁河南部、芒市、陇川、瑞丽及缅甸木姐、南坎等地;公元1414年,明朝“析麓川地”设南甸土知州;梁河北部属南甸土知州、梁河南部属麓川平缅宣慰司。

公元1428年,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明朝、恢复“勐卯弄”(麓川国);公元1440年,“勐卯弄”(麓川国)击败明军的进攻,占领干崖、南甸、腾越、潞江、永昌等地;梁河又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三征麓川”;明朝第二次征麓川时,将“勐卯弄”(麓川国)政权从“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逼到“孟养”(今缅甸克钦邦);公元1444年,明朝再次“析麓川地”置南甸宣抚司;梁河属南甸宣抚司。

公元1659年,清朝沿明制仍设南甸宣抚司;公元1765年,南甸宣抚司治所迁永安(今永和村附近);公元1851年,永安衙门被“五撮”农民暴动所焚,迁至田心(今县城遮岛)建置。

公元1912年,民国政府将南甸宣抚司划归腾越道腾冲县、改土归流设县丞管理,遭到南甸宣抚司世袭土司抵制、县丞形同摆设;公元1916年,腾冲县在南甸宣抚司地置八撮县佐(副县级机构),八撮县佐只能在部分山区行使权力;梁河形成“土流并治”的局面。[1]

公元1935年,废八撮县佐、设梁河设治局(因境内有大小梁河而得名“梁河”),仍与南甸宣抚司形成“土流并治”之局。[1]

公元1942年,日军占领南甸,民国政府在南甸宣抚司地设置的梁河设治局人员撤离。

公元1945年1月,日军撤出南甸,南甸宣抚司、梁河设治局恢复。[1]

公元1950年5月,人民解放军进驻南甸(梁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1628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