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古城“冀州”、“燕赵”,历史文化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说起河北的知名旅游景点,像北戴河、避暑山庄、革命圣地西柏坡等等,很多人可谓是如数家珍。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保定,要说旅游地,保定是真多。这里是尧帝的故乡,历史上曾与北京、正定并称三大雄镇。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成就了保定历史古迹众多,人文遗迹也是星罗棋布,不胜枚举。保定古莲花池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227年,园内亭台楼阁、水榭长廊,碑碣林立,集园林、书院和行宫三位一体。清雍正时建莲池书院,乾隆时期辟为行宫,乾隆、慈禧曾多次在这里入住。
一到夏天,这里就开满了荷花,碧荷莲天、曲径通幽,也有许多传奇故事流传,来保定不妨到古莲花池寻找那些神秘的旧日往事。
直隶总督署在保定市区,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占地3万平米,是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群。至清朝1911年灭亡,这里先后有74人、99人次直隶总督在这里任职,大家通过影视剧熟悉的有李卫、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所以这里历史内涵非常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青史写照”之称,是来保定的必游地。
清西陵位于保定易县的永宁山下,是一处规模宏大的清朝皇家陵寝建筑群,从雍正开始,先后埋葬了嘉庆、道光、光绪等4位皇帝,皇后、嫔妃、王爷、公主等共计80人。东有燕下都古城遗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的永宁山,南抵涛涛东流的易水河,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间,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
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新筑古渭塞于城东一里,东北坊建一谯楼,取名“威远楼”,盖为威震远方之意。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取名“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置北宋所铸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 报警,所以又名“钟鼓楼”。
现在的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座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每层楼有24柱,三层楼都是四面飞檐,檐下共设斗拱102朵。屋顶为歇山顶,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在其看墙、门顶各处,均配有神话人物、飞禽走兽、松竹梅菊及山水花卉等精湛的艺术绘画;屋梁栋柱,均有神工妙笔之作;特别是悬挂在三楼东西两檐的“巩昌雄镇”、“声闻四达”的巨幅匾额,更显得古仆曲雅,气势磅礴,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与创造才能之结晶。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与创造才能之结晶。
问题一:张颂贤的家族 张颂贤祖籍徽州休宁,曾祖张振先于康熙年间始迁南浔。祖张秀升,父张维岳,勤于商,在南浔开小酱盐店。维岳有二子,颂贤为其次,娶同里吴处士鲲长女为妻,生二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孙张钧衡;次子张宝善,字定甫,孙七,依次为张弁群、张静江、张澹如、张墨耕、张让之、张久香和张镜芙。
问题二:南浔古镇好玩吗? 南浔古镇主要有小莲庄、南浔文园、广惠宫等。小莲庄是晚清时南浔“四象”之首刘氏家族的私产,这里设计精巧,颇有诗趣。而南浔文园则是古镇的一大特色景点,靠近小莲庄和藏书楼,风景很好,整体规划设计都挺不错的。里面有纪念馆和名人长廊等等。而且南园和北园是相通的。周末去南浔放松是个不错的选择
问题三:求南浔的历史 中国长江三角洲的金三角沪苏杭嘉湖中心,有一颗锦绣明珠――她就是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区――南浔区,属上海都市圈的新兴城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南连省会杭州,北濒太湖,东接天堂苏州,隔湖与无锡相望,西上直达南京。南浔地处苏南、浙北黄金要地,是浙江接轨上海的前沿,沪渝(申苏浙皖)、申嘉湖杭高速、318国道和湖盐(湖州--海盐)公路贯通全境,京杭运河、长湖申航道和规划中的沪苏湖城际轻轨、乍嘉湖铁路穿境而过,距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
南浔区的历史可追溯其前身即东迁县,始建于西晋(282年),距今已有1730多年的历史。县境东至平望官河(今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老运河),北至太湖诸靖郏南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今练市)、含山,西至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中心城区南浔镇自南宋淳祜季年(1252)建镇至今已有757年历史。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南浔东57里的地区划归平江(苏州)镇区成为湖州境东之门户,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滨溪遂称浔溪。浔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宁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时(1225~1264)文献记载“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并设镇官,元末张士诚据南浔,于至正十六年(1356)筑城(南浔太尉古城距今已有653年历史)。明洪武二年(1369)拆城修建苏州城。 明末潘尔夔《浔溪文献》云:“a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虽吴兴之东部,实江浙之雄镇。关于“烟火万家”之说,明万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时,史志都有此记述。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时期。南浔之成为江浙雄镇,是因蚕桑业和手工业缫丝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1958年10月南浔与东迁、马腰、横街、北里、三长五个乡合并建为南浔人民公社,南浔镇属公社的18个大队之一。1983年由省辖湖州市郊区人民 *** 管辖,1986年撤北里乡,归并入镇。1988年,湖州市撤郊区人民 *** ,南浔直接由市领导。1992年7月,经湖州市委、市人民 *** 批准,镇区为市级经济开发区。1993年11月,经省人民 *** 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南浔水陆交通方便,鲍诊在《南浔小泊》中说:“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称之为水市。经过近十多年的建设,已构成了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被誉为“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含运河段)和318国道与周围都市、镇乡相通,东至震泽、平望、上海、嘉兴,西至湖州、长兴、安吉、梅溪,南至桐乡、德清、杭州,北至太湖东、西洞庭山、苏州均有水、陆路相通。镇辖的16个村也已通了公路。邮电通讯已形成传真通信、电子传真、程控直拨、移动电话等现代化通讯网络。便捷的交通、邮电既有利于商品的交换,又有利于投资开发,促进市镇经济的发展。南浔处于苏、杭、湖、嘉、沪诸大都市的中心,成为这些城市与周边镇村经济商贸的枢纽,以及湖州市临浦东开发区的前沿地位。 南浔建镇至今的漫长岁月中以经济、政治为主线来剖析,基本上可分为六个历史阶段。 一、从村落到建镇阶段。南宋初,本地仅一村落,称浔溪村,后称南林,耕桑之富已有浙右,且为行商坐贾荟萃之所,淳祜末立南浔镇,这表明镇的形成,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此后直至明万历中,蚕桑种植经济和家庭手工缫丝日益发展。 二、明万历至清中叶雄镇阶段。南浔七里(辑里)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明万历(1573---1620)间对育蚕、植桑、缫丝等又进行技术革新,如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
问题四:历史人物顾绍桓是谁 第一没有这个人。他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不过顾家确实有原型。编剧说:顾家家世在剧本中是借鉴的南浔张静江老先生,家族显赫,绍桓会更有民国世家子弟姓名氛围一点。张静江(“ *** 四大元老”之一)张静江(1876―1950)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曾任 *** 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对孙中山先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孙中山先生称他为“革命圣人”。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 *** ,其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在召开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为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在孙中山逝世后召开 ***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蒋介石在 *** 二届二中全会上推举张静江为 *** 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 。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 *** 四大元老。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
问题五:四象家族是否存在 5分 肯定没有,四象一般指方向,划分星宿,和周易算卦中用的多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四象在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
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
所谓四象家族都是小说电视电影等艺术加工
问题六:顾清明的字为什么叫绍桓 编剧说:顾家家世在剧本中是借鉴的南浔张静江老先生,家族显赫,绍桓会更有民国世家子弟姓名氛围一点。
问题七:唐薇红的个人背景?! 是【唐微红】
她不像80岁的老人!她张扬、快乐、生气勃勃。她出生于乱世中的旧上海,她的家境让她对华丽奢侈的生活念念不忘,她经历过旧中国无人能及的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乱时期平民一样的颠沛流离,更经历了文革时期常人难以忍受的凄凉孤独。然而,她的骨子里永远都有着人们无法探究的高贵、理想、天真、隐忍和满足,她对生活的追求充满着与生俱来的幽雅和韧性,也充满了及时行乐的小女子智慧。她,就是唐薇红,向人们展示着旧上海社交名媛的一生传奇。
毕竟出身大家闺秀,唐薇红随口说件事情就是掌故,提起一个人名就是段历史,她的父亲是清 *** 获得庚子赔款资助的首批留洋学生,回国后成为上海最有名的西医。姐姐唐瑛是旧上海有名的社交名媛,曾与宋子文谈过恋爱。哥哥唐腴卢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给宋子文当秘书,1931年被误当作宋子文而惨遭暗杀。她的干姐姐曾是杨杏佛的女友。
学贯中西 出生于医学世家
唐薇红本人则是同时受中西方文化浸染的大家闺秀,年轻时有一个很女性化的英文名字Rose, 毕业于上海的震旦女子中学,会说日常英语,看美国的《Life》杂志,16岁迈出校门后也成为和姐姐一样的上海社会明星,和所有上海滩名门望族的闺秀们一样,在锦衣玉食、镂金错彩、纸醉金迷的有闲阶层所热衷的社交舞会中穿梭和舞动,风姿绰约、雍容大雅,像一只智慧而美丽的蝴蝶精灵,在众多目光的交织中一次次华丽的转身。
多年以后,唐二小姐已经不再年轻,在经历一次婚姻失败的她于是开始了人生中一段真正幸福的婚姻─改嫁给浙江南浔四大家族之一庞家的公子庞维谨。可惜的是,庞维谨因患肝癌于1970年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伊人独自在这繁华的世间。如今,儿女们都在国外,身边只有一名5岁的曾孙。
精心打扮 每周舞动百乐门
如今,80岁的唐二小姐依然每天都会精心打扮自己,用CD的口红,CD的包,Channel No 5的香水。「有人问我多大,我就说我18岁,后来人家见到我再问起的话,我就说我28岁。」唐二小姐边说边发出爽朗的笑声,「我喜欢别人叫我阿姨,不要叫我奶奶,我觉得自己还没老呢!」80岁的唐二小姐更耳不聋、眼不花,喜欢看《民主与法制》等。唐二小姐说她从未刻意钻研养生秘诀,「要讲养生,就是打麻将、跳舞和多说话。」
人们对于社交名媛的最早记忆似乎都锁定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滩,今天已经很难再寻到一丝当年曾经有过的痕迹。但彼时风靡甚久的百乐门还在,而唐二小姐也还在。当16岁的她身着一袭长及脚背的旗袍踏进百乐门大门的时候,她怎么也没有想到,60多年后的今天,她还会出现在这个铭记了她青春印记的地方。
「我不是那种抱着回忆不放的人,很多人把我写成什么旧上海的金粉世家的传人,其实我就是一个爱玩会玩的人,懂得及时行乐。现在人人都知道百乐门有个喜欢跳拉丁舞的唐阿姨」。唐二小姐笑着说,「从今年开始,我每周只跳一次舞,而在去年则每周三次去百乐门跳舞。有时候一天能跳上7个多小时呢,分别是下午3个半小时,晚上4个小时。」在拉丁舞曲的疯狂节奏下,80岁的唐二小姐与红男绿女们尽情地旋转飞翔!相形见绌的是,另一些人黯然失色,从风光圈子里淡去,渐行渐远……
传奇经历 成中外媒体新贵
今天的唐二小姐几乎成了媒体明星,国内的时尚杂志、电视台;英国、德国的报纸、电视台都曾经采访过她。几乎每个月都有媒体采访她,而她也乐于向记者讲述她的传奇经历。她对记者说:「一个德国记者告诉我,在今天的上海,找到100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很容易,但是找到一个像你这么漂亮的老太太却很难啦!」
「文革」遭抄家 为生计工厂打工
解放后,旧上海的名门望族大都移居到香港或者国外,只有唐薇红坚持留......>>
问题八:沈万三的家谱.发家史.家族人物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其父,乃自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的沈v。“沈万三”之弟名沈贵,字仲华,又号“沈万四”。沈贵二子:长沈德昌;次沈汉杰,生於延v七年,卒於洪武四年。汉杰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之北周庄,二子:长沈d,次沈琼。沈d三子:长沈海;次沈广;再次沈京华。沈贵次子一支裔绪,见叙于刘三吾《坦斋集》卷下〈沈汉杰墓志铭〉:“[沈]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v,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因家焉。二子: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汉杰复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沈万三,元末明初人。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万三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他本名富,字仲荣,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国首富。如果大家到过古镇周庄,在您对古称秀色称赞不一的时候,或许您没有想到,周庄就是因为有了沈万三,才成为江南著名的古镇的,不但是周庄受惠于他,南京城的建城,沈万三还有一半的功劳,因为是富可比国的他因为朱元璋的眼红而被逼出资与明朝共同建成了南京城的。他经商与发财过程中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但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
元代末年,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镇沈家漾,有一户姓沈的殷实人家,
沈万三
谁知突然遭水灾,妻子染瘟疫而死。沈v用一条渔船载起四个儿子,连夜逃到距南浔百里外的周庄镇。老大老二不幸夭折,只留下沈富和沈贵。有一次,老三沈富竟不辞而别,几天毫无音讯。当大家找不到他,他却兴冲冲回来了。说是到苏州城里去玩了,阊门那里做生意的人既能赚钱,又能到处玩,太有意思了。
躬耕起家
起初沈家在周庄耕种的是一片低洼地,只出产芦苇和茅草。但他们勤于耕作,使之成了产量颇高的熟地。 周庄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历来是种植粮食和油菜,种桑养蚕的好地方。沈万三随父亲来到这里,主要也是依靠发展农业生产,“躬耕起家”,随即“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致“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周庄八景之一“东庄积雪”,描绘的正是沈氏庄园当年的景色。东庄有着许多巨大的粮仓,每年都储藏着无以计数的粮食。
陆氏赠财
元代苏州富室陆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也看破了红尘。手里的巨额财产假如不传给别人,一旦时局动荡,反而会酿成祸害。于是全部赠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馆当了道士,直到寿终。 沈万三得到了陆德源的这笔巨资,如虎添翼。
出海通番
沈万三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把“东走沪渎,南通浙境”,水路交通发达的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到中国,开始了“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很快使自己成为江南第一豪富,创造了令世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神盆聚宝
民间传说,沈万三有一只聚宝盆,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
沈万三
在南京,他为朱元璋修筑城墙以及有关设施,还修筑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所耗费的钱财不计其数。今天南京的玄武湖公园,便是他当年的后花园旧址。奢侈的宴饮和富丽的服饰,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的一把玛瑙酒壶质地通明,类似水晶。中间有葡萄一株如墨点,称为月下葡萄,据说可以换取“嘉兴一郡盐......>>
问题九:沈万三家族富到什么程度 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三回里,潘金莲顺口说了句当日流行的歇后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意思是,此事尽人皆知,想瞒也瞒不住。
万历距沈万三时代已两百多年,沈万三仍是名满天下,妇孺皆知,可见,沈万三确乎是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人物。
沈万三财富传奇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历史上称他为沈万三秀,并以沈万三之名风行天下,原名反而很少有人提及。
为什么大家叫他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呢?据董谷《碧里杂存》等资料解释,明朝初年称巨富为万户,姓后加万,是当时对富人表示敬意的一种习惯称法。又,当时人分五等,曰:奇、畸、郎、官、秀。奇最低,秀最高。称秀的人家产须在万贯以上,沈氏排行第三,家有亿万资产,故称以沈万三秀或沈万三。可见,他的名字是尊称、排行与户等的合称。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祖上迁居长洲(今江苏苏州)东蔡村,到他父亲沈佑时迁至湖州南浔沈家漾。元至正二年(1342)南浔一带大水,贫民纷纷逃往他乡,沈佑也在此时迁往周庄。
传说中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家破人亡。他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
据《留青日札》记载,当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但是贪得无厌的朱元璋却要务罄其所有金,想方设法来消耗他的家财。
据董谷《碧里杂存・沈万三秀》记,有一次,朱元璋在月朔(即初一)日召见他,给他一文钱要他生利,从初二开始,一文取两文,初三日取四文,初四日取八文,每天翻一倍,亦即按等比级数增长,以一月为期。沈万三不知就里,欣然接受。哪知回家一算,一月之后,该付给朱元璋利息为五亿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按,洪武钱每一百六十文重一斤,则共计三千三百五十五万四千四百三十二斤。沈氏虽富,但哪里经得起这样的盘剥?
除了巧取,还有豪夺。有一次,朱元璋召见沈万三,要他每年献白金千铤,黄金百斤,还命他造六百五十间廊房,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他的田产每亩征九斗十三升的重税。
沈万三大概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想主动报效以保平安。明洪武六年(1373)前后,当他得知京城(今南京)要筑城墙时,就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的任务。当时的南京城墙全长三万七千一百四十米,合七十四华里多,朱元璋的筑城计划,仅造砖一项,便涉及一部(工部)、三卫(驻军,相当于军区)、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县,另有三个镇。而沈万三一人负责的城墙,占整个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他以一家之力,是怎样如期完成的?没有人知道。
今南京水西门外,有座赛虹桥,相传为沈万三儿媳所建。明人记载,沈万三建造数桥之后,很是得意,便在家中炫耀。谁知儿媳很不以为然,便用私房钱悄悄建了一座桥。该桥工巧宏丽,比公公所造之桥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把它叫做赛公桥--儿媳尚且如此,可见沈家确实实力不凡。
王行是一位学者,曾受聘于沈家坐馆,教沈家子弟读书。据英宗正统年间苏州人杜琼作《王半轩传》记:长洲周庄沈达卿,其父号万三秀者赀雄当世,为礼聘于家塾,每成章,辄偿白金以镒。白金即白银,一镒就是二十两,学......>>
问题十:明朝沈万三家族究竟有多富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历史上称他为沈万三秀,并以沈万三之名风行天下,原名反而很少有人提及。
为什么大家叫他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呢?据董谷《碧里杂存》等资料解释,明朝初年称巨富为“万户”,姓后加“万”,是当时对富人表示敬意的一种习惯称法。又,当时人分五等,曰:“奇、畸、郎、官、秀。”奇最低,秀最高。称“秀”的人家产须在万贯以上,沈氏排行第三,家有亿万资产,故称以沈万三秀或沈万三。可见,他的名字是尊称、排行与户等的合称。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祖上迁居长洲(今江苏苏州)东蔡村,到他父亲沈佑时迁至湖州南浔沈家漾。元至正二年(1342)南浔一带大水,贫民纷纷逃往他乡,沈佑也在此时迁往周庄。
传说中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家破人亡。他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
据《留青日札》记载,当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但是贪得无厌的朱元璋却要“务罄其所有金”,想方设法来消耗他的家财。