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一个偶然的机会出差厦门,由于两年前曾经去过,自以为有了经验,这次不过是故地重游,不会有什么特别。飞机停稳,泊位下客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到了出站口,自然是有人接。一辆小车虽然挤了点,但后排坐三位,也不算太挤。上了车,接我们的小黄说先去吃饭再去住地。俗话说,客随主便,既然这样安排,我们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不一会儿,我们到了一处“鲤鱼门美食”店。虽然天黑看不清四周,凭感觉,此饭店应该就在海边。一进门就是各式海鲜,有鱼、有蟹、有虾、有贝类,都在冒着泡的玻璃设备里养着呢。自然,这一顿离不开海鲜。作为从北京到这里的食客,我们不尽地赞赏海鲜的鲜、海鲜的美,主人也很是高兴。
去往住地的路上,两位同事说,上次来厦门在一处码头海边有海鲜地摊,是渔民刚刚从海里打上来的,是最鲜活最鲜活的海鲜了,旁边还可以代加工。小黄可能还没有去过这个地方,听他的口气还不能确定是哪里。不管怎样,我们就决定第二天上午就要到这样的海边去买最鲜活最鲜活的海鲜。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两位同事早早就起床散步去了,回来说,不知“何厝”是什么地方。因为他们早上就“闯进”何厝了。小黄如约而至,我们在车上就谈起了何厝。
原来,何厝,就是姓何的人家聚居地,类似于北方地名“何家村”“何家庄”。厦门何厝村位于厦门岛东部海边,隔海而望的金门岛同样也有一个何厝村,他们共同的祖先700多年前迁居至厦门、金门一带。这两个何厝村虽然有5000多米宽的海域阻隔,但靠着“船来船往”,历史上何姓乡亲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两个何厝村中断了“船来船往”的联系。上世纪五十年代,海峡两岸的炮击事件也就是在这两个何厝村之间。厦门何厝村至今保存着已是危房的“万顺楼”,50多年前炮击的痕迹仍清晰可见,目前已被厦门市作为炮战遗物纪念址保护起来。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何厝人炮火恐惧下的生活得到改变,从此恢复了种田捕鱼的自在生活。改革开放30年来,何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已经脱离了种田捕鱼的生活,仍然从事下海捕鱼的已经是少数。现在,厦门市观音山商务运营中心在何厝村拔地而起,2公里多长的观音山滨海沙滩已是厦门重要旅游景点,全国一流的国际游艇中心正在兴建之中。同时,30多年前《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到的通航、通商愿望也已经实现,两个何厝村之间的交往又紧密频繁起来。
也就十多分钟的路程就到了海边,由于渔船还没有返回码头,我们先到一处沙滩看海。这里沙滩很宽,海水很蓝。小黄指向海中的一个小岛告诉我们,那就是金门岛。厦门、金门一衣带水,距离如此之近,却相隔了这么多年!感叹之余,我们发现旁边有一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广场”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纪念馆”。小黄说,这是厦门、是何厝人民的骄傲啊。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30年里,厦门作为海防最前线,历经了1954年的“九·三”炮战、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1962年的反偷渡和长期的宣传战。厦门人民一边建设,一边打仗,英勇无畏,涌现了“英雄小八路”、“前沿十姐妹”、“ 赵一曼班”、洪秀枞、洪顺利、叶中央等英雄人物和群体,被誉为“英雄城市”。1961年,何厝小学13名小学生穿行炮战中支前的故事,被搬上银幕,摄制了故事片《英雄小八路》。影片在全国放映反响强烈,“英雄小八路”和那个走出自然灾害困境的时代相辉映,成为亿万国人崇拜的英雄。影片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于1978年10月在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上被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点点渔舟归航靠岸,码头那边热闹起来,我们随即也赶了过来。哈,一字排开有十多户渔家在这里出售他们的战利品。盆也好,桶也好,盆盆都是活鱼,桶桶都是活虾。鱼们、虾们、蟹们都是活蹦乱跳的,一不小心他们都跳到外面来了。小黄不是厦门本地人,平时忙于工作也没有这样购买海鲜的经历。一位同事也是海边长大,所谓大海相通,识别海鲜的方法也大致一样,我们作为外行只得站在外围观看。那懂海鲜的同事挤进人圈,蹲在盆边桶边,抓起一只蟹来掂量一掂再放回去,抓起一条鱼来看一看又放回去,三番五次,不时地还与卖主搭讪。这家看看,那摊瞧瞧,他到哪我们就跟到哪。旁边不少买主挣着塑料袋挑选着,上秤称着,随后付款离去。从离去的背影,我看到他们的满足和欣喜。我们几乎看遍了这十多个摊位,最后那同事说,中午我们就吃这个了。于是,他奔这家装了10只虾,奔那家秤了2斤鱼,奔东边挑了3斤海蜊,奔西边选了8只蟹,不一会儿几个塑料袋沉甸甸地聚拢了来。码头那边就是几家小饭店,我们提着几袋海鲜,最后确定就在这家“渔之村”吧。可是离午餐时间还早,热情的老板引我们坐下,泡来了铁观音茶,表演起在北方难以看到的功夫茶。
功夫茶吸引我们,海鲜更是吸引我们。喝了一阵茶,还不到11点,我们就移到餐桌前,等待加工好的海鲜上桌。海鲜的加工是有一定程序的,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当然,各地对海鲜的加工方式可能也会有所差异。我们懂海鲜的同事,一边聊天就一边跟店里的小弟说虾应该怎么怎么、蟹应该怎么怎么,鱼是清蒸还是酱焖,等等。我们几个则不管那么多,吃什么,怎么吃,全都不管。第一道是虾。啊,下手吧。真鲜啊。一人两只虾,一会儿便成了半盘空壳,一点没有腻的感觉。海蜊是最鲜的,一般敲开壳便可吃,我们选择的是“海蜊煎”,实际上就是海蜊煎鸡蛋。上了桌一看,海蜊确实是主角,要是在北京等其他地方,我看是鸡蛋唱主角。第三道便是蟹。许多名人大作家都写过如何吃蟹,我也看过王蒙、玛拉沁夫等名作家是如何吃蟹的。吃了不少年的蟹,这蟹肉一绺一绺的,从没有见过,其味道更是无可比拟。也许是环境、时间的缘故,我感觉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认真地吃过一只蟹,总觉得吃蟹比较费事,往往就草草的掰分掰分,吸食点味道就了事了。今天的蟹,吃起来并不感觉费事,觉得吃蟹是一种乐趣。往常吃蟹,手、嘴以及面前的餐碟餐桌一派狼狈相,而今天完全不同。中间穿插两个素菜之后,就是清蒸鱼了。压轴的清蒸鱼,更是鲜嫩,你一筷他一箸,不一会儿盘里只剩点残刺和鱼汤。这时,懂海鲜的同事说每人来一碗白米饭,这鱼汤泡米饭就是个美。果不其然,本来都已经饱饱的了,同事这样一鼓动,大家都怀着试一试的心情,结果大家都吃撑了。不过,虽说是吃撑了,但大家不觉得累赘,不觉得难受,感觉美美的挺舒服的。
按照那边的接待,本来每顿饭都是要换地方的,一来可以让我们品尝不同的风味,二来也能体现主人对我们的重视。可我们偏偏不领情,只独钟这海边的小店,还自己买了海鲜带去。第二天、第三天中午饭都是这样。第三天中午饭后我们是要赶飞机的,我们也就早早到了那里。三天来,我们觉得何厝的海鲜好吃而不腻,临走还真有些留恋。这次到厦门,除了办事,没有别的活动,唯一的活动是认识了何厝,懂得了何厝。之前到过厦门,是一种旅游,走马观花,景点里走走就离开了,这次是在何厝住了三天,可谓定点深入了解。
飞机起飞后在厦门上空盘旋那会儿,从窗户可以看到厦门全貌,我们带着全是海鲜的饱嗝仔细地辩认哪儿是何厝……
(2011年11月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