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到余干的汽车时刻表,景德镇东站和南站的都可以,最好有最早一班和最晚一班的时间

qualified2023-03-18  15

班次

路线

发车时间

乘车站

目的地

车型

票价

DZZS001

景德镇东站-樟树

08:30

景德镇东站

余干

71.00

DZZS002

景德镇东站-樟树

15:30

景德镇东站

余干

45.00

NZYG001

景德镇南站-余干

08:00

景德镇南站

余干

45.00

NZYG002

景德镇南站-余干

09:28

景德镇南站

余干

45.00

NZYG003

景德镇南站-余干

11:30

景德镇南站

余干

45.00

NZYG004

景德镇南站-余干

12:40

景德镇南站

余干

45.00

NZYG005

景德镇南站-余干

14:00

景德镇南站

余干

45.00

NZYG006

景德镇南站-余干

15:40

景德镇南站

余罚浮窜簧诃毫撮桐郸昆干

45.00

DZZS002

景德镇东站-樟树

15:50

景德镇南站

余干

45.00

仅供参考

余昭元

字君章,生于东汉三国时的中后期,魏国人;卒年不清,大约在西晋惠帝时。其先祖在东汉为官。余昭元骁勇善战,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武帝司马炎封镇海大将军。昭元公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敕赐姓佘。是佘姓公认的得姓始祖之一。

余良

长茅余氏始祖。良公,字宁仲,约生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甲戌,卒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壬子,享年九旬有八,唐敬宗宝历丙午进士,初任分林县宰,德政彪炳,转迁洪州刺史,理狱辄活数千人,封工部侍郎,后封工部尚书未任。宋时又赠刑、礼二部尚书。余氏后人多杰出,“两门六太守,四代十尚书”,“九子同登龙虎榜”等成为余氏美谈。

余懃

(681-753年)字南涧,江西余干大慈南乡(今余干古埠南塘村)人。历任节度使、左厢兵马使、持节刺史、工部尚书兼御使大夫,最后勋封上柱国。余懃从小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传说他在深夜读书时为了防止打瞌睡,常以牧童的独脚凳作坐具。每当睡意袭来,独脚凳失去平衡,把他摔醒,便继续发愤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一说是神龙二年)余懃考中进士,次年,余懃任饶州右教练使,寻访山水时来到余干大慈乡南塘一带,发现此地层峦曲水,修竹茂林,风景优美,便决定在此定居。余懃居官期间,清正廉明,体恤民情,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深受百姓的敬仰。

天宝四年(745年),余懃年迈不仕,以玄宗所赐安车轻骑,遍游天下,后回到余干南塘。南塘附近田园风光美不胜收,当时有所谓“八景”,分别为:前溪夜月,掩映双桥,东岭朝曦,南山横瑟,北陂部鼓,梵阁鸣钟,高石悬岩,洞门鸟噪。余懃曾写下《咏南塘八景》一诗:

南塘胜地古今称,古樟乔枝耸翠青。

铁岭朝云云淡淡,金山夜月月明明。

鸡笼精舍回光影,龙窟香泉水吐清。

黄畈农歌时作息,青岗伐木斧丁丁。

据《南塘余氏宗谱》载,天宝年间,杜甫曾来余干探望余懃,并一同游览观赏当地的美丽田园风光。

余深

(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期罗源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一生两次封相。《宋史》、《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罗源县志》皆有传。名列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宰相全传》中。他因由奸臣蔡京引荐,故多遭时人非议,如《宋史》。但后人多给辩解,到了明朝的《大明一统志》就将他列入“人物传”中,并称其忠谏。

余靖

(1000~1064)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余端礼

(1135~1201)衢州龙游(今浙江省衢县)人,南宋宰相。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知湖州乌程县,孝宗召为监察御史,迁大理少卿、太常少卿,进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绍熙四年(1193),召拜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与赵汝愚共赞宁宗即位,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庆元元年(1195),拜右丞相,二年,迁左丞相,寻出判隆兴府,改判潭州,移庆元,复为潭帅。嘉泰元年卒,年六十七。事见《诚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八有传。

余玠

(?~125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著名军事家,将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功卓越,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因余玠守蜀有功,宋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为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仍驻四川。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宝佑元年(1253),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余玠死后,宋理宗辍朝,特赠五官。余玠领导的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特别是钓鱼城堡垒,成功阻止蒙军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续20余年,缓解了蒙军对欧、亚、非等的威胁,在世界史上占据重要一页。

余有丁(1526~1584) 。

明朝嘉靖时期三大首辅之一(即宰相)。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申时行榜进士第三人。次年进士,授翰林编修。隆庆初,充实录纂修官。万历元年(1573)以右庶子领南翰林,次年为国子祭酒,颇多建树,谥文敏。万历元年(1573),余有丁升为左春坊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万历二年(157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任礼部、吏部侍郎。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重病不起,举荐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九月,晋太子太保。当时首辅张四维回家守孝,状元申时行出任首辅,余有丁与同榜榜眼王锡爵同居内阁,他们三人同舟共济,相无嫌猜。在明朝二百多年以来,一甲同为内阁,惟壬戌一科而已。

余煌

字武贞,号公逊,生于明神宗戊子年十月十七日辰时,中天启辛酉科乡试二十二名,天启五年(1625年)成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明末状元,南明鲁王政权的兵部尚书,绍兴著名乡贤。余煌自幼有大志,好学,博览群书,《二十一史》逐一圈点、批注,半字不苟。他为人操行坚正,耿直不阿,一生爱国、爱民、爱家乡。当时自然灾害频发,连岁饥旱,余煌大声疾呼,使朝廷全部减免灾区的赋税。任兵部尚书期间,江南诸臣贪婪奢侈,余煌上言:“今国势愈危,朝政愈纷,尺土未复,战守无资。诸臣请祭,则当思先帝烝尝未备;请葬,则当思先帝山陵未营;请封,则当思先帝宗庙未享;请荫,则当思先帝子孙未保;请谥,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成为一时名言。清兵过江,鲁王航海逃遁。六月二日,余煌投水殉国,被舟人救起。二日之后,再投水深处而死。

余日清(?-1915)

近代台湾人民抗日首领。台湾阿缑(今台湾屏东位高雄东)人。后迁居阿公店(今台湾冈山),为驱逐日本的殖民统治者,光复台湾,1915年5月,他树起“大明慈悲国”的旗号,发动台南数千人民大起义,被推任为大元帅。周围群众纷纷参加其队伍,多次击退入侵的日本军警,击伤、击毙敌军多人。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被捕牺牲。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1596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