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诺丁山》以及伦敦印象之一

短篇爱情小说2023-03-16  22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去到一个陌生地方旅行之前不做任何准备,想凭借随遇的风景和人来获得对一个地方的印象。

这次去伦敦前就是这样,英国的历史野史还有读过的英国文学早让我在脑子里形成了自己对伦敦最初的模糊印象,我想去感受印证一下。

等到旅行结束回到家后,我突然起了兴致去收集伦敦旅游指南,而且不是网上随意搜索的免费攻略之类,是真正花钱去买的那类书。我总觉得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掏钱购买是最好的方式,就如希望有朝一日别人也掏钱来买我的书一样。

这次的旅行除了去伦敦的几个地标扫盲一番外,还想着一定要去诺丁山一趟。诺丁山这个名字,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就有点诗意,另外当然是从茱莉亚罗伯茨的那部同名电影知道它的。

今天补看了这部电影,特别注意到里面男主人公休格兰特对女主角罗伯茨说的一句台词:你住在比佛利山,我住在诺丁山。这句话简明押韵又一针见血(这个剧本的许多台词的确精彩),道出公主和灰头小子身份地位的悬殊。难道诺丁山是由于这个原因被选中作为拍摄地,而最终使得它一举成名的?

去的前一天晚上我才匆匆上网搜了一下关于它的信息,原来诺丁山是个族裔混合的居住区。又询问了一个久居伦敦的朋友,她说她知道那个地方,但从来不去,并说那地方不安全。听起来有点像上海人以前谈论“下只角”的口气。

《诺丁山》那部电影我好多年前曾草草看过,好像连结局都不记得了,可能是嫌公主穷小子的故事太迂腐牵强,太不现实,罗伯茨的大嘴不好看等等原因吧。不过诺丁山这个名字倒是记住了,的确是,只要经好莱坞的金手指一点,哪个地方都能出名。

怎样努力让童话有可信度,的确是门学问。虽然这个故事比不上原汁原味英国文豪撰写的同题材经典-《远大前程》那样深刻并有信服力,但随着在诺丁山小镇诸多温馨日常场景的展开,让这个故事变得饱满、生动起来。用观众熟悉并可以身临其境的诸多生活场景来掩盖故事的虚无,从而分散对故事本身可信度的质疑,这和美貌是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一个道理。另外依靠配角们十分出彩的表演,以及他们的,才是真实无比的现实生活的对照和衬托,使人就要相信这样的童话故事应该发生,也可能发生。

电影里两个重要的场景地:男主人公工作的书店和生活的公寓。

那个书店的格局有点像是由公寓改造而来的。面街的前半部像原来的客厅,有狭窄的楼梯引向上层,后半部像公寓的后厅,前部与后部之间还有旁道,像原来的客卫改造的。书店除了留出只容一人走动的过道,以及进门处靠窗的一张桌子,剩余的空间被一直顶到天花板的书架挤满。书店里只卖旅游书籍和期刊,书店的狭小拥挤和旅游带给人的无限广阔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即使脚到不了,也阻止不了思想的远行。

书店的陈旧和过时之气,有如男主的气质-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管外面如何变化。但是书营造的世界就是有一种奇特的安全感,如果说男主那种遇事不急不燥之温尔性格正是被书的世界塑造出来的,恐怕没人会不相信。而且从女主第一次走进他的书店,和他的第一场对话交流中完全可以看出,他不是只将这家破落书店作为谋生手段,他是真正爱书的,他对他店里的书了如指掌而且爱如子嗣。

再就是男主和他的配角合住的公寓。

先说他们两人,同样灰色不如意的人生,男主是典型的英国绅士外貌和性格举止,他的配角却完全是个无厘头,言行举止有着典型的英国式幽默在里面。这个公寓进门是一条窄道通到厨房,厨房连着小巧的客厅,客厅的窗和对面楼的距离似乎很近,仿佛透过窗可以看到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鲜绿地挂在对面的墙上。

客厅小,墙头只容挂得下一幅画,因为是童话故事,所以故事里的画也必须是超现实的,是夏加儿的画。客厅的桌子也小,只容得下两把椭圆椅背的小椅子侧对着窗子放,相对而坐的两人如果侧过身,对面墙上那最后一片叶子就会映入眼帘。

这种格局狭小的房子有它的迷人之处,仿佛生活在里面的人时时可以呼吸到对方的肌肤。正是由于这次在伦敦走进过这样的房子,才让我在重新观看这部电影时倍感身临其境,仿佛浓浓的英国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休·格兰特有着鲜明的外貌和个性特征。他的那头浓密而在前额向两侧分的卷翘头发,以及淡蓝色的眼睛。并不是所有淡蓝色的眼睛都是忧郁的,在我看来,至少在这部电影里不是。他不再年轻,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四周的皱纹尤其明显,然而皱纹于他并不是显出老态,而是蕴藏着一种可爱的气质在下面,传递出一种年岁虽增,纯真仍在的独特气质。童话故事发生在这种人身上,往往是令人信服的。

由于时间匆忙,这次我只在诺丁山的主街上来回走了二十分钟都不到,又不是周末,自然碰不到那个著名的周末集市,但看到了一家二手书店,门面虽然没有漆成蓝色,但老旧的气息却和电影里的如出一辙。

另外就是沿街的那些联排的小别墅似的矮房子立刻似曾相识似的引起我的注意(估计里面的格局和电影里男主的家差不多),门口都有高出街面的5,6级台阶,前面用矮的铁篱笆围起来和人行道隔开,原来跟我小时候在上海住过几年的老式别墅一模一样,只不过那时我家住的那套两层总共3间房被安排上下住了两家人。本杰明瓦尔特曾经说过,远方的世界于我们未必总是陌生的…,是的,走着走着就遇到了故乡。

原来好莱坞故事选中这个地方不仅是因为地名本身的诗意,而确实是有真人真事。据说麦当娜当年路过这个诺丁山小镇时遇见一名叫安迪伯德的不得志青年,他一直向往成为导演和制片人。虽然现实生活中麦当娜和安迪没能最终牵手,电影里演出来的圆满结局看起来也的确牵强,但不影响诺丁山从此跻身浪漫爱情童话的代言地之列,纵然比不上老牌的巴黎,但也是文艺气息漫漫。

电影总要结束,片尾音乐已响起,荧屏上只剩下黑底白字的片尾字幕在滚动,我们将不得不从2个小时的童话中醒来。是啊,未必人人都有可期待的爱情童话。然而我们还有其它,总有什么是我们挚爱的,总有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激情缠绕的。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守住自己的坚信,坚信有一天童话会降临,奇迹会发生。其实点亮奇迹的不是童话的魔棒,而是你自己从未熄灭的激情和不懈的努力。

诺丁山嘉年华

诺丁山在英国伦敦西郊附近,有人说,很难想象充满古典气息的伦敦也有诺丁山这样异国风味浓厚的街区,这里每年夏天举办的狂欢节更是令各国游客蜂拥而至,像个文化大熔炉,在这里各色人种齐聚一堂,有富人也有穷人,不同背景、有着极大差异的两个人也能互相吸引,所以不难相信,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爱情故事,而最精彩的当属《诺丁山》。

诺丁山(Notting Hill)原本是伦敦内行人留连的地方,这几年成了到伦敦的旅行者必逛之处的,是因为电影《诺丁山》。电影一开始,导演就用最简练的镜头狂拍了一通诺丁山——波特贝露市场(Portebello Road Martet)有各种摊床,卖鲜花的、卖水果的、卖蔬菜的、卖小日用品的、卖古董的、卖中国瓷器的、卖廉价首饰的。街道两旁有好多小店,也以卖古董首饰旧书艺术品的为多,当然也有休格兰特在电影中演的威廉开的那种小店:蓝色的木头门楣,油漆被风吹雨打的有点发乌了,招牌是白字的“The Travel Book Co.”。威廉的买卖不太好,但运气能气死谁,他居然命犯桃花跟好莱坞大明星有了故事。

电影里,当安娜史考特和诺丁山小店主威廉同睡事件被狗仔队发现,朱莉亚离威廉而去后,威廉踽踽独行于波特贝露市场,这时能看见一个个水果摊上草莓又红又大,绿而又粗的芹菜像素色的花在菜床上盛开,雨滴打在诺丁山的石块街道上发出嗒嗒声。威廉喝咖啡的小店也不是什么高尚场所没有小资想要的情调,只有市井和邻里的随意平凡。诺丁山在电影诺丁山里就是这么诱人

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

这里是一般所谓西区的中心,西区是伦敦最著名的戏院区,聚集了将近40家戏院,广场内的卓别林像和莎士比亚喷泉即为最佳见证。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是下午五点,五点的夕阳懒懒地照耀着,刚刚下班的人们放慢了脚步,次第路过这片没有大幕的舞台。贝克汉姆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握紧了维多利亚的手,戴安娜王妃也曾戴着墨镜在这里的商铺流连,许多美国大片从这里走进了英国人的生活,日不落帝国多情的斜阳见证这一切。

排队购买半价票

在这里如果你想买到便宜的戏票,可以来到莱斯特广场旁的半价票亭,这个票亭是伦敦戏院公会设立的,以半价出售当天西区戏院未售出的戏票,但数量有限,采取先到先得的方法,仅收现金,每张票另加两英镑的手续费。

诺丁山的罕见之处不在于爱情,而在于它虽身处伦敦,却有着异国风情。诺丁山狂欢节定在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为期2天。头一天是儿童狂欢节,次日为成人狂欢节。论服装和面具,诺丁山狂欢节如同一场奇异华丽的化妆舞会;论音乐,钢鼓乐队、卡里普索歌曲、索加音乐则是诺丁山狂欢节的灵魂。钢鼓的强烈节奏令心跳立即合着节拍提速,卡里普索歌曲则每每根据最新时政和社会热点即兴改动歌词,惟余幽默讽刺的本色不变。每年至少吸引200万的群众参与活动。 英国诺丁山嘉年华会始于1964年,是以加勒比地区文化为特点,是伦敦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欧洲最大规模的街头狂欢巡游。当千里达的移民抵达伦敦,当时的英国有色人种平日生活的压力还是很大,于是他们子就想到了以前在家乡的carnival,并且在1964年的夏天于Notting Hill这个一多种族多文化地区办起了carnival,结果引起轰动,并且造成广大回响,附近的居民在音乐响起的时候纷纷加入街上的队伍一起跳舞。

身在伦敦,如果你想要尝尝地中海风味的美味,那么寻找一间希腊餐厅,可能最能满足你的需要。Elysee希腊餐厅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口碑,位置就在伦敦西区的中心,是不可错过的选择。

Elysee就位在Tottenham Court Road的巷内。Tottenham Court Square都在附近。刷白的墙壁和澄蓝色的雨棚—Elysee的外观就仿佛是经典的希腊印象,但她吸引客人入内用餐的不只是餐厅的外观,也包含其悠久的历史和经典的厨艺。Elysee的主厨27岁便到Savoy饭店,吸引过的客人包括爱丁堡公爵等皇室;并且持续的成为伦敦上流看完戏剧后的用餐地点。

这里的菜色包括希腊及地中海风味的餐点,并且拥有一流的酒可以提供搭配。入坐后,餐厅会提供腌橄榄小萝卜(Radish)和辣椒作为开胃,并且会先让客人选择饮料。如果是两个人用餐,由于主餐份量不小,所以在汤和前菜间选择其一即可。可以试试Minestrone这种蔬菜汤,这是意大利的风味,并且可以搭配刚烤好的Pita面包,相当美味。

主菜的部分可以依个人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肉类,虽然菜名都是看不懂的希腊文,但是都有英文解说,不难理解。喜欢鸡肉的可以试试一款名为Maryland的调理,鸡胸肉包裹面包粉炸得金黄相脆,配有希腊式的米饭。如果喜欢Kebab的人,Elysee的调理也不错。两人用餐以一份汤和一道主菜,饮料使用沛绿雅矿泉水的话,大约在14到15磅之间。Elysee的服务相当细微,服务生会随时注意客人用餐的需要,并且相当自豪有绝对会让客人满意的服务。即便送上来的食物客人不满意或是点错了,餐厅也会马上重做。餐厅在晚间9点半后会有传统风味或是演唱舞蹈来娱乐用餐顾客,并且这里一直营业到凌晨三点。在夏季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到阳台上用餐,享受舒服的自然风和观看美丽的伦敦夜景。

具有英国特色的黑色出租车正在牛津街上等待顾客。自2月中旬开始,伦敦市政府把伦敦这种黑色出租车的最低收费从1.4英镑升至2英镑,升幅达到了40%

在伦敦,每日遭遇最多的是文化碰撞,见到最

少的是英国人。随随便便纠集几个人就是一个小联合国,这是一个真正由“外来人”组成的城市。今天请正在伦敦的孙菲小姐带我们要去探寻大名鼎鼎的伦敦集市。

上周六,伦敦的天气乍暖还寒,我和英国朋友Kate开始了我们的伦敦集市一日游。游线为诺丁山的周末古董集市PortebelloMarket(城西)、泰晤士河南岸的欧洲食品集市Borough Market(城东南)、朋克文化发源地CamdenLock(城北)。

古董摊头 最有趣诺丁山的Portebello Market

伦敦西部的诺丁山是很有波希米亚风味的一个地方,也是伦敦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住着不少有钱人,它因为休·格兰特在电影里打理的一个小书店而全球扬名。该地区的集市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最出名的是每周六的古董集市,主要指Portebello Road上那段500米左右的市场,每周六从早上5:30起,大约有1500个小商铺沿街摆开,10点的时候简直是人声鼎沸,而自中午过后,就纷纷收摊了。其盛景和英国冬天的阳光一样短暂,却都因此而更显弥足珍贵。

我们10点左右赶到诺丁山,游人如织。长着一张典型英国脸的Kate在人群中反而显得很特别,按她的话说是“像出国了”。尽管是古董集市,也有不少新货,但全是从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制作贩运过来的,风格各异。

有家小店专卖各种成套银器,价格和全英国最豪华的百货商场Harrods里出售的相差无几,但显然更适合“小资”趣味,这是英国人结婚时必会收到的礼品。

相比之下,小摊上的古董更多,也更有吸引力。我看中一只德国19世纪末产的银制烛台,旁边蹲着一只猫头鹰,把鹰头打开,就可插放火柴,非常精致。德国老爷爷开价最低50英镑(相当于人民币约700元),我想想还是放弃了,不过至今还念念不忘。又经过一个波兰人的玛瑙铺,有我最钟爱的耳环,我又挪不动脚步了。所有的玛瑙都是波兰原产,从淡黄、鸡血红到墨绿,形形色色,撩人不已,挂件也相当漂亮,比满大街可见的印度饰品显得有格调多了。摊主25年前移居至伦敦,专门从事玛瑙买卖。我最后买了两副耳环,一个挂件,总共花去20镑。

钟表永远是古董市场的至爱,另外古地图、古书,甚至骑士用剑都有出售,还有各种出奇不意的小玩意。周末的诺丁山的古董市场到底还是很值得来来回回走上几次的。

世界美味擂台 赛泰晤士南岸的Borough Market

走出地铁站,英格兰最大、最主要的天主教堂Southwark Cathedral赫然在目,脚下是鼎鼎大名的伦敦桥,跨过去就是教堂,而喧闹的Borough Market和教堂比邻而建。

美食集市建于1756年,曾经是伦敦中心城区最有名的蔬果集市,当年全英国甚至世界各地的贸易商人在此进行牲口、粮食、蔬果和水产交易。今日它则已变成世界各国厨师和美食家们钟爱的集市,但是千万记住,就象灰姑娘一样,仅在周六才变成可爱的美食天堂。

为了暖身,我们先每人花了2英镑喝了杯比利时的热巧克力,那是我此生喝过最棒的热巧克力,其浓郁程度让我对朴实无趣的比利时人徒生好感。一路走过去,是用几十种不同方法制作的西班牙橄榄,旁边是一溜稀奇古怪的意大利面包,英国蜂蜜,法国红酒,上百种奶酪,德国、希腊、瑞典、荷兰、墨西哥,甚至印度(很奇怪,打遍天下的中国食物在这个集市没有露面),各个国家的人在这里切磋美食,摆摊打擂台,场面极为壮观。我被烤制的鹿肉汉堡包吸引住了。因为从来没吃过鹿肉,尽管并没有饥饿感,还是花了7英镑买了两个,边吃边听Kate讲述鹿的童话故事,旁边又飘来希腊烤肉肠的香味,心情很愉快。

朋克文化发源地 伦敦北区的Camden Market

Camden是伦敦多元文化体现最强烈的一个区,全英国最贫穷的10个居住区有4个在Camden,而这里又有闻名于世的大英图书馆和富人区Swiss Cot-tage。Camden也是朋克文化的发源地,路上还能碰到穿着打扮极其怪异和个性化的青少年,如果你想要过把朋克瘾,集市里就能买到相应的装束。

Camden Market其实是由六个集市组成,形成了伦敦最大的集市,每到周末尤其繁忙,人群蜂拥而至。我们是在下午5点它快落市的时候才赶到的,黄昏下的集市已不那么繁忙,但是规模之大还是令人惊讶。

在Camden Market见到了大量中国人和印巴小摊和美食,有一阵还恍惚进了上海的城隍庙小集市,连着几个铺面在出售中国的丝绸品,当然其价格是国内买时的几倍。欧洲人来伦敦旅游,假如要去集市的话,这是必到之地,当然这里也有古董、珠宝、餐具等各种小玩意。

伦敦集市起源

伦敦比较有规模的集市有70多个,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最初,来自英国其他城市的农民在周末涌入伦敦摆摊,卖各种自产的水果、蔬菜、水产和肉食,逐渐形成固定的集市。如今,这种“农民市场”依然兴盛,但随着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欧洲其他城市的商贩们几世纪前开始进入伦敦,而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族的移民大量涌入,于是,伦敦的集市从纯粹的英国农民市场过渡到多元文化集散地,商品也从传统的英国食品扩大到古董、衣服、饰品、书籍等各种生活用品。

在重量级品牌纷纷跨海到彼岸的巴黎或是纽约出展为国争光之后,大家都在问,伦敦时装周还有啥看头?伦敦时装周的特色就是三多:多人才,多创意,多国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1251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