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凤凰岛海洋之梦度假酒店支付方式


三亚凤凰岛海洋之梦度假酒店支持的支付方式有:国内发行银联卡。酒店位于三亚三亚凤凰岛A座一楼大堂办理入住手续入住C、D、E座,如果去那边旅游找不到酒店的具体位置,可以将名字记下来到时询问当地人即可。

详细信息

早餐政策:酒店提供早餐。

儿童或加床政策:酒店允许携带儿童入住。酒店允许携带儿童入住。每间客房最多容纳1张婴儿床大龄儿童或成人加床收费,每人每晚RMB358。不接受18岁以下客人在无监护人陪同的情况下入住1.2米以下(含1.2米)儿童早餐免费(每间房最多2名),1.2米-1.5米(含1.5米)儿童早餐半价,1.5米以上儿童早餐全价酒店提供每间客房一张婴儿床加床,需提前预约,数量有限。平时加床费用为358元/间/晚,含单早,含服务费。增订早餐:成人价格:158元/位(含服务费),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免费,1.2-1.5米的儿童80元/位,1.5米以上为成人价格。加床费为358元/床/晚(含单早及服务费)。加床及儿童政策取决于您所选的房型,若超过房型限定人数,或携带儿童年龄不在政策描述范围内,可能需收取额外费用,提出的任何要求均需获得酒店的确认。

简介:

三亚凤凰岛海洋之梦度假酒店位于三亚凤凰岛,近鹿回头公园。酒店拥有多种房间,环境安静舒适,房内配有观海阳台、浴缸、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24小时冷热水供应、汉斯格雅淋浴花洒、唯宝洁具等配套设施。酒店设有户外泳池、健身房、琼肴坊中餐厅、艺厨风尚西餐厅、萨瓦娜大堂吧、天空酒廊、海边BBQ等。酒店金钥匙团队提供的贴心一站式服务,将带给您宾至如归的舒适享受,尽享无与伦比的尊贵入住体验。

大家发现没,现在的房子盖的是越来越大,动辄100平以上,结果几百万花出去,住进去反而觉得还没自家小时候七八十平的房子舒坦...

有业主爆料:

其购买的是110平米的房子,实际使用面积不足60平米,三个卧室更是小的可怜,最大的卧室实际使用面积都不足9平米,其余两个卧室就更小了,分别是8.08平米、6.70平米。最大卧室放个1.8m的床基本就没什么空间了,其余两个卧室只能放单人床。”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还有业主晒出自己的买房合同:

该房屋建筑面积为143.89平米,其中套内建筑面积为98.32平米,公用分摊建筑面积为45.57平米。那么,按照这个数值比例来计算的话,得房率大概在68.3%

但当她去收房时,发现房子的实际使用面积只有76平米左右,得房率大概53%。“最大卧室只有9平米多,放1.5米的床,夫妻俩生孩子,婴儿在哪住?次卧放1.2米的床,父母健在,才60多岁,俩老人也睡不下。儿童房,放个0.8米的床,衣柜、学习桌都没地方放。我是刚需购房者,现在这套房子真的满足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需要

真就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这并不是个例,在网上随随便便一搜得房率/公摊面积,每个过来人都可以开一场吐槽大会。

网友投诉↓

KFS:说得好,下次不许再说了↓

流下的辛酸泪从青岛维多利亚直接流入香港维多利亚↓

看完直呼某些开发商真讲究,本来可以直接抢钱,现在还送一套房子。

而就在前几天,新华社旗下的《半月谈》就发文《别再让买房像开盲盒》,剑指公摊面积不合理:

如果购房合同上不注明得房率、套内面积等详尽数据,老百姓购买期房很大程度上如同开盲盒,撞运气。公摊面积背后利益空间巨大,容易滋生诸多弊病。当前亟须将取消公摊面积纳入规划中

随后的2月12日,新华社也对该文进行了转发,文章认为取消公摊面积要从源头上避免大量矛盾和纠纷,可以探索用套内面积替代建筑面积计价

在房地产的小宇宙里,公摊面积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人神共愤”

央媒说话还是有些分量的,这么看来,

难道取消公摊真的要梦想成真了???

1

我们为什么这么讨厌公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下公摊面积是什么。

大家买房时候都是按建筑面积购买的,但实际上建筑面积包含两个部分:

建筑面积=套内面积 公摊面积

所谓套内面积,就是你实际居住的面积;

而公摊面积,就是整个大楼的公共区域加起来,再分摊到每户头上的面积。

包括但不限于楼梯、过道、大堂、电梯井、管道井、地下室、设备间、变电室、垃圾通道甚至小区警卫室、物业管理用房等等。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你和你的邻居都掏了钱,却不属于任何一家的那部分

目前来看,我国在公摊面积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控制在哪个区间范围内,但行业内仍然有着不成文的规矩。一般来说:

1、多楼层的住房(7层以下的住宅):7%-12%。

2、小高层的住房(7-11层左右的住宅):10%-16%。

3、高楼层的住房(12-33层的住宅):14%-24%。

4、别墅类型的住宅(包括地下楼层在内的3层楼房):1%-8%。

也就是说,通常来讲高层的得房率应该在75%以上,小高层在84%以上,洋房在88%以上才是正常操作,大家可以自行比对下自己买房的得房率..

当然,公共区域确实用到了,考虑到开发商盖楼也有成本,也需要盈利,完全不付费也不现实。

但这真不是“割韭菜”的借口啊!

归根结底,公摊面积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以下三点:

一是公摊面积怎么摊,没有明确标准。

目前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等于说开发商说是多少,就是多少

这就留给了开发商一些“弹性空间”。

在新楼盘入市之前,是需要专业的测绘公司实地测量面积,并出示测绘报告的。

但如果开发商和测绘公司“老熟人”了,那么就会产生各种骚操作:

比如把绿化带、售楼处、底商等偷偷加在公摊面积里面(严格意义上是违规行为),然后再让全体业主“均摊”。反正和套内面积单价是一样的,收取的物业费也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

不说多的,一个小区规划500套住宅,均价6万元/平,每套房子哪怕多出1㎡的“公摊”,那就多出了3000万的货值。

小算盘打得隔着十里路都能听到。

而咱们买房,既不可能拿到专业测绘报告,也没那个能力可以把房子上上下下测量一遍。

所以通常情况下,业主们也都默许了“公摊面积”的存在。

二是多次利用,”一鱼多吃“。

业主很有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公摊面积”多付费。

比如,有些开发商会把地下室作为公摊面积算一次费用,之后把它改造成地下停车场,再收取一次车位费。

再比如,物业费、取暖费按的是建筑面积来收取,但物业打扫的只有公摊,取暖暖的也只有套内,这笔帐,怕是难算明白。

还有广受大家诟病的电梯广告,伯爵旅拍和妙可蓝多奶酪棒的旋律至今都还在哥们大脑里环绕...(对两个品牌没有任何看法)

按理说大家付的的公摊面积是有电梯空间的,那广告收益怎么就不全业主共享了呢?花钱买“骚扰”,实属有些冤大头了。

三是公摊面积越来越大。

原因很多:

拿北京来说。

1、随着监管趋于严格,开发商不能”偷面积“了,以往开发商大手一挥,“飘窗,送!”、“设备平台,送!”,但现在再偷摸打额外面积的主意,就会被要求立刻整改。

2、住宅规划条件发生了变化。比如高标准住宅,因为需要采用环保材料,外墙厚度会增加;同时12层以上的住宅,要求必须配备两部电梯,一来二去的,公摊面积肯定会增加。

3、低容积率的产品越来越少了。补充一个热知识:容积率越低,得房率一定是更高的。

地块的面积只有这么大,在合理规定范围之内,那肯定是盖的越多盖的越高,越能卖钱。低利润时代,不排除有很多良心的开发商,但有些开发商难以静下心来打磨产品,就会导致得房率一路走低。

2

公摊面积取消究竟可行吗?

一个冷知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除了我国,住房面积都是按照套内面积进行计算的。也就是房产证上100平,那实际使用面积也是100平。

看到这里先别急着鸣不平,很多制度的产生,肯定是有它存在的道理,只不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才慢慢凸显了出来

公摊面积也是如此。

公摊面积最早产生于香港,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房子按层买卖,能买的都是土豪,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自然房子销售成绩就不乐观,于是开发商就想到把房子切割成一间一间去卖。

这样价格就会降低,老百姓也能买得起。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多出来的公共空间的成本怎么算,开发商不愿承担,于是就只能分摊给业主,“公摊”就此而来。

后来这套制度被引入到了内地,在早期确实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属于让利开发商,扩大财政收入,加上房地产红利期,人们想的是如何赶紧上车吃上利好,不屑于计较这点“小钱”,(当然,当年的公摊也没有现在这么夸张)。

所以自然而然,公摊就一直存续下去了。

但如今,房子正在加快与金融属性脱钩,“房住不炒”之下,人们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安身之处。而当购房成本上升,人们就会更在乎类似于“公摊”这样曾经被忽略的小细节

当然,哥们也听到不少朋友说公摊面积的大小实际上并不会影响自己的购房决策,而且哪怕是取消了公摊,公摊部分少收的钱一定还会重新计算在单价里面,房价变相涨价后,自己更买不起。

话虽这么说,但对于购房者来说,能够住上明明白白的房子,不再为一笔接一笔的糊涂账买单很重要。自己辛辛苦苦赚钱攒钱一辈子,有权知道为房子付的每一笔钱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这更关乎公平。

但是, 公摊面积真的能轻易取消吗

新华社这样表示,

试图一蹴而就取消公摊面积并不现实,需要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其中还涉及众多既得利益者 。因此,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分步骤有序推进。在过渡阶段,相关部门可在 明确公摊面积范围、标准上下功夫, 及时封堵漏洞。”

说白了,立刻取消不可能,但会从侧面切入,使公摊面积“有规可循”,不再游离在法律的边缘。让百姓买得起房,住的舒坦,二者一个都不能少。

央媒的发声,希望是一个改变的开始。

今人使用的平水韵,总共有106个韵部。由于格律诗只押平声韵,实际用到的平声韵部为30个。上声、去声、入声的韵字均与写格律诗的用韵无关。

那么,怎样记住平水韵中30个平声韵部的韵字呢?我的建议是不用去记,通过创作训练去逐渐熟悉。用一句话说,就是熟能生巧。

我是很反对花时间去背记韵表、格律这些东西的。甚至背诗我也不支持,背熟和写好没有必然的联系。否则,诗词大会的选手们,个个都可以成为诗词创作大家了。

1、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先读读诸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龙文鞭影》这些分韵部编列的启蒙读本,目的是对韵部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2、读完以后,你会发现,所谓今古音的差异,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其中大部分的韵字,用今音去读依然是押韵的。

3、当然也有一些韵字,因今古音的变化而变得不押韵。也有一些韵字因古今发音方式的改变,而变得容易混淆(如一东、二冬)。这部分的韵字可先放一边,暂不理会。

4、由于入派三声,其中也有部分中古音中的入声字,派到平声中,也就是说我们在押平声韵时,有可能会误用入声字。初学时,误用就误用罢,在校律校韵时修改过来就好了,这部分的入声字,常用的也就几十个,误用多几次,就全部记下了。

5、如一定要就用韵进行训练。可先分韵部阅读一些唐宋诗。然后分韵部进行创作训练,有一定基础的,最好是练写排律。

6、通常我们成诗的过程,都是先得句,然后根据首先得到的韵句定韵部,再谋篇构章。在初学时,定韵部后,大都会查看该韵部的韵表,寻找可用的韵字,也寻找灵感。那么在当下,不论在旅途中还是在家中,都很小有人去查看韵书了。因为,在一些诗词的门户网站,(如诗词吾爱、搜韵等)都附有平水韵表,有的还会列出韵字的部分组词供你参考,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如担心没有网络,也可下载相关的韵书。

7、在成篇后,通常我们都会进行校律、校韵。在当下也可以在上述的网络平台进行,直接把诗贴上去,选择《平水韵》检测即可。如有出韵出律的,修改过来就好。一时改不了的,就当习作,先分韵部存起来,不是写的每一首诗,都可以成为作品的。

随着对格律诗创作的熟练,我相信终会有一日,大家都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进行创作。

我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如何识别入声字

网上有好多识别入声字的方法,比如背口诀、背规律等,我觉得太生硬太枯燥。我是这样做的, 在平时读诗背诗的时候留意入声字,读诗读在它本身的平仄上。入声字我不会发音,就读成四声。平时注意尽量这样去读,时间长了就会有语感,对诗词格律和入声字都会有很好的积累。叶嘉莹先生一直这样读,我认为这种读法是最适合现代人的读诗方法。 其次,手机上装个软件,拿不准的随时查一下。这样以读为主,以查为辅,入声字就逐渐积累起来了。我不主张去背入声字,有时间,不如多背两首诗。

叶嘉莹先生

各韵部的字怎么记

1、我不主张去死记硬背。尽量通过背诗去积累。

2、现在智能手机很方便,手机上装这类软件,可以查韵字,可以校核格律,很方便。

总结我的方法

平时读诗背诗读在格律上、读在平仄上。举个例子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读的时候“绝、灭、雪、独、”这四个入声字我都读四声。用这样的方法我背了一千多首诗。这样积累,肯定有收获。

建议听一听叶嘉莹先生怎么读诗。

求下句:宁可自醉不聚会

仄仄平平仄仄平

莫为仿古总劳神

意兴展喉迎风歌

兴起挥毫对月吟

牵强附会强压韵

太白笑你乱弹琴

问题:写格律诗怎样记住平水韵各韵部的字,特别是入声字怎么记?

特别是在外头,比如 旅游 景点或坐高铁的时候,想写诗,又没有资料可查

前言

记住平水韵各韵部的字,非常难,而且也没有必要。如果在外面游玩,或者做高铁,写诗的时候,用手机查询就可以了。

一、记不住的韵脚

作格律诗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用平水韵。但是平水韵与今天的普通话差别不小,因此给我们作诗填了很多麻烦。

其中五歌、十一尤单独使用,最简单。但是一东二冬、六鱼七虞两个相似韵部,还算是简单些,到了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十四盐、十五咸就彻底把人搞晕了。

这所以麻烦,是因为格律诗押韵严格,要求一个韵部通押。

说实话,没有太好的办法,除了简单的韵脚,邻韵太多的韵脚,我都是做完以后再查询调整。

二、记不住的平仄

对我来说,最难的是韵脚。相对而言,句中的平仄简单些。大多数字的平仄,和今天普通话的平仄差不多。

最难的是古韵中的入声字。例如石、失、集、法、阔、直......这些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分别进入了1、2、3、4声。所以也比较麻烦。

不过,入声字用的多了,其实比韵脚要好记的多。

三、仄声字的韵脚

用仄声字押韵的诗,是古体诗,古体诗可以邻韵通押,因此相对律诗简单一些。

不过,上去韵的邻韵还好分辨。

而入声字的邻韵,其实也挺难记住的。所以押入声韵的诗,或者词,其实我也记不住。

解决的办法,就是多写,多查询。

结束语

回到题主的问题,可能题主年龄比较大,不习惯使用手机查询。其实现在智能手机也很方便,可以在网页内搜索查询,也有网络软件可以检测格律。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多音字,意义或有不同。这是网络检测不出来的,还是要自己判断。例如中,平声和仄声意义不同,不可乱用。

@老街味道

什么平水韵,入声字等等,正如鲁迅先生讲中药的药引子一样,冬蟋蟀要雌雄并穴,无根水要清明日现等等……

有意做作的玩艺难以深入人心,死板硬套的诗词只算是字词的堆叠而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格律诗不难,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所以,习惯了平仄声韵,开口就来,问题是在幻境或在幻意上,也称诗意,

写格律也好,读格律诗也罢,

如果要学韵律,靠死记硬背

是不行的,你背一首,只有

一首,必竟还是别人的东西。

要自已彻底弄懂了,摸清规

律了,融会贯通了,能灵活

运用了,才变成了自已的知

识。

一般而言,平、上、去、入

与现在拼音的一致四声,其

实差不蛮多,它有阳平,你

有第一声,它有阴平,你可

用轻声,它的庂声,你可当

作第四声来读。

最简单方法就是用今音打草稿,可按照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来判定平仄。

这样写成的诗,误差就是入声字。

入声字在今音中,很多都是一二声,很容易误判为平声,比如,竹,学习,接,出,逐,蝶等等。

我觉得吧,入声字也没多少,常用的更少,完全可以刻意去记一记。

这样即便是手头没有平水韵表查,平仄也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若是南方人,很多入声字,在方言中依然是发音短促的,比如白,读读看看,那么它就是入声字,很好判断。

再就是网上一些记忆方法,也可以刻意的学习下,辅助更好的记忆更多入声字。

只要把入声字拿下,其他的,就是按今音,一二声平,三四声仄,基本就没问题。

其实,如今电子时代,只要手机能上网,就能查到平水韵表。

当然,若是没有网,还有更笨的法子,那就是抄一份平水韵表,放在身上,遇到吃不准的字,可以随时拿出来查查。

想学习,就会有法子。

入声字真不是什么难啃的骨头,平常稍微注意积累,平水韵表也就更容易装在脑中了。

今天答问,我就来一个答非所问,可以吗?若行,就说点闲言碎语。

对老朽们而言,闲着没事穿越时空与古人探讨格律音韵平仄韵部及古入声字怎么发音倒也无妨,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老而弥坚,迎难而上,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呢?!可对年轻人而言,格律平仄,这“韵部”那“韵部”的,太多讲究,这就有点勉为其难。一是他们写诗对格律平仄没兴趣而不愿为之;二是他们要为生活奔波并为个人前程求知充电与时俱进。在追梦逐梦的“快餐”时代,他们哪有充分时间,哪有那份闲情逸致成天摇头晃脑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呢!若要求他们“写诗必格律”,恐怕他们只好合掌拜托:“饶了我们吧,我们实在是没兴趣也没时间!”。

不要说中国的诗歌发展无望无方向,更不要说进入了死胡同。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现在对诗歌创作的规矩、框框太多而已。我想,可否变复杂为简单,对于年轻人而言,如果他们有兴趣写格律诗,可否折中一下 ,就让他们按普通话的音韵即新韵写格律诗,平仄对应不要去要求什么古入声(虽然现在已倡导用新韵,但实际上在诗词领域中,古诗词用新韵是受“古玩”们排斥的),普通话一二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三四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如果这样,就简单多了,至于意境,他们自然知道。过多的束缚,反而让年轻人无所适从。

如果年轻人无兴趣写格律诗,现代自由诗又何尝不是诗呢?况且,这也是未来诗歌的发展方向,并且,格律诗并非就是诗歌发展的“光辉顶点”,也不是诗歌发展的终极。要想诗歌真正得到传承、创新与发展,解解套,松松绑才是硬道理。以上只是一己之见,不当勿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1329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